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後,日本最大的潛艇是什麼?

第一軍情


那無疑是“親潮”級的後續型“蒼龍”級了。

二戰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被限制發展進攻性的武器裝備,艦隊規模也受到很大的制約,核潛艇作為具備強大隱蔽性與攻擊能力的戰略武器裝備,無疑也在紅線之內,作為變通,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潛艇艦隊的建設方面貫徹瞭如下幾個原則:一是不求數量,快速迭代。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建造了四、五代柴電動力潛艇,每一代都有較大的技術飛躍,每一代的建造數目都相對有限,只有十餘艘;二是追求質量,追求噸位。在建造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單艇戰鬥力就成為了日本海自的必選項。因此,提升單艇的訓練與戰術水平,提升潛艇噸位以容納更多的電子與水聲設備提升戰鬥力就成為了日本海上自衛隊自然而然選擇的技術路線。

作為日本潛艇艦隊建設思想的最新體現,“蒼龍”級可以說是日本幾十年來潛艇建造與使用的集大成者,具備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噸位大,“蒼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柴電動力潛艇之一(尚有爭議),全長84.4米,耐壓殼體直徑約7米,水下排水量4000餘噸,超過了法軍的“紅寶石”小型核潛艇;二是自持好,“蒼龍”級裝備了4臺瑞典技術的斯特林型發動機,具備了不依賴空氣水下推進能力,巨大的艇體又保證了其續航力(在以3節的速度航行時可以在水下航行2到3周時間,是目前常規動力潛艇的最高水平);三是信息能力強,安裝有ZQQ-7型艏部聲吶陣列、側舷聲吶陣列與艉部拖曳聲吶,可以攜帶30枚美製MK48mod7型重型魚雷,並通過ZQY-51型戰鬥系統接入日本海上自衛隊乃至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作戰網絡來實現聯合作戰。但是,由於設計取捨方面的問題,“蒼龍”儲備浮力較弱,抗損裕度不足,總的來說性能類似於我軍最新的039C。


軍武次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最大的潛艇是蒼龍級潛艇。

蒼龍級潛艇,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第一款量產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型潛艇。它的出現,讓日本成為世界上繼瑞典(哥特蘭級潛艇),德國(212型潛艇)後,第三個使用不依賴空氣推進(AIP)技術的國家(日本並未聲明擁有此項技術,蒼龍級上裝備的發動機,是從瑞典引進技術後,由川崎重工生產的產品)。

蒼龍級潛艇側視圖

蒼龍級潛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水上排水量為2900噸、水下排水量為4200噸)。潛艇命名,則從2007年起,規定不再以潮汐或海生物來命名(例如汐潮級),而是採用動物來命名。

蒼龍級潛艇,是日本第一款採用不依賴空氣推進(AIP)技術的潛艇,蒼龍級共裝備了4臺4V-275R MkIII型斯特林發動機,由於安裝了4臺斯特林發動機,因此蒼龍級潛艇比親潮級潛艇的水上排水量增加約200噸,艇體長度增加了2米左右(全長為84米)。

蒼龍級潛艇的外形,與親潮級基本相同。它採用了所謂的雪茄形的線型。採用了目前新型潛艇中較為流行的X形尾舵,比裝備傳統十字形尾舵潛艇具有更高的機動性,而且尾舵損壞的危險係數更小,更適合在水文複雜的海域作戰。該級潛艇水上最高航速為13.5節,水下最高航速為20.5節。可以以4到5節的速度,在水下連續航行至少3周。

蒼龍級首艇蒼龍號,耗資600億日圓,後續量產艇基本上均控制在此價格以下。目前,已經有9艘蒼龍級潛艇進入日本海上自衛隊服役,分別為:

訪問珍珠港的白龍號潛艇(蒼龍級三號艇)

蒼龍號(SS-501),2005年3月31日開工建造、2007年12月5日下水、2009年3月30日服役。

雲龍號(SS-502),2006年3月31日開工建造、2008年10月15日下水、2010年3月25日服役。

白龍號(SS-503),2007年2月6日開工建造、2009年10月16日下水、2011年3月14日服役。

劍龍號(SS-504),2008年3月31日開工建造、2010年11月15日下水、2012年3月16日服役。

瑞龍號(SS-505),2009年3月16日開工建造、2011年10月20日下水、2013年3月9日服役。

黑龍號(SS-506),2011年1月21日開工建造、2013年10月31日下水、2015年3月9日服役。

仁龍號(SS-507),2012年2月14日開工建造、2014年10月8日下水、2016年3月7日服役。

赤龍號(SS-508),2013年3月15日開工建造、2015年11月2日下水、2017年3月13日服役。

訪問關島的白龍號潛艇(蒼龍級三號艇)

清龍號(SS-509),2013年10月22日開工建造、2016年10月12日下水、2018年3月12日服役。

蒼龍級潛艇內部裝備並不是每艘都相同,例如聲吶系統。蒼龍號的聲吶系統,是親潮級裝備的ZQQ一6型的改進型,而云龍號之後,則採用改良的ZQQ-7B型整合式聲吶系統。


鼎盛成寧


二戰後,日本軍隊受到了盟國的嚴格限制,現在的日本自衛隊只有防衛權,沒有軍事主動權,在法理上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軍隊。不過,隨著美國在亞太的戰略需求,日本逐漸得到解綁,開始衝破束縛,積極擴充軍備,其海陸空三軍自衛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就日本海軍而言,目前最大的潛艇便是蒼龍級潛艇。該潛艇是在基於AIP技術上發展而來的。作為日本新一代最具攻擊力的柴油動力常規潛艇,該艘潛艇共有4臺4V-275R MkIII型斯特林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讓蒼龍級潛艇的水面排水量增加了約200噸,同時導致該艇體長度增加了2米。當然,這款潛艇的最大性能是其採用了流行的X形尾舵,具備了更加高度的機動性,降低了尾舵損壞係數,能在複雜的水域作戰。

日本海軍服役的首艇蒼龍號耗資600億日元(約合42億元人民幣),是由日本著名的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所建造而成。2003年8月,日本海上自衛隊提出了建造蒼龍級AIP潛艇,並將這一計劃列入2004年的軍費預算當中。2005年3月31日,“蒼龍”號在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開建,後續艇將由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與三菱重工聯合制造。2007年12月7日,蒼龍號潛艇正式下水。由於蒼龍級潛艇達到了4200噸的排水量,使得其成為二戰之後,日本自主建造的最大潛艇。

不過,蒼龍級潛艇存在一個巨大的設計缺陷,那就是其儲備浮力不夠,航程不足,消音瓦不先進,就連鋰電池也被認為存在巨大安全隱憂。神戶制鋼事件更讓人們對這艘蒼龍級潛艇的質量產生懷疑。相比俄羅斯基洛級潛艇,蒼龍級潛艇在作戰方面也有待進一步觀察。(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上面的都回答非常正確,我就不介紹了。

來閒扯一下,“舊日本帝國海上軍事”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無疑是亞洲地區海戰霸主……,美國情報員破譯日本航母部分計劃密碼,使日本在海戰中大敗美國各國……,日本無條件投降向“中、美、英、蘇”簽到《終站詔書》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二戰爆發初期著名的“太平洋”珊瑚海海戰爆發。
日本使用“瑞鶴號、翔鶴號、祥鳳號”以及各種重輕巡航艦和驅逐艦與美澳開戰,此戰使損失翔鶴號成沒、翔鳳號重創、損失幾十架飛機取得戰術性勝利。


後一個月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日本派遣六艘航母進攻中途島,期間美軍破譯日本的無線電情報,隨後將計就計制定埋伏計劃,使美軍在此次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扭轉開局以來的被動,
大多了,不想繼續答了,有看到本文的來一個續寫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