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韓非篡權定律的歷史證明

韓非在《揚権》中提出一個重要命題:黨與之具,臣之寶也。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翻譯成白話就是:臣下之所以還不弒君篡位,是因為他自己的黨羽(實力)尚未完備。

換言之,為人臣者自己的黨羽(實力)一旦完備,就會弒君篡位。

我將這兩個命題命名為韓非篡權定律。它很好地解釋了人們的行為受到利益的驅使,慾望的膨脹會衝破一切道德底線。甚至道德本身,都用來作為篡權的資本。

霍光之所以不篡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他的實力還不足以取而代之。即便他霸王硬上弓,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對此,霍光是非常清楚的。他可以廢掉一個皇帝,另立一個皇帝,但也只能在劉邦甚至只能在漢武帝的子孫後代中選擇皇帝,不能隨便地指定張三或者李四做皇帝,他更不能自己做皇帝。因為這名不正言不順。否則,就可能出現身敗名裂的後果。這證明了“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的論斷。

當然,這種實力是否具備,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主觀判斷,不同的人,做出的判斷可能會很不同。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董卓、袁紹、曹操、劉表、劉備、呂布、孫策、孫權、馬騰等,沒有一個人公開做皇帝。不是不想,是不能也。

曹操是有實力當皇帝的,但是他還是認為時機不成熟。公元219年,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還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力勸曹操將漢獻帝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曹操把孫權的來書給群臣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曹操心裡明白,皇帝是可以做的,但這會給劉備以及自己管轄範圍內有異心的人以藉口。公然做皇帝還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唐代的郭子儀似乎也是有實力當皇帝的。郭子儀沒有想過當皇帝的問題嗎?一定想過。 “醉打金枝”的故事就很有趣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郭子儀六子郭曖,娶了唐代宗女兒昇平公主為妻。因為公主是“金枝玉葉”,在郭子儀過壽時,昇平公主堅持不下跪。郭曖生氣,竟在壽宴上喝醉。回去後小夫妻開始吵架,郭曖大罵公主:“你不就是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根本不稀罕當那個皇帝!”越吵越厲害,後來喝醉的郭曖竟打了昇平公主。公主大怒,回皇宮告狀。代宗得知緣由後勸誡女兒:“郭曖說的不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早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勸公主回郭家。

郭子儀是可以做皇帝的,但朝廷並不只有郭子儀一支軍隊,就算軍隊願意跟他造反,但在那個各種武裝力量紛亂的年代,要實現一統天下並非易事。何況朝廷對他並不放心,時時在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權衡之後,還是不當皇帝的好。總之一句話,做皇帝不划算。郭子儀沒有做皇帝的絕對實力。

王莽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取而代之,他也真的這樣做了。他的行為從反面印證了韓非定律——為人臣者自己的黨羽(實力)一旦完備,就會弒君篡位。那個被王莽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王政君認為王莽做皇帝不是好事。在王莽遂輔佐孺子嬰,自稱是攝皇帝的時候,王政君說:“我雖是一婦人,也知道王莽這樣做必定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這種行為萬萬不可。” 在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的時候說:“我已經老死了,有你們這樣的兄弟,我們王家是要滅族了!”

但是王莽不這樣想。他認為這個皇帝是能夠長久當下去的。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但他相信自己能夠控制局面的。沒有想到的是,反對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弄來一個身敗名裂的後果。

王莽雖然身敗名裂,但開創了一種奪權新模式,那就是篡奪模式。這個新模式印證了韓非定律。

看看王莽之後的篡權者們有多少。

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

420年,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禪讓給南朝宋武帝劉裕;

479年,南朝宋順帝劉準禪讓給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502年,南朝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南朝梁武帝蕭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南朝陳武帝陳霸先;

550年,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讓給北齊文宣帝高洋;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禪讓給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581年,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朝文帝楊堅;

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

705年,周聖神皇帝武曌禪讓給唐中宗李顯(內禪);

907年,唐哀帝李祝禪讓給後梁太祖朱溫;

937年,南吳睿帝楊溥禪讓給南唐烈祖李昪;

951年,後漢李太后下誥將後漢皇位禪讓給後周太祖郭威;

960年,後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

真正是為人臣者自己的黨羽(實力)一旦完備,就會弒君篡位。

韓非說:有道之臣,不貴其家。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皇帝不要將權力集中在某一個大臣手中,使之相互牽制,才能避免篡權事件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