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我們這裡扶貧的故事很多,尤其是有一家兩口子一直都是夫唱婦隨的,可最近卻為扶貧的事像是比賽一樣較上了勁,很是值得采訪” 8月25日,記者到陸坪鎮採訪,剛一見到鎮長聶坤前,其就忍不住向記者推薦新聞線索。

夫妻倆為扶貧較上了勁,便產生了一次“競賽”,這個有意思,到底怎麼回事呢?在聶坤前的指引下,記者立即興趣盎然地前往採訪。原來為扶貧較上勁的夫妻倆就是陸坪鎮地松的黃會民、段澤紅夫婦,夫妻倆一個是地松衛生院院長,一個是個體工商戶。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疑惑不解,從夫妻倆從事的工作來看,沒有交集,競賽從何說起呢?不急,讓記者慢慢給你道來。


“不能給我家小段丟臉”

“哎呀,那是什麼‘競賽’喲,做的都是一些不值得提起的小事。我作為從陝西來的外來人,在地松工作,我家小段作為本地人毫無怨言地嫁給我,我很是感激。我只是想力所能及地為地松的鄉親們做點事,不讓我家小段覺得嫁給我丟臉而已。”採訪中,今年54歲的陸坪鎮地松衛生院院長黃會民謙遜地告訴記者說。

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瞭解到了黃會民在地松工作30多年來的一個個關於扶貧的感人故事。

“黃醫生,你看我這腳,在其它醫院動了手術回家很久了,我感覺還沒好,請幫我看看。”

“黃醫生,等一下,請幫我量一下血壓,我最近感覺頭有些暈,看看是怎麼回事。”

“我也量一個”、“幫我看一下”...

在記者跟隨黃會民去其幫扶的一位眼患白內障的貧困戶家採訪時,半路上路過一個烤煙房,在烤煙房做工的20多個群眾看到黃會民揹著藥箱路過,立即把黃會民攔截下來,要求黃會民就近給他們檢查看病,並諮詢相關疾病知識。

民意難違,更何況是平日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父老鄉親們呢!一場半路攔截的義診就這樣開始了。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此時此景,黃會民與群眾那種沒有距離的親近感,深深感染著記者,心裡不由地默默為黃會民點贊。

忙完半路被攔截的“義診”,記者隨同黃會民來到了其幫扶的,今年74歲家住陸坪鎮洞鐵村碗田組貧困戶佐翠友家。聽說記者來了解黃會民幫扶佐翠友的情況,佐翠友夫婦告訴記者說,其腰有頑疾,幹不了重活,其妻子楊通先患有老年性白內障,手有頑疾,也沒有勞動力,兩口子相依為命,沒有什麼經濟收入,家庭生活很是艱難。黃會民得知情況後,雖然佐翠友、楊通先夫婦不是黃會民的扶貧幫扶對象,但黃會民卻主動攬事,把兩位老人當成自己的幫扶對象。不僅經常來看望兩位老人,還免費給他們送藥,甚至為了治好楊通先的病,他還積極聯繫醫院,用自己的車,免費帶著老人去城裡檢查看病。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採訪中,楊通先告訴記者說:“黃醫生經常來看我們,還給我們買水果,帶我們看病怕我們餓著,又給我們買飯吃,下個月還要帶我去醫院複查,如果可以的話就做手術,黃醫生真是好人,遇到他,是我們兩口子八輩子修來的福氣”。

採訪中,說起黃會民幫扶患者的故事,可以說,數也數不清,很多幫扶都是黃會民主動找的事。

今年36歲的餘國祥在2012年做過腎移植手術,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幾年來每個月都得去一次重慶開藥,一次就得花掉6000多元。不僅各種費用昂貴,對其心理也是一種巨大的折磨、壓力,可謂是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黃會民知道後,經常與其交心談心,並苦苦思索解決辦法。他寫報告、找材料、聯繫醫藥公司,在其和福泉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將其納入到健康扶貧醫療救助補助政策之內。2018年4月,該項目正式通過,餘國祥每個月不僅可以節約往返重慶的各種費用6000餘元,而且再也不用奔波重慶,在當地衛生院就可開藥了,並享受到了免費政策。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我這輩子不知道怎樣感謝黃醫生,我與他非親非故,他卻這麼熱心幫助我,沒有他,估計我這個家早都垮了。”說起黃會民的種種好,餘國祥總是充滿感激地告訴記者說。

如果說,幫扶患者這是黃會民的“份內”之事,那麼黃會民也總是“不務正業”,經常幹起“份外”之事。

洞鐵村花橋組老支書顧基友告訴記者說:“一次無意聊天和黃會民說到花橋組在實施‘五改五化’過程中,部分群眾家庭困難,沒有錢也沒有勞動力,工作難以開展。”當大家正在犯愁時,黃會民愛管“閒事”的勁又犯了,黃會民當場向顧基友表示:“只要大家有信心做,願意做,就捐十噸水泥出來,給困難群眾實施‘五改五化’提供幫助”。說到做到,第二天,黃會民就聯繫車輛,將十噸水泥全部運到了組上,解了花橋組群眾的燃眉之急。

從醫30多年,藥箱成為了黃會民最長情的伴侶,跑遍了大山,也跑進了群眾心裡,30多年來共為群眾做好事500餘件,困難群眾成為了他的親人。

“作為外來女婿,不能給我家小段丟臉!”採訪中,記者深深感到,黃會民雖是外鄉人,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他沒有給他妻子段澤紅丟臉,更沒有給地松的父老鄉親丟臉。


“不能拖我家老黃的後腿”

說起黃會民,讓其妻子段澤紅又愛又恨地告訴記者說:“我家老黃,作為丈夫‘很不稱職’,工資一分不補貼家用,時常為困難群眾跑前跑後。但每當看到鄉親們對我家老黃讚不絕口時,心裡很自豪,覺得臉有光。這兩年看到我家老黃為扶貧忙上忙下的,我也在想,看病的事,我插不上手,但扶貧的事,我家老黃能做,我感覺我也能做,而且不一定比我家老黃差,我不能拖我家老黃的後腿,不能讓我家老黃笑話我,也更不能讓鄉親們笑話”。

段澤紅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採訪中,記者發現,段澤紅幫扶群眾的事,一點也不比黃會民遜色。

段澤紅是做化肥、農藥生意的,20多年來她經常下鄉看到許多農村貧苦家庭的無助,加之黃會民的無聲影響,讓她從一個生意人變成了“公益人”。為了幫助困難群眾,她按進價將化肥賣給貧困戶,並且免費送貨上門,她不會開車,就時常“吆喝”著黃會民下班後開車送貨,最遠的一次單程都近20公里,卻沒有收過群眾一分運費。

採訪中,走進段澤紅的小商鋪,時常可以看到來往群眾熱情的打招呼,鄰里關係非常和諧。而她的各種小賬本也是一大堆,翻開一看幾乎全部是賒賬。據不完全統計,段澤紅幫助困難群眾300餘戶,賒出的化肥達600噸,摺合人民幣130萬元,而這還只是進價。

13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對於段澤紅來說,雖深感資金壓力,但她覺得很開心、很幸福。她說:“在農村有很多家庭非常困難,幫助他們也許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件大事,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

每一次的伸手對於段澤紅來說都是幸福的傳遞,她坦然:幫助別人很高興,看見別人問題解決很欣慰。

今年3月份,村民潘加富由於前期養豬、養牛都死了,不僅沒賺錢還虧了一大筆錢,無奈之下只能發展種植。於是種了45畝辣椒,雖然種子、技術什麼的村裡面都提供了,但是化肥錢卻把他給難住了,段澤紅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一下就給他賒了4200餘元的化肥,並約定等辣椒賺錢了再還。8月,正值辣椒上市,潘加富今年辣椒大豐收,家庭的窘境終於有了改善,他對段澤紅感激不已。

夫妻倆的扶貧“競賽”——福泉一對夫婦為困難群眾較勁的故事

段澤紅告訴記者:“潘加富是一個很勤勞的人,經常看到他從天亮忙到天黑,非常辛苦,但運氣不好,養豬養牛都死了,今年看見他種了辣椒卻沒有化肥錢,說什麼我也得幫他”。

一個“弱女子”撐起一個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扶貧中與丈夫較上勁,段澤紅幫扶困難群眾一點也不落後其丈夫,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作為妻子,段澤紅沒有拖她家老黃的後腿!

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把患者的困難當成“份內”之事,把群眾困難的“份外”之事當成自己的事,30餘年黃會民為群眾做好事實事500餘件,贏得了群眾的喜愛和稱讚; 其妻子段澤紅“忍痛”讓利,賒賬130萬元給群眾,惠及300餘戶貧困群眾,雖然賬本越來越多,雖然有些賬一時半會兒收不回來,但段澤紅卻不後悔,與群眾的感情也越來越濃,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和好評。

“黃會民、段澤紅夫妻倆都是好人,都各有自己的‘群眾基礎’,丈夫沒有給妻子丟臉,妻子也沒有拖丈夫的後腿,這場扶貧倆的扶貧‘競賽’,打了個平手哈這兩口子”,採訪中,聶坤前風趣的總結道。

哈哈哈……哈哈……,霎時,黃會民家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

對,沒丟臉,也沒有拖後腿,黃會民、段澤紅夫妻倆的“競賽”打了個平手,沒有誰輸誰贏。採訪中,記者深深被黃會民、段澤紅夫妻倆感動著:要說贏的話,他們都贏得了群眾的口碑,他們都是群眾喜歡的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