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把老師工資跟農民工作比較?

馬上老師節就要來了。談到教師節,相信工資應該是許多教師關心的重點。不過,最近有媒體問答上甚至出現了這麼一個奇葩之問,即“把教師工資跟農民工資對換一下,感覺會怎麼樣”。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首先可能會感覺太荒唐,再次可能會感覺太傷老師感情,甚至曾經當過老師的筆者本人閃過這樣的念頭。但所謂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細細思之,這個問題並非全無價值。

畢竟,我後來也慢慢覺得,這種建議的背後,還是可以反映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多少值得一些教師與農民工兄弟們,共同去把玩、思索與踐行。

很多人可能會從教師與農民彼此生成的時間與精力成本上來比較兩者之間的價值,認為教師一般學歷都比較高,而農民幾乎不要什麼學歷或學歷一般都不高,而認定教師的工資就應該高於農民。

但常識告訴我們,決定一件商品的價格,除了馬克思所謂的商品生產所花費的一般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其實就是從成本角度來定價的,不太科學),主要還在於其價值,而價值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對購買者的貢獻程度,以及稀缺程度。

而要論貢獻,中國絕大多數教師的教育(不包括科研)價值一方面非常難衡量,因為在現在體制中,學生、家長從來就沒有權利對他們考核過,另一方面,除了極少數優秀的教師,大部分老師的教育產品其實都是流水線作業的,與其說他們是知識分子,不如說他們是知識的搬運工,是知識的經銷商。

由於存在很多重複勞動,並不需要太多的創造性,老師的生產也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一般師範類院校就可以滿足,實際上,非師範類的院校只要願意,也同樣可以滿足。也就是說,一般教師的供給,完全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的方式來完成,並不存在資源稀缺方面的壁壘。

也正是由於以上兩個原因,導致一般教師的工資只能以一種吃大鍋飯的形式,來平均主義式地配給他們,這也是很多老師在談到自己現狀時,都只能以“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來描述自己的原因。其實從勞動價值分配的角度來看,老師們並不冤。

當然,農民的供給更是可以無限量的。這也決定了一般農民的地位,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並不高。但近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以及房地產的發展,在生產技能性、生活服務性市場以及建築苦力市場等方面產生了巨大需求,很多絕境中的農民工通過適應性的學習與艱苦努力,反而成了這些細分市場上香餑餑。

而那些帶著“知識分子”招牌的知識搬運工們,反而因為種種矯情與面子的原因,加上體制豢養帶來的溫水煮蛙效應,很多教師不願意改變提升自己,結果反而在工資待遇上成了時代的落伍者。當然,這裡面的落伍者,主要還是教師中的那些平庸分子。按照二八定律,教師中至少還是有那麼20%的精英或者說優秀分子,應該過得相當不錯,後者的平均待遇,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應該要遠遠高於同樣優秀的農民工的平均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