09.10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機,對於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歷史有重演的特性,它會一直持續到教訓被人領悟為止。”無論是從宏觀經濟走向,還是微觀經濟投資,它們都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今天向大家介紹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金融的發展,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是維護現代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貨幣戰爭》中介紹過,世界由金融之手所掌控,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金融業已經影響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催生泡沫,一個國家金融泡沫的破滅可以顛覆這個國家甚至世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過程

亞洲金融風暴是由於當時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所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況。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的介入只不過助推了金融風暴的進程。這一次金融風暴使亞洲大多數國家損失慘重,風光無限的亞洲四小虎從此消失,亞洲四小龍一闋不振,通過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和轉型,這些當時受到重創的國家才逐步擺脫了影響,我們就來看看當時的情況。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繫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金融風暴和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的外債一舉摧毀了韓國的經濟,只到多年以後韓國藉助文娛產業輸出才經濟才逐步的復甦。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日本當時還受困於1992年的房產危機影響,這一次金融風暴促成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現在客觀的分析,很多人不認同日本人這種愚弄世界的理論。接連兩次金融危機雖然重創日本經濟,但是日本的核心產業並沒有沒落,很多企業在世界上還是佔有很重的市場份額。這裡小馬就不進行擴展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瞭解這段歷史。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佈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趁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前段時間比較火,由劉德華監製的電視劇《東方華爾街》就是由這段歷史開場。但香港地區能夠穩定住當時的股、匯兩市,離不開中央政府對於香港地區的支持。再者我們還要知道,國際炒家失利並不代表他們虧損,其實在狙擊港幣的金融戰場上,以索羅斯為主的國際炒家並沒有虧損,只是盈利沒有達到預期而已。這場金融風暴並不是由國際炒家所引起,他們只不過是抓住了經濟拐點,助推危機而已,因此當時的香港多面對的並不是這些國際炒家,而是由其自身經濟發展積累的泡沫而已。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佈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鉅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原因

很多人都把這次亞洲金融風暴歸結於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炒家對於亞洲貨幣的狙擊,但這種說法過於牽強。少數的資本家去影響整個亞洲的經濟,怎麼看也是天方夜盤,所以我們一定要挖掘一下其中的真實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1、經濟因素

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受到房產危機的影響,經濟處於觸底時期,而其它發展中國家當時對於日本的依賴度很高,因此亞洲經濟本就處於滯漲甚至下滑的階段。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但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中期、短期債務較多,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內在因素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美國的頭號對手就是蘇聯,因此亞洲很多國家抓住機會高速發展經濟,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在經濟得到發展的當時,市場體制發育並不成熟。在宣揚市場化的同時,又過多的進行政治干預,導致市場的不穩定性。很多投資者都很關心市場化,其實市場化並不能消除泡沫,只不過讓其按照市場規律去發展,因此不要一天到晚喊市場化脫離監管,真的脫離監管對於普通投資者弊大於利。像美國這種高度市場化的國家,也會經歷經濟下滑,金融市場崩盤,一定要懂得分析利弊。

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3、全球因素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衝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綜合上述多方面的因素才會導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國際炒家的介入只是看到了危機拐點,助推危機升級而已。

小馬有話說

亞洲金融危機對於我國大陸的影響很低,當時我國證券市場剛建立不久,市場普及和佔有率較低,且我國的體制決定很難通過證券市場影響我國整體經濟。

特朗普宣起的貿易戰,也是試圖再一次的通過雙邊貿易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現在的中國在亞洲的地位與當時的日本類似,如果能夠一舉擊垮中國,那麼又將引起再一次的亞洲金融風暴。但我國並非日本,我國經濟的推進並不依賴於美國,甚至可以說正在試圖擺脫美國的鉗制,而中國自身內需市場遠超美國想象。雖然我們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但經濟的大崩盤很難出現。如果真的像悲觀人士預計的中國經濟崩潰,那麼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亞洲,而是整個世界,因此很多國家並沒有在美國狙擊中國時火上澆油,唇亡齒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講究中庸之道,國人多有謙遜的內質,不會主動挑起紛爭。但人為刀俎,我們必不為魚肉,最終的結果大家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