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國傳統的“教師節”與演變過程

還沒關注?

中国传统的“教师节”与演变过程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中国传统的“教师节”与演变过程

中國傳統的“教師節”

與演變過程

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中國古代的“教師節”怎麼過?

古代的大小節日,對於教師來說都是“教師節”!在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向塾師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為“節敬”。

節令的確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的節日。如果說“小節日”型的“非正式教師節”有點多,那麼“正式教師節”就比較容易讓人記住了——在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漢代

——出現“法定”教師節雛形

真正的教師節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漢代,“學校”的實體已經產生了,並且每個學校都配備一定數量的老師。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的學校若是處在郡國,則稱為“學”;若是處在一個縣或者一個侯國裡,則稱為“校”。

黃宗羲在《與陳乾初論學書》中寫道:漢、晉時期,每年農曆8月27日,即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

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因此,“教師節”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經師”“授束脩”。

唐宋

——“先進教育工作者”

唐宋時代,依舊沿襲了“祭祀孔子”的大禮。當時的祭典非常隆重。國子監、書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從本地學校的學長、學正中選拔成績突出者,報送朝廷,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清代

——祭奠規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奠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宏大,教師的薪酬福利也越來越豐厚了。

農曆八月二十七這天,朝廷將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卓著者在這天還會“升職”——最高的會授予八品職銜,提升為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

【附】傳統中國的釋奠禮

釋奠禮是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作為祭祀先聖先師的大型禮儀,對國家意識形態與民眾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初釋奠禮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後增為春秋兩次。參加釋奠禮的人員,最初只限於孔氏直系子孫。後來,祭孔被當作國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進行。

從後齊開始,每月朔日,國子祭酒要帶領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生以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到大成殿的階下“拜孔揖顏”。

後來,人們又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舉行大祭。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隆重,連在私塾唸書和在學堂裡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隆重。

中華民國

——最早出現的教師節

我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師節是1931年。當時,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孔子生日),並提出了“以鼓勵教師服務精神、融合師生情感並喚起社會尊敬教師之觀念”這樣的宗旨,另外還頒發《先師孔子誕辰與教師節合併紀念秩序單》,將教師節慶祝活動儀式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

——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1951年,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曾宣佈“五一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執行的結果是教師節沒有了。

1985年1月,國務院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建立教師節的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這一議案,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

(文章內容整理自新浪網)

中国传统的“教师节”与演变过程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