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前幾天,班級團支書跟我抱怨道:“搞班級的團建活動,同學們怨聲四起,沒有幾個配合的。一天從早忙到晚,到頭來發現自己被同學們埋怨,真的好懷念中學班級裡大家都有這強烈集體榮譽感的日子。”

宿舍的哥們回到宿舍,鞋還沒脫就倒在床上休息,“出觀眾,一直被逼著出,算了算了。”被強制出了一天觀眾的他,疲倦的連抱怨都那麼蒼白無力。

“你說這麼新生,一定集體榮譽感都沒有,關乎學院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就不上心呢。能不能拿下這個獎項,就靠......”一位學生工作的老哥跟我說個沒完。

這樣的事每天都在重複,做過學生工作的我也深有感觸,高喊著“創新形式,團結一致”口號的同時,各種活動中的人心卻越做越散。不知不覺間,在大學中,我們曾被教育了12年的集融榮譽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01 學校的“閱兵心態”為我們埋下矛盾的種子

曾幾何時,我們被老師教誨時刻以集體榮譽為重,大到學校運動會團體項目,小到日常的課間早操。

表層來看,給人一種整齊劃一的感覺。

對,整齊的必然好看。中國人都有閱兵心態,那麼多人,那麼整齊劃一,彰顯著紀律與集體的力量,誰看了不挑大拇指呢? 所以,學校為了形象,對學生的管理深入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坐立行走,學生的髮飾著裝,都統統一個標準做下來,顯示著學校的管理力度,博得社會的讚譽和家長的稱讚。

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整齊統一管理理念一來滿足了學校日常管理的需求,二來在思想教育上強化了“集體觀念”,更好的為學生日常的教育與管理服務。

但過於依賴這種管理模式勢必導致天平傾斜,當孩童是的我們想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時,沒等我們將想法說出口,管理者就強塞給我們答案。

大家都這樣做,你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而這答案的本身卻是問題百出。

不由得想起一部張經緯導演的電影《少年滋味》。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它講述了九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少年們在香港的故事,用寫實的鏡頭追蹤記錄他們的少年成長,影片中展現出來的他們的學校生活,與我們的少年時代那麼相似但又那麼不同。

他們學生並不是我們所想的自由和開放,也會因為莫名其妙的活動唄學校強制在一起,排演在學校眼裡“積極向上”的歌舞比賽;他們有自己的餘量時間,去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當兩者衝突時,他們可以向外界的表達自己的矛盾焦慮,並且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理解與認可。

而想跑去踢球的我們,只能在看膩的操場上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去市內比賽的課間操。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這份榮譽到底是屬於前排憂愁滿面的學生,還是屬於後排春風滿裡面的的領導

不難發現,我們從小被灌輸了集體利益時刻大於個人利益,卻沒有被告訴如何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堅持集體主義並不意味著只顧集體利益,不顧個人利益,正當、合理的個人利益是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的。

隨著我們長大,當衝突情況再次出現,潛伏在潛意識裡的不良體驗再次被喚醒,沒有告訴調節機制的我們自然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02集體榮譽感被濫用致死

在當下這個尊重個性的時代,人們並不是說集體利益不重要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團隊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族,相信我們都會放棄或犧牲一些個人利益。從長遠看,堅持集體主義是對個人利益的最大保護。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搞清楚我們的集體利益是什麼,就被某個扣上集體榮譽感的活動前者鼻子走。

活動組織者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沒有考慮大眾感受,動輒就給扣上個集體榮譽感的帽子。

集體榮譽感也成了某些人砍人的一把刀

網上關於大學的運動會的吐槽很多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政績是領導拿的,成績是運動員拿的,積分是學生幹部拿的,普通的參與者獲得了什麼?

——沒什麼,集體榮譽感應然這樣做。

大家拖拉著步伐,滿是抱怨的去應付活動,心裡埋怨著活動的組織者。等到大家終於“圓滿的”完成了活動,滿是疲倦的逃離現場。

可當下一次衝突再次來襲,矛盾的升級令雙方進一步妥協,活動更流於形式展演。

沒人一絲不苟做實事,都在認認真真的走過場

於是“集體榮譽感過時了”的聲音也越來越強。

集體榮譽感沉淪至此,甚至淪為一種沾沾自喜的集體綁架,以“我有集體榮譽感,故我不添麻煩”欺騙諂媚,讓人心寒至極。


03用理性為集體榮譽正名

要拋棄集體榮譽嗎?不,雖它已經被汙名。但我們仍需重視崇尚它集體榮譽感這個詞被反感,汙名,

我們要做的是為其正名,而不是拋棄它任它被濫用。不能因為其被形式濫用和大眾的抱怨,就對它的價值失去堅守了。

一方面對於組織者

其自身的利益和集體利益高度吻合,也承擔相應責任,自然在活動中表現更積極。

在資源置換的時代下,物質是感情的催化劑。

你不能架空集體榮譽去給大眾一種虛幻的精神共鳴,實際上共鳴之後,什麼也沒剩下

組織者有義務將每個人的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在一起。

此外,集體榮譽感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和程度公開表達自己的感情。

你可以拿自己的行為去感召他人,但你無權拿口號去綁架他人

你有你的表達方式,我有我的表達途徑,對集體的感情是相同的,只是方式各有不同。

而另一方面對於參與大眾

很多人沒有真正去體會感受活動就大聲叫嚷著“這活動無意義….形式主義作風盛行”為自己的懶得出門找藉口。可就算不去參加這些“很水”的活動,很多人還是閒著在床上躺屍。

一切只是給自己的慵懶和不負責找了無數個華麗的理由開脫。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都希望自己的群體更好,更優秀,除非你從沒有真正融入過一個群體。

直白點說,想要在體制內混口飯吃,就永遠離不開集體,也避免不了集體榮譽感這種東西。集體榮譽感,無論任何一個人,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從小學到大學,誰能挽救我們漸行漸遠的集體榮譽感

它有多重要?它事關人心,人心散了,隊伍沒法帶。沒有它,工作推諉扯皮,責任互相推卸,問題層出不窮......

哦差點忘了,你說不在體制內混飯吃,提醒你下,別忘了集體榮譽感在外面有個表弟,叫團隊精神。

人心齊,泰山移。就是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