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韩非篡权定律的历史证明

韩非在《扬権》中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臣下之所以还不弑君篡位,是因为他自己的党羽(实力)尚未完备。

换言之,为人臣者自己的党羽(实力)一旦完备,就会弑君篡位。

我将这两个命题命名为韩非篡权定律。它很好地解释了人们的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欲望的膨胀会冲破一切道德底线。甚至道德本身,都用来作为篡权的资本。

霍光之所以不篡权,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他的实力还不足以取而代之。即便他霸王硬上弓,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对此,霍光是非常清楚的。他可以废掉一个皇帝,另立一个皇帝,但也只能在刘邦甚至只能在汉武帝的子孙后代中选择皇帝,不能随便地指定张三或者李四做皇帝,他更不能自己做皇帝。因为这名不正言不顺。否则,就可能出现身败名裂的后果。这证明了“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的论断。

当然,这种实力是否具备,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很不同。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董卓、袁绍、曹操、刘表、刘备、吕布、孙策、孙权、马腾等,没有一个人公开做皇帝。不是不想,是不能也。

曹操是有实力当皇帝的,但是他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公元219年,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还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力劝曹操将汉献帝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曹操把孙权的来书给群臣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心里明白,皇帝是可以做的,但这会给刘备以及自己管辖范围内有异心的人以借口。公然做皇帝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唐代的郭子仪似乎也是有实力当皇帝的。郭子仪没有想过当皇帝的问题吗?一定想过。 “醉打金枝”的故事就很有趣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郭子仪六子郭暧,娶了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为妻。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在郭子仪过寿时,升平公主坚持不下跪。郭暧生气,竟在寿宴上喝醉。回去后小夫妻开始吵架,郭暧大骂公主:“你不就是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根本不稀罕当那个皇帝!”越吵越厉害,后来喝醉的郭暧竟打了升平公主。公主大怒,回皇宫告状。代宗得知缘由后劝诫女儿:“郭暧说的不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劝公主回郭家。

郭子仪是可以做皇帝的,但朝廷并不只有郭子仪一支军队,就算军队愿意跟他造反,但在那个各种武装力量纷乱的年代,要实现一统天下并非易事。何况朝廷对他并不放心,时时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权衡之后,还是不当皇帝的好。总之一句话,做皇帝不划算。郭子仪没有做皇帝的绝对实力。

王莽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取而代之,他也真的这样做了。他的行为从反面印证了韩非定律——为人臣者自己的党羽(实力)一旦完备,就会弑君篡位。那个被王莽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王政君认为王莽做皇帝不是好事。在王莽遂辅佐孺子婴,自称是摄皇帝的时候,王政君说:“我虽是一妇人,也知道王莽这样做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种行为万万不可。” 在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的时候说:“我已经老死了,有你们这样的兄弟,我们王家是要灭族了!”

但是王莽不这样想。他认为这个皇帝是能够长久当下去的。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面的。没有想到的是,反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弄来一个身败名裂的后果。

王莽虽然身败名裂,但开创了一种夺权新模式,那就是篡夺模式。这个新模式印证了韩非定律。

看看王莽之后的篡权者们有多少。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705年,周圣神皇帝武曌禅让给唐中宗李显(内禅);

907年,唐哀帝李祝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

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真正是为人臣者自己的党羽(实力)一旦完备,就会弑君篡位。

韩非说:有道之臣,不贵其家。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皇帝不要将权力集中在某一个大臣手中,使之相互牵制,才能避免篡权事件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