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趣說南京老地名3」這裡駐紮專守皇陵的軍隊,重要性堪比錦衣衛

南京城的中山門以東,山巒起伏,連綿不絕,其中位於紫金山南、方圓數公里範圍的區域,被稱為“孝陵衛”。 600年前,這一帶可是皇家禁地,長期駐紮守衛孝陵的軍隊,頗有些神秘。孝陵衛得名於不遠處的明孝陵,數百年來一直是南京東郊重要的地區,也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幻和戰火洗禮。

由軍隊名稱逐漸變為地名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後不久,就開始考慮身後陵墓的設計和建造事宜,於是一支以保護皇家陵園的衛戍部隊也應運而生。

守衛陵墓的職責重大,當然也需要最受信任、最為鐵桿的人才能放心。朱元璋從他鳳陽老家的將士中,挑選了5600名精銳衛兵,組成一“衛”,名為“孝陵衛”。因此,孝陵衛最初並非地名,而是當時部隊的一個編制序列;後來則逐漸將該部隊駐紮的地點稱為孝陵衛,演變為一個地名。

與此類似的還有天津衛、威海衛等。天津扼海河入海口,戰略地位顯要,威海位於渤海黃海交接處,重要性不言自明。同樣十分重要的孝陵衛當時的編制大約是5600人,駐軍以南京城牆、靈谷寺牆為東西界,北界則達當時的孝陵皇牆。

當然,更為出名當屬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專有的軍政蒐集情報機構,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趣說南京老地名3」這裡駐紮專守皇陵的軍隊,重要性堪比錦衣衛

孝陵衛大營。

周邊地名也大多與軍事駐紮有關

明代各省轄區均分為數個防區,每區設衛戍守。衛下設所,有千戶所和百戶所之分。孝陵衛成立之初,有5600名官兵一衛,一衛中有5個所,每一個所中有1120人。

這一代的很多地名都與它有關:“衛崗”是孝陵衛營地旁的一處高坡,此山崗上曾有駐軍守衛孝陵,因此得名。“小衛街”位於明孝陵入口處,明代曾駐少量軍隊守衛,故稱“小衛”。如今的博愛園,在幾十年前還被稱為“左所街”,正是當時的五所之一。如今的西山腳下的一條巷,名為“鐵匠營”,就是為當時的駐軍打造武器而逐漸形成的。

「趣說南京老地名3」這裡駐紮專守皇陵的軍隊,重要性堪比錦衣衛

拴馬樁和馬槽。

明朝滅亡之後,這裡經歷多次戰爭

根據史料記載,孝陵衛的官兵共駐紮了167年,直到明朝滅亡。此後,孝陵不再有駐軍把守,遭到嚴重的破壞。

清咸豐三年,孝陵地區又成了太平軍和清軍的戰場。當時孝陵衛軍營成為清軍統帥向榮的江南大營,營盤從孝陵衛扎到了明孝陵。1856年6月20日夜,城內的太平軍出戰孝陵衛,第二天,江南大營被攻破,向榮潰退丹陽。

“江南大營”瓦解兩年後,曾國藩的湘軍順江南下,攻打南京城。曾國荃軍帳及蕭慶衍全隊進扎孝陵衛,士兵人數多達數萬。天京陷落後,曾國藩自裁軍隊,孝陵衛戰場營壘有些逐漸演變為村落。

清末民初,孝陵衛又多次成為戰場。1911年的蘇浙聯軍進攻南京,1913年的“二次革命”,這裡都發生過戰鬥。

最慘烈的是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當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從上海撤回孝陵衛,衛戍南京。攻佔南京的日軍在城東方向形成攻擊線,分縱隊齊頭並進。12月11日,西山陣地經過激烈戰鬥,當天深夜被日軍控制。教導總隊徹夜反擊,幾乎連續不停地進攻四次。第二天,日軍清點,發現西山遺留中國軍人屍體50多具。13日,南京淪陷。

「趣說南京老地名3」這裡駐紮專守皇陵的軍隊,重要性堪比錦衣衛

經歷南京保衛戰的西山碉堡。

清代南京名酒多出自孝陵衛

清代,孝陵衛是南京各種名酒的釀造地。甘熙《白下瑣言》中記載:“今所沽燒酒出孝陵衛,皆米釀成,有堆花之目,其地有酒行,清晨馱載入城,歲無虛日。”酒行多,酒市盛,與駐紮軍隊的士卒多為豪勇之士或有關聯。

此外,孝陵衛的剪絨也是南京的著名特產。還是根據甘熙的《白下瑣言》記載:道光年間,有人從浙江僱來織工,自己捐資置辦了棉紗,在孝陵衛一代開設了織布作坊。讓失業的人學習剪絨,廉價省工,而且也是每日必須的日用品。這個行業一興起,對市場的補救不小,帶來的利益造福了百世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