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赤壁大戰的時候,諸葛亮到底在幹什麼呢?

密探零零發


赤壁之戰,諸葛亮是有功勞的,他出使東吳,力促劉備與東吳結盟。

曹操大舉進軍荊州後,魯肅向孫權提出聯合劉備的建議,並自告奮勇入荊州。此時劉備狼狽不堪,打算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搖搖頭道:“吳巨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蒼梧又是偏遠之郡,早晚要被曹操吞併,怎麼可以去投靠?”他建議劉備派使者前去江東,與討虜將軍孫權結盟。

魯肅知道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有意與他拉近關係。諸葛亮有個哥哥,名叫諸葛謹,由於戰亂,逃到江東,被孫權任命為長史,與魯肅關係不錯。魯肅便對諸葛亮說:“我與諸葛謹是好朋友。”兄弟的朋友,當然也是自己的朋友。有了這層關係,諸葛亮與魯肅的友誼很快建立起來,兩人成為好友。

為了與孫權聯合,劉備移師樊口。然而,由於劉琮不戰而降,荊州大部分土地輕而易舉落入曹操之手。曹軍佔領南郡,劉備的處境更加危險了。

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十分危急,請派我向孫權求救吧。”

雖然孫權派魯肅前來商議結盟的事宜,但結盟並非無條件的。根據魯肅當初的設想,結盟的前提是劉備與荊州劉氏政權上下同心,合力抵抗曹操,如今劉琮不戰而降,十萬軍隊改旗易幟,吞併荊州軍隊的曹操更加強大,而劉備與劉琦的部隊已不足兩萬,可謂捉襟見肘,狼狽不堪。再者,孫權的算盤,是讓劉備與曹操血戰,他頂多提供些後備支援,既可抵抗曹操,又可削弱劉備。


如今局勢鉅變,與魯肅最被的打算相去甚遠。劉備勢單力孤,顯然在結盟一事上,並沒有多少語話權。

諸葛亮能說服孫權出兵嗎?任務非常艱鉅,只是劉備也實在想不出其他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就讓諸葛亮去碰碰運氣吧。

諸葛亮與魯肅一起到了東吳,見到了孫權。

雖說諸葛亮有“臥龍”之美譽,卻還沒有多少實戰經驗,這次外交活動,是對他才能的考驗。怎麼才能說服孫權呢?諸葛亮知道孫權這個人有雄心壯志,對付這種人,須用激將法。於是他說道:

“如今海內大亂,將軍您起兵於江東,劉豫州(劉備當過豫州刺史)則在漢水以南收羅部眾,與曹操爭雄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消滅北方的敵人,又擊破荊州,威震天下。在曹操的威力下,英雄已無用武之地,因此劉豫州逃遁至此,希望將軍能盡力收容。倘若將軍能以吳越之兵,與中原雄兵抗衡,那就應該早日斷絕與曹操的聯繫;如果自忖沒這個實力,還不如早早投降算了。將軍表面上服從曹操的中央政府,心裡卻猶豫不決,局勢已如此緊迫了,還遲遲不決斷,恐怕要大難臨頭了。”

這話裡有含蓄的諷刺。

確實,孫權雖是獨立政權,表面上仍是臣服於曹操,當時曹操還勒令他要送上人質,以作為控制的籌碼。諸葛亮便拿這事作文章,你要有種,就應該與曹操徹底決裂,要是沒種,就早早投降吧。

孫權一聽,心裡大不舒服,也嘲諷道:“先生都說了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麼劉豫州怎的不投降?”

諸葛亮以慷慨激昂的語氣答道:“當年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位壯士,寧可自殺也不願投降,何況是皇家後裔劉豫州呢?劉豫州英才蓋世,士人仰慕,紛紛前往投奔,就像百川歸海一樣。就算大事不成,這也是天意,豈可投降曹操呢?”

這又是激孫權。諸葛亮說,劉備雖然很落魄,卻寧死不降,立場分明,乃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豪傑,不像你孫權,只會首鼠兩端,見風使舵。

孫權怒了。這憤怒,正是諸葛亮期待的。

憤怒寫在孫權的臉上,他勃然變色道:“劉備不投降,難道我會投降?我豈能把東吳之地、十萬精兵拱手讓出,甘受制於人呢?我決心已下,你不必懷疑。縱觀天下,能抵抗曹操的人,只有劉豫州。只是劉豫州剛剛吃了敗仗,還有能力與曹操抗衡嗎?”

諸葛亮答說:“劉豫州雖兵敗於長坂,現在還有關羽的精銳水師一萬多人,劉琦的江夏兵團也有一萬多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早已疲敝不堪,追擊劉豫州時,一晝夜行軍三百里,已是強弩之末了,這已是犯下兵家大忌。曹軍來自北方,向來不熟悉水戰,荊州雖落入曹操之手,軍民並非真心臣服,只是迫於形勢罷了。只要將軍能派出猛將,統率數萬精兵,與劉豫州齊心協心,必定可大破曹操。只有曹軍一敗,曹操勢必灰溜溜地滾回北方,到時荊州與東吳就能與中原呈三足鼎立之勢。成敗的機會,就在今天。”

說實話,孫權並不想三足鼎立,他想獨佔荊州。不過,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挫敗曹操,只要荊州完全陷落,東吳就是曹操下一個鯨吞的目標。這一點,孫權還是看得很清楚。現在靠劉備單打獨鬥,肯定不行,東吳必須出兵相助!

孫權最後之所以選擇聯劉抗曹,當然不止是諸葛亮的激將法,也賴魯肅、周瑜等人的鼎力支持。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不辱使命,圓滿完成外交任務,為赤壁之戰的勝利立下大功。


君山話史


三國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孫權、劉備三方於長江赤壁一帶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最後以手握優勢兵力的曹操大敗而結束,曹操撤回北方,孫權與劉備瓜分荊州,從此三足鼎立正式形成

蜀漢丞相諸葛亮(181-234):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蜀漢臣相,早年在隆中隱居,後來得劉備賞識,跟隨劉備出山一同建立蜀漢政權,知名作品《誡子書》、《出師表》

三國赤壁之戰,諸葛亮到底在幹什麼?

1.演義中借東風真實歷史確實沒有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設立神壇作法借來東風,成為周瑜火燒曹操戰船成敗的關鍵,其實縱觀整個《三國志》並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歷史書籍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操作自然界的事情發生,這其實是小說作者,為了神話諸葛亮的地位,從而導演了一出借東風,這樣的事情就是現在也是比較荒謬的,權當小說作者的奇思構想

2.火燒赤壁與諸葛亮有無關係

火燒赤壁的發生有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點,主觀上來講,周瑜帶領東吳眾將迎戰曹操,部下黃蓋認為,敵人眾多但是我方兵力很少,與對方打持久戰顯然不利於我方,曹操將戰船連在了一起,黃蓋認為應當採取火攻,周瑜採納了部下的建議,於是派出黃蓋帶領己方船隻,謊稱投降曹操取得信任,上演了一出火燒戰船的好戲;客觀因素來講,曹操因為北方戰士不習慣水戰,因此將戰船連在了一起,才導致對方有機可乘;這裡其實與諸葛亮並沒有任何關係

3.歷史上赤壁之戰諸葛亮所做之事-遊說孫權助劉備抗擊曹操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上文我們提到了諸葛亮的生年為181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時,恰巧諸葛亮此時27歲,因此史書三國志這段記載,其實就是赤壁之戰的這一年,當時曹操攻打劉備,此時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希望孫權能夠與劉備一同抗衡曹操,孫權被遊說成功,便派出3萬兵力與劉備一同抗擊曹操

結語:赤壁之戰作為三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被不少三國愛好者拿來研究,其實這場戰役已經沒有太多秘密可言,這一戰曹操輕敵冒進戰略失誤,而東吳大將周瑜則應對有方上演成名之戰,諸葛亮與劉備一方,當然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演義中那般出彩。


零點的歷史


《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諸葛亮,近乎於妖。而孫連聯盟對抗曹操的赤壁之戰,幾乎成了諸葛亮的一人之功。沒箭,諸葛亮與魯肅在船上喝酒就借來十萬只箭。沒風,他建壇作法借來東風。曹操船沒連,他喚來龐統獻連環計。甚至連曹操兵敗後的結局他都盤算好了,派去關羽還了曹操的恩德。

這哪裡是人,簡直是神仙。

那麼歷史上赤壁之戰時的諸葛亮究竟在做什麼呢?

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當時二十七歲,在曹操進犯荊州時,向劉備獻策與孫權聯合。他作為使者親自去說服孫權,孫權素來敬仰劉備,加之認為諸葛亮口才了得,儀表不凡,十分敬重,最終派兵三萬與劉備合兵一處,於赤壁大敗曹操,並趁勢平定荊南四郡,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

總結一下,諸葛亮當時主要做了兩件事。

1、作為使者遊說東吳孫權,最終讓孫權出兵三萬幫助劉備對抗曹操。

2、趁赤壁之戰新勝,幫助劉備平定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


陸棄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諸葛亮的傑作是促使孫,劉兩家聯盟,於孫權洽談只有孫,劉聯盟才有生存的機會的道理,這就是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此時的諸葛亮官至軍事祭酒,孔明的實際年齡比周愉小七歲,在周愉面前孔明小青年呢?

此時周愉確實如赤壁懷古詩詞一樣,周公瑾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又取江東美女小喬,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官至大都督,孫權賜尚方寶劍,指揮了這場以少勝多著名的三國時期的三大戰伇之一的赤壁之戰,後在與曹仁的對抗中周愉為鼓舞士兵鬥志,親自巡營中箭,沒有及時治療而亡,一代文武雙全的帥星損落。

諸葛亮在幹什麼呢?作為使者自然有魯肅等人接洽,目的達到後回蜀漢去,至於什麼借東風,草船借箭,用什麼火這於孔明無關,諸葛亮一生未用過火,諸葛亮根本也進不了周愉的中軍大帳,也沒見過周愉的面,什麼三氣周愉純屬扯犢子,周愉亡時是由龐統出使吳國悼念,沒有諸葛亮弔孝這一說,故事是故事,但還是要尊重歷史的!




9紫氣東來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赤壁之戰的絕對主角,從舌戰群儒到草船借箭再到東風破曹,表現可謂神人。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整個戰爭與他的交集並不多,這其中摻雜有不少虛假的成分。

歷史上其實火燒赤壁這把火是周瑜和黃蓋“點燃”的,借來的東風只是因為當時的特殊地理原因,在天氣晴朗時會逆向吹起東南風僅此而已,而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戰前孫權做的事情,這些都與諸葛亮無關。

赤壁之戰的主角是東吳,劉備的軍隊起到的僅僅只是一個輔助的作用,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在赤壁之戰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

事實上,就算是再劉備軍中,諸葛亮當時的發揮都比較有限!

在歷史上,諸葛亮出山的時間與赤壁之戰的時間相差無幾,諸葛亮剛剛出山就遇到曹操壓境,劉備敗退夏口,然後便是赤壁之戰。

劉備“三顧茅廬”時是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而赤壁之戰是208年7月至208年11月。

難道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無防備的完全相信諸葛亮?—這樣做那麼劉備的那些大臣如何說服?

事實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扮演的是一個外交官的角色。

當時曹操大軍壓境,劉備這點兒人馬實在無法抵擋,所以諸葛亮便主動請纓,前往東吳尋求孫權聯合。在其一頓嘴炮之後,孫權答應聯盟,派遣周瑜等人,率軍拒敵,這才有了赤壁之戰。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至於後面的戰爭,那基本就就是周瑜的表演了。

至於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天天“飛鴿傳書”去獻言獻策,這個可信度不高!

作為外交官,他諸葛亮雖然回到了劉備這裡,但隨同而來的還有周瑜的大軍,所以諸葛亮當時應該乾的還是聯絡工作,負責協調劉備和周瑜兩軍的配合行動。

所以,諸葛亮在整個赤壁之戰中,擔任的其實就只是一箇中間人的角色,負責協調孫劉聯盟。

話說回啦,這任務其實也是比較重要,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努力,才有了孫劉聯盟,才有了接下來的赤壁之戰。甚至於赤壁之戰的勝利,也和諸葛亮的中間協調有很大關係。

所以,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雖然不是首功,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也正是因為在赤壁之戰中的良好表現,才得到了劉備的信任,被拜為軍師中郎將,總督長沙三郡。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所以,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也是一步一步靠著奮鬥成為蜀漢柱國的,並不是出道即巔峰。


白話歷史君


奠定三國鼎立的一個關鍵之戰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曹操志在滿滿的準備統一全國的關鍵性戰爭,可以說,如果赤壁之戰曹操贏了,那麼三國基本就不會存在了。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促使孫權和比自己弱小的很多的劉備聯合,去抵抗曹操,這場戰役使得曹操南下的勢力得以遏制,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而赤壁之戰也是《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的部分,書中不少內容都在寫這個赤壁之戰,裡面還出現了不少典故,像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東風等。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有開放性,因為題主並沒有問是在真實的歷史上,還是在小說中,咱們分開來講述一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大放異彩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的後期,那絕對是主角,因此在小說中的諸葛亮無所不能,從促使孫劉聯盟,到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這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可以說在小說中,沒了諸葛亮,劉備是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


而赤壁之戰的後期,諸葛亮開始派各個將領去搶佔地盤,當然他也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派關羽守華容道,放走了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很沉默


相比小說,歷史上的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可以說低調的多,記載三國曆史的正史便是《三國志》。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裡面為劉備畫了一個大餅,即劉備的建國大略。而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是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諸葛亮下山的時間是208年的春天,曹操的南下是公元208年七月開始,這說明諸葛亮在劉備的軍中資歷還不夠,只有幾個月的經歷。



在《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的職務沒有記載,不過諸葛亮對於促成劉備與孫權雙方的合作起了不小貢獻,使得雙方能夠摒棄前嫌,一致對付曹操。而且根據歷史記載,在赤壁之戰中起關鍵作用的不是諸葛亮,反倒是孫權手下的魯肅與周瑜,他們兩個人對付曹操的功勞遠高於諸葛亮。只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比較推崇,於是在書中對諸葛亮是大書特書,使得其登上了一個高臺。但在火燒赤壁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起了多大作用,有的話也是他聯繫了孫權方,使得兩者能夠聯合起來對付曹操的入侵。


不得不說,歷史和小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歷史百家爭鳴


赤壁大戰諸葛亮幹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過襄陽的時候獻策

跟劉備一起。當時劉琮已經同意投向曹操,曹操就在後面追趕劉備,帶著他的虎豹騎,劉備跟劉琮打招呼,劉琮嚇得腳發抖,此時大部分英雄豪傑就都跟了劉備,這個時候諸葛亮獻了一計,勸劉備拿下襄陽。劉備說不忍。這是他出山第一計被劉備否決掉了。為什麼被否決掉?我專門寫過文章,你們有興趣去我頭條號那裡找吧。



第二件事情勸說孫權

曹操大兵壓境,東吳分成兩派,魯肅屬於主戰派,所以讓孫權把周瑜召回來,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魯肅他是忠於孫權,而不是忠於漢室。然後他又出了一個主意說我去看一下能不能把劉備攔截住,所以在孫權的同意下魯肅跑過來找劉備。這個時候諸葛亮說事情緊急讓我過去跟東吳聯合吧。


這是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做的第一件實事。諸葛亮的口才很好,很快的說服了孫權。但是實際上你仔細想一想,不是諸葛亮說服了孫權。而是孫權巧妙的利用了諸葛亮說服了他手下想投降的人。這個具體我也寫過文章自己去找。

第三件事情,鎮守荊南

劉備赤壁大戰之後,火速的拿下了荊鄉四郡。他把其中三個郡交給諸葛亮管理。主要讓諸葛亮負責內政和後勤。這也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能力的信任。



知常容


當然,就《三國演義》來講,赤壁大戰的時候,諸葛亮在借東風。沒有他的東風,這火燒戰船的事沒法子弄。

但演義歸演義,這借東風事有點不靠譜,那歷史上,發生赤壁大戰的時候,諸葛亮究竟在幹些啥?

先來看諸葛亮此時在劉備軍中的地位。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劉備)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諸葛亮是208年春天出茅廬的,208年7月赤壁之戰才開始。此前諸葛亮在劉備軍中擔任什麼職務不清楚,但從這段描述可以知道,他此時擔任的是“軍師中郎將”。

什麼是“軍師中郎將”?別以為有“軍師”一詞聽著威風,實際上,三國時期的“軍師中郎將”只是個掌管後勤的,職務比將軍低。

那我們也可以推測,此前諸葛亮的職務也不會高於這個。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後,諸葛亮的地位並不高,也沒有掌握軍權,不可能率兵去參與赤壁之戰,更不可能指揮整場戰役,以及戰後派關羽去華容道攔曹操,指派眾將奪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事實上,整個赤壁之戰,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東吳這邊,周瑜是毫無疑義的最高指揮官,其餘魯肅、黃蓋等也是骨幹力量。劉備此時奉聯吳策略,也派兵助陣,但諸葛亮此時,就沒有很大的發言權,主要是從事後勤工作,調運糧草諸事。

但有一點不可忽略的是,他在赤壁之戰前,受劉備派遣,去往東吳充當外交官,促進了孫劉聯盟。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也就是說,諸葛亮先於劉備,就想好了去聯合孫權的策略。他去往東吳後,與孫權一番長談,“權大悅”!顯見得他的談話打動了孫權。

雖不能誇張地說,是諸葛亮一人之力左右了孫劉聯盟,但他的外交斡旋無疑促進了孫劉聯盟,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因而才有了接下來的赤壁之戰。

雖然《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在赤壁之戰裡,給諸葛亮安上了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戲碼,頗有誇大失真之嫌。

但從史料的字裡行間中,我們還是可以得知,諸葛亮並不像有些過激的言論說的,全程都沒有參與戰爭,他應該在戰中充當了後勤角色,做了一些糧草籌集轉運工作。且此前說動孫權,促進孫劉聯盟也是不可忽視的功勞。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赤壁之戰的諸葛亮借東風,是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展現、神化諸葛亮的才能,為了劇情需要,特意安排的。讓處於孫劉聯軍中弱勢地位的劉備集團,不被處於強勢地位的東吳看扁。

諸葛亮和周瑜都看出來了,只要通過火攻,不善水戰的曹操大軍必敗。於是借東風一結束,周瑜就想滅掉心腹大患-諸葛亮。誰知道,諸葛亮早有安排,在趙雲的接應下,從周瑜的眼皮子底下溜了。周瑜無奈,只好專心在水上與曹操打架。

當週瑜和曹操在水上掰手腕的時候,諸葛亮回到了劉備集團中軍帳。一方面安排大量人到荊州各地招兵買馬。說曹操水軍必敗,但是留下來的大量的是陸軍,他們窩了一肚子火,必定瘋狂報復荊州百姓,只有跟咱劉備集團,才能夠化險為夷。

另一方面,諸葛亮派張飛、趙雲、關羽等劉備集團主要大將,各帶領兩千精兵,在曹操敗退的幾個重要關口埋伏,只等曹操敗軍一到,就鼓聲震天,搖旗吶喊。不需要出戰,嚇都把疲憊不堪的曹軍嚇的半死。於是,又累又困又餓又渴的曹軍紛紛投降,劉備集團全部笑納。

周瑜在水上激戰正酣,諸葛亮和劉備穩坐釣魚臺,就決勝於千里之外。收割了大量韭菜,這才有兵強馬壯,直取益州,抗衡曹操的資本。





西凌詩社


火燒赤壁時,我估計諸葛亮在做以下幾件事。

一,他知道周瑜未來必是自己的主要對手,他正在思謀想計,至周瑜於死池。二,他知道關羽一定會在華客道私放曹操,自己又不敢真的按軍令法斬關羽,正在想辦法為自己找臺階下,而又不會使二爺丟了面子。三,火燒赤壁時,諸葛亮不過是個小小參謀,他最有可能在和一班參謀們彈冠相慶,觥籌交錯。

當然,作為劉備的首席軍師,我們應該知道,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在為三分天下而籌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