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要“相愛相殺”?

知乎上有一個接近900萬瀏覽的問題——“姐姐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

有幾個熱門答案驚人地相似:明明是出生時間只相差兩分鐘的龍鳳胎,姐姐卻從小就被教育要讓著弟弟。

有的姐姐養成了不敢為自己爭取、凡事忍讓的性格,有的姐姐則被動早早獨立,只靠自己反而有了精彩的人生。

很多獨生子女可能不太瞭解這種教育方式,但這種“讓”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和同胞關係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隨著二胎政策的不斷深入實施,“家有二孩”已經越來越成為主流,父母如何與兩個甚至以上的孩子相處,進而處理好孩子之間的關係,將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和未來。

01

同胞競爭障礙,是因為嚴重缺愛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要“相愛相殺”?

2017年《中國兒童安全成長報告》指出,從孩子角度看,“父母生二胎”和“別人對自己的理解”是孩子最焦慮的兩件事。

因為二胎的到來,使得大孩變得焦慮不堪,甚至患上同胞競爭障礙的事情並不少見。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說的就是這件事。

11歲的小晴,父母離異後媽媽再婚,家裡新添了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

小晴對新生的弟弟充滿了敵意,開始跟弟弟爭奪媽媽的注意力,變得特別依賴媽媽,拒絕上學,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餵飯。

不久後,她開始嘔吐甚至厭食,20多天後,小晴被送進了醫院,被確診患有“同胞競爭障礙”。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要“相愛相殺”?

什麼是同胞競爭障礙?同胞競爭障礙是指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最主要的表現在3個方面∶

1.出現明顯的競爭或嫉妒的表現:和弟妹爭奪玩具,有明顯敵意或攻擊性,甚至暗地裡打弟妹。

2.出現情緒低落:他可能經常會明顯地表現出不高興、沮喪,甚至莫名地哭泣。

3.出現各種生活能力“退化”:孩子已經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卻突然變得特別依賴父母,要餵飯、喂水、要父母抱。

因為新增成員打破了家庭原來的平衡,家庭資源被稀釋,孩子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和偏差行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每一個有同胞競爭障礙的孩子,都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父母∶“我想被你們重新看見!”可惜,不少父母並沒有真正意識到。

02

長大後更隱蔽的同胞競爭,更傷人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要“相愛相殺”?

小時候在兄弟姐妹中被忽視的孩子,會產生愛的匱乏感,如果這種匱乏感沒有在長大過程中被彌補,兒時潛伏的競爭意識會在長大後表現出來。

所以經常我們能看到在多個孩子的家庭裡,有中心者,有叛逆者,有透明人,一碗水端不平,對孩子的影響難以想象。

電影《奇蹟男孩》中的維婭出生在一個美滿的家庭,她在四歲之前得到了家裡人所有的愛,但 後來隨著天生面部畸形的弟弟降生,一切都改變了。

因為“與眾不同”,全家人把所有關注點和愛全部轉移到了弟弟身上。然而,父母沒有意識到維婭也處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狀況,若有若無的忽視裡,維婭把自己內心藏了起來。

漸漸地,她覺得自己是一個透明人。

維婭看上去懂事,一切正常,可是她的內心卻落寞,她變得沒那麼自信。好在父母認識到了問題,及時做出了改變,才使得維婭重新快樂了起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維婭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像維婭的父母及時認識到問題。

同胞競爭是與生俱來的,當孩子自以為不被愛而產生適度的妒忌心理也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內心敏感而脆弱,他們的感受,需要不斷被覺察、釐清和修復,沒有人能忍受長期的被忽視。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兄弟姐妹在同胞互動中,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共存,通常,同胞關係風格有以下幾種∶

照養者風格∶某一個孩子充當另一個孩子的準父母。

密友風格∶孩子雙方都在試圖跟對方相像,經常在一起玩耍。

批評風格∶孩子中的一個試圖支配另一個,孩子之間相互取笑和爭吵。

競爭風格∶類似於批評的風格,但孩子關係相對緊張。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就會產生不良的同胞關係,而且,這個關係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03

好的手足關係,一生親密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要“相愛相殺”?

那些陷於同胞競爭漩渦的孩子,實際上是在家庭系統調整中,各種內在聯結斷裂了。父母應該及時引導孩子,重新建立和修復內在聯結,從而讓孩子在手足的親密中健康地成長起來。

修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結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係,是一種內在狀態和情感聯結。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反常行為,是要尋求關注和愛,及時修復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父母要時不時地告訴孩子,無論家裡有幾個孩子,無論發生什麼,父母依然愛他,同時要給孩子一些只屬於他的與父母共處的時光。

修復孩子之間的聯結

父母要營造合作而非競爭的家庭氛圍,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把二個孩子進行比較。否則,孩子會為了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刻意證明自己,故意表現得和其他孩子不同。

其實,很多父母想對孩子一視同仁,但操作起來比想象中要難,父母無意識的行為,卻會傷害敏感的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多一些覺察,如果細心,能照顧孩子的情緒,是可以做到的。父母表現出來的分配愛的傾向,也是對孩子之間關係的引導,明顯偏心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之間大多關係緊張。

出生順序,幫孩子自我認同

父母可以好好運用孩子的出生順序,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每一個孩子,幫助孩子自我認同。

一般來說,因為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必須成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

老小則因為被家人嬌慣,很容易認為,自己必須不斷操縱別人為他們服務,才能顯出自己的重要。

有些老小甚至認為自己必須趕上並超越所有前面的哥哥姐姐,才能顯示自己的價值。

排行中間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受到排擠,既沒有老大的特權,又沒有老小的好處,自己必須在某些方面與兄弟姐妹不同,才能顯出價值。

父母應該瞭解,出生的順序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標籤,並把孩子往模子裡套,而應該用這個順序增加對自己以及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和孩子的互動更加有效,給孩子更多鼓勵,幫助他們增加自我認同感。

比如知乎答主@方片A說:

我有一個親姐姐,大我9歲,每次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會對姐姐說:要讓著弟弟,保護好弟弟。

同時會對我說:要尊敬姐姐,聽姐姐的話。

這兩句話從來沒有分開說過,我倆一直在踐行著。我想,這就是我倆從小到大一直親密無間的重要原因吧。

好的手足關係,一生親密。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手足之情彌足珍貴,因為這是一份能伴隨他們整個人生的感情,好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讓這份感情,成為他們一生的助力和依靠。

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在成長中習得愛的能力,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作者∶JK不二子

簡介∶資深少兒教育工作者,多家平臺簽約作者,專注親子教育,少兒心理諮詢師在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