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何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二戰時期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

放縱3


日俄戰爭和後來的蘇軍進攻關東軍區別是很大的。

日俄戰爭中,日本是以全國之力進攻在遠東的俄軍,而當時西伯利亞鐵路還未修建完成,俄國在歐洲的力量很難及時調往遠東部分,只能以其現有的力量和日軍作戰,逐漸陷入被動應戰的局面。

在武器裝備上,雙方差距不大,比如海軍上日本聯合艦隊艦艇性能也很不錯,艦員技戰術水平比較優秀,完全可以和俄國太平洋艦隊作戰。為了這場戰爭,日本早在此前的軍事建設上就集中了國內的所有力量,同時開戰後也得到了一些西方國家的援助,因此相對來說,日俄戰爭中日本佔據了略微的優勢。

而在二戰末期的對日作戰中,蘇軍已經經歷了殘酷的蘇德戰爭,戰鬥力極為強悍,同時戰術也更先進,可以完成大規模多兵種協同作戰,已經不是依然處於一戰作戰思想的日軍所能對抗的。

此時的關東軍,也早已不是那支精銳,其很多部隊被調往其他戰場,留守的大多是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兵員作戰能力也很差。同時武器裝備也是如此,和蘇軍相比落後了一大截,這樣的關東軍自然不是蘇軍的對手,而這也是蘇軍能在十幾天內擊垮日軍的原因。


用戶5770541302


不能拿沙俄比蘇聯,沙皇俄國可是一個封建國家,在沙俄時期,他們的軍隊被稱為是“俄國的灰色牲口”,軍人作戰全靠一種軍人的尊嚴,而不是為國作戰,沙俄和日本的作戰實質上是帝國爭奪勢力範圍的作戰,當時的俄國內部不穩定,日俄戰爭後不到20年俄國就被蘇聯取代了,處於一個帝國的末期。

圖為舊日本聯合艦隊早期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屬於英制高幹舷高航速戰列艦。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則不同,剛剛打贏了甲午戰爭,拿到了鉅額賠款,購買了英制戰列艦富士、八島、日向、朝日、三笠等6艘主力戰列艦,這些戰列艦裝備了新興的305毫米40倍口徑艦炮,這種新式艦炮擁有電力驅動的吊機在升降彈藥,炮塔可以自由的轉動,遠比老式軍艦先進靈活,而沙俄的大量戰列艦從設計上就不如日本購買的英制戰列艦,甚至部分沙俄戰列艦隻有前主炮,作戰能力堪憂。

比起日本當時裝備的戰列艦,沙俄的戰列艦就要老舊多了,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戰列艦。


蘇聯時期則不同,蘇聯建國後進行了多年的工業化建設,整個蘇聯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大國,而且在對日作戰之前,已經歷經了蘇德戰場的歷練,攻克柏林也讓整個蘇軍士氣如虹,另外,蘇聯在二戰時期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蘇軍在同日本關東軍作戰時,每個集團軍都裝備有超過700輛的坦克,超過1000門的火炮,蘇軍集團軍可以做到在正面突破範圍內保持每一百米一門火炮支援保障力度。

不過在陸軍方面,蘇聯在二戰時期已經領先日本許多,T34坦克是日本難以對抗的存在。


而日本在二戰時期則還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國家,如果單說海軍來看,當時的日本依然領先蘇聯很多,但是蘇聯作為一個傳統的陸軍大國,早已經在陸軍戰役戰法和武器裝備上領先日本許多,日本在二戰時期都沒有生產出一輛能夠抗衡T34的坦克,日本的輕型坦克面對蘇聯戰車毫無還手之力,而且火炮也多以山炮和步炮為主,蘇聯則已經裝備了大口徑的加榴炮和自行火炮,因此在陸地上擊敗日本並非難事。

圖為二戰日軍的坦克,這些豆戰車根本不能和真正的坦克對抗。


以上就是沙俄和蘇聯在對日作戰中不同表現的主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長的領域,並且還要學會發揮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確保兵鋒銳利啊。


海事先鋒


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這一結局出乎當時世界輿論的預料,甚至出乎日本決策層的估計。因為,當時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陸軍常備軍人數是200萬、日本是20萬;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日本是2.5億日元。日本為何能取勝?

首先,日本即時籌得了戰爭經費。拿破崙說:“戰爭的要素有三,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1904年2月24日,即戰爭剛開始2周,日本政府便派遣日本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前往美國。表面上高橋是去美國進行“市場調查”,實際上是募集外債,指標是1億日元。最終,高橋是清主要在美國猶太人協會會長雅各布·希弗的幫助下,在美國和歐洲籌得了遠超1億日元籌款指標的2億美元。雅各布·希弗等所以願意幫助高橋,主要因為俄國有500萬猶太人,長期遭受壓迫。當時俄國正處於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羅馬諾夫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希弗和很多猶太人一樣,希望日本能戰勝俄國,使猶太人獲得拯救。

其次,日本政府表示“將在滿洲維持門戶開放主義”,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西奧多·羅斯福還為兩國的媾和積極進行斡旋。這非常重要。1904年4月8日,即開戰僅2個月,日本內閣會議即決定儘早實現令日本滿意的和平。1905年3月23日給首相桂太郎以《政戰兩略概論》為題的意見書,陳述了日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認為不能和俄國繼續打下去。日本13個師團全部上了前線,國內已經沒有正規的預備役兵力,戰爭動員幾乎已達到極限,但俄國國內依然保留著強大兵力。在和談時,俄國同時也做好了戰爭準備,不斷從歐洲抽調兵力,使俄軍和日軍的兵力對比達到了3:1。俄國決定,一旦談判破裂,即向日軍發動攻擊。即時和談並結束戰爭,使日本保住了“戰勝國”地位。

最後,後成為陸軍大將的“天才特工王者”明石元二郎,不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情報,而且在俄國腹部進行策反和製造暴亂,攪得日夜不寧,令俄國內憂外患。由於俄國當時處於“十月革命的預演”1905年革命的前夜,工人起義,士兵譁變,令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急於結束戰爭,使日本得以抓住時機“見好就收”。

二戰時日軍“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二戰前日俄進行的張鼓峰、諾門坎戰役,和日俄戰爭時日本的軍事行動均建立於準確的情報分析基礎上不同,二戰時日軍對蘇軍的作戰行動缺乏這方面的支撐。例如,日軍參謀本部蘇聯課長林三郎在《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中寫道,“現在看來,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後腿’的看法,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係的密切程度。”

第二,日軍的武器裝備明顯落後於蘇軍。和蘇聯作戰,主要是日本陸軍。日本陸軍士兵使用的“三八大蓋”是單發步槍,而蘇聯陸軍士兵使用的是連發的衝鋒槍。日本也曾反覆研究是否要給陸軍士兵裝備衝鋒槍,但因日本資源不足、連發武器損耗大而作罷。

第三,蘇聯在1945年8月9日實施“八月風暴”,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150萬蘇聯紅軍分三路向關東軍發起攻擊,如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但此時的關東軍非20世紀30年代有半數以上甲種師團的陸軍主力關東軍,而大都是丙種師團,不乏“老弱病殘”,不少是從開拓團新徵士兵,有的甚至連武器也沒有,幾乎不堪一擊,在蘇聯紅軍猛烈攻擊下,當然“潰不成軍”。

圖: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馮瑋


這個問題得分清不同時代戰場的主角是誰。首先日俄戰爭雖然後面有些殘酷的陸上要塞爭奪戰,但本次發揮最為重要的角色—日本海軍,因為剛開戰時日本就用偷襲將俄軍太平洋艦隊,使得太平洋艦隊幾乎癱瘓,而後又將輪船坐沉在狹窄的航道內以堵塞航道,俄軍主力戰艦就被困在旅順港內。而為了打擊龜縮在港內俄軍軍艦就派陸軍從陸上攻下港內周圍的炮臺,用來轟擊港內的軍艦。在制海權被日本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日本的運兵船能夠安全的抵達陸上,為陸上贏得勝利打下基礎。


而從地球另一端趕過來救場的遠東艦隊也被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海軍聯合艦隊擊敗在對馬海峽。所以這次戰爭的主角是海軍。也是因為海軍的勝利才奠定了日本進入軍事強國的俱樂部。

而到了39諾門坎戰役的主角就變成了陸軍,當時不是貶低日本,就當時的武器裝備就是一戰時期的配置,也就欺負一下當時還是農業國的中國,放在西方任何一支軍隊的武器都比它好,而蘇聯經過工業化後其軍工實力大漲。後來連打德國都還有勁。更何況資源,人才更為稀少的日本。可能是在日俄戰爭時在海軍的幫助下撐起腰的陸軍以為自己真的很厲害。呵呵,其結果大家也知道。



在二戰前日本被稱為大國、強國是因為海軍實力很強,噸位僅次於英美兩國,戰力僅次於美國。所以陸軍那幫扛著槍的農民,目光短淺,有賊心沒賊的實力。到處惹禍,日本就是敗在陸軍這群馬鹿手上,不過日本不倒,中國就翻不了身。有時在想還得感謝陸軍這幫馬鹿,是他們讓中華民族的名族意識開始覺醒,才有後來勝利和自1840年以來的自主和統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確實,相比旅順戰役、奉天戰役,日本二戰前諾門罕戰役時的表現和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後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潰不成軍。之所以兩次日俄戰爭的差距如此巨大,根本原因還是戰爭方式的改變。在20世紀初,軍隊規模,地緣優勢才是國家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1904年日俄戰爭,雖然沙俄在整體實力上遠勝日本,但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未修建完畢,第二太平洋艦隊又是遠征萬里來,必然不是以逸待勞,近乎是主場作戰的日本軍隊對手。

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西伯利亞大鐵路早已完善,蘇聯又憑藉著五年計劃完成了工業化,無論是整體國家實力還是軍隊裝備水平或是調動兵力都佔有優勢,日本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相對於蘇聯來說日本軍隊的整體作戰水平和戰術應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太多變化,遠不可能是剛剛經歷了蘇德戰爭磨練的紅軍士兵的對手。


貞觀防務


日俄戰爭的時候,沙皇俄國的軍隊腐化墮落,國內矛盾重重,外交上沒有支持,日本正處於上升期,打敗了沙皇俄國。二戰時期蘇聯是剛剛大勝德國的常勝之師,積攢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士氣高昂,去東亞消滅日本關東軍自然是十分容易。

先說日俄戰爭沙皇俄國因為腐敗無能犯的錯誤吧。

日漫裡的日俄戰爭

在海軍方面,戰前,沙俄太平洋艦隊分散在各地,主力在旅順口,較少的一部分在海參崴,個別的艦隻還在朝鮮的港口。所有這些艦艇都毫無戒備,俄艦甚至沒有規定在夜間辨認本國艦艇的識別標誌。因此開戰時,當日本魚雷艦假冒俄國艦艇,向其發射魚雷時,俄國的艦長們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犯了極大的錯誤,但為時已晚。

再說陸軍,俄軍的精銳集中在歐洲部分,在亞洲的防禦薄弱,開戰之後只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送軍隊和物資前往遠東。但當時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效果很差。西伯利亞鐵路只能行駛6對直達列車,其中4對為軍用。一對為客用,一對為鐵路公務用。由於車輛缺少,4對軍用列車中只有3對能運載軍隊,第4對用於貨運。這客觀上造成了守衛旅順的俄軍陸軍孤立無援。

再看外交層面,日本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1902年日英正式結盟,簽署了為期5年的對日本“有益的”《日英同盟協定》日英同盟純屆針對沙俄的軍事攻守同盟。根據協定,若日本對沙俄交戰,不論法德任何一方加入俄國作戰,英國將站在日本一邊。而當時的情況是,法德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都不願同英日作對。而英美卻給日本以極大的支持。1904年1月,英國政府答應,日俄戰爭開始後,立即借款給日本,並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美國原來在中國東北的貿易佔首位,正積極爭取在那裡建設鐵路的權利,卻被俄國搶先奪去。俄國在東北的擴張就成了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障礙。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親自允諾:“如果戰爭爆發,美國堅決堅持日本。”

日本在戰前準備也比沙俄積極。1896年,日本就增設了6個師團,使陸軍總數擴大到13個師團。1898年,日本刨建騎兵和炮兵.使之成為獨立的兵種。在海軍擴建中,自1896年開始,打算新建造4艘戰列艦,16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和600艘其他艦隻。到1903年主要作戰艦隻總數達到76艘,總計25.8萬噸。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在看二戰時蘇聯和日本的作戰,二戰正式爆發前,蘇聯和日本爆發了諾門坎事件。蘇聯此時還沒有完全機械化,也剛剛經歷了大清洗,戰鬥力並沒有很強。但即使如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也比日本還要強一些。蘇軍側重機械化部隊,在坦克、裝甲車輛、後勤運輸上佔優勢。火炮數量雙方大體相當,但蘇軍大口徑炮數量佔優,射程較日方遠,彈藥供應充足,每門火炮發射的彈藥相當於日軍的3~4倍。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對日本取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讓日本不敢再向西伯利亞和蒙古滲透。

諾門罕之戰蘇聯的指揮正是日後攻克柏林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等到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蘇聯經歷的蘇德戰爭的錘鍊,打造了一支幾乎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無敵的裝甲部隊。此時日本本土遭受轟炸,不可能支援東北的關東軍。而關東軍在抗日戰爭這十多年裡,也並沒有錘鍊出一支強大的裝甲化部隊,在面對全面裝甲化的蘇聯軍隊時,自然會輸得很慘。

1945年蘇聯殲滅關東軍的時候,蘇聯的遠東蘇軍共有遠東第1、第2和外貝加爾3個方面軍,分別由梅列茨科夫元帥、普爾卡耶夫大將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遠東蘇軍包括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集團軍及一個戰役集群。兵力為88個師,其中有7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2個摩步師、4個坦克軍、4個機械化軍、6個步兵旅、40個坦克旅、40個機械化旅。總兵員1577700人、火炮26000多門、坦克5500多輛、飛機3800餘架。還有數百艘戰艦和3個防空集團軍作掩護。而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部署是一個方面軍群的建制,下轄第1、3、17方面軍,第2、5航空軍,獨立第4軍,共計42個步兵師團、7個騎兵師團、22個步兵旅團、2個坦克旅團及其他輔助部隊,共為75萬人,外加偽蒙、偽滿軍隊1 7萬人,武裝的日本開拓團10萬人,總兵力1 20萬人左右。日本關東軍沒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數量也很少,火炮裝備也很差,根本無法與蘇軍精良的T-34坦克相比,步兵沒有自動武器和火箭炮,只有“三八大蓋”及歪把子輕機槍,飛機性能更不及蘇聯的作戰飛機。

在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方面士氣低沉,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被士氣飽滿,裝備先進的蘇聯幾乎全殲,那也是很正常。


地球知識局


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還涉及到經濟、外交等多個方面。跳出單純的軍事角度會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先來日俄戰爭為什麼贏

當時的日本還沒陷入集體瘋狂之中,國家還掌握在一些對國家實力、世界局勢有清醒認識的政治家手中。

日清戰爭結束後,日本獲得了巨大利益但也招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滿,因此導致了三國干涉還遼的發生。並且同樣地處東北亞的沙俄勢力藉此深入中國東北與剛吞併朝鮮勢力準備向東北延伸的日本形成了正面對抗。

日本當時政府的幕後元老山縣有朋、桂太郎等政治家清楚的知道當時的形勢,因此提拔主張與英國結盟的小村壽太郎出任外相。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雖然在二次革命中落後,但還是當時世界霸主、經濟的中心。有英日同盟做保護,日本就有了與俄國作戰而不重蹈日清戰爭覆轍的把握,同時還有了強有力的外援。

同樣藉助英國是金融中心的緣故日本可以很容易籌集到軍費。應知道當時的戰爭還沒有進入到總體戰時期,軍費的來源除了國庫盈餘,就只有發現國債了。尤其是這樣全面的戰爭只有通過大規模發現國債來支撐戰爭,當然當時日本出了個厲害的金融家高橋是清,他不僅通過手段將日本的國債快速賣出,同時也藉機打壓了沙俄發行的戰爭國債。贏得了金融戰場上的勝利。

良好的國際環境,經濟戰上的壓倒性勝利,日本只剩在沒有軍事代差出現的日俄戰爭盡情戰鬥去獲取勝利了,當然日本最後做到了。(戰爭局勢日本積極進攻,沙俄被動應戰)

反觀二戰中的日本為什麼會輸

軍事技術、軍事思想上已經嚴重落後於西方,戰爭思維雖然出現了總體戰思想但奈何國內經濟與西方的差距過大。

同時二戰中的中央決策者像一個沒有理智的莽夫一樣。外交上為侵略退出國聯直接與世界秩序相對抗,與兩個還沒有站在世界中心卻想站在世界頂端的國家相聯合卻不能相互支持。

最終與蘇聯戰爭的結果是,小大打不贏,大打沒有國力支撐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日本有北進想法,卻因為英美的經濟制裁連侵華戰爭都進行不下去,為繼續戰爭而被迫南進與英美開戰)。直到二戰結束前國力耗盡的日本最終被蘇聯無情碾壓。


歷史小知


日俄戰爭中日本能贏主要有幾以幾點原因:

一:日本的全民備戰。

甲午戰爭結束後,發生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嚴重的刺激了日本,從此日本把沙俄列為最大的假想敵。明治天皇發出了“國家前程尚為遼遠,望以赤誠來達到他日目標”的上喻。明治政府以此為契機,在國內煽動起狂熱的全民備戰計劃,軍費節節攀升,在1898年甚至達到了政府預算支出的51%,在犧牲無數人福祉和國民生計的前提下,日本終於完成了“十年整軍計劃。”

陸軍方面:僅在1896年至1899的三年中,日本陸軍由原來的近衛師及其他的六個師團擴充至十三個師團,增加騎兵,炮兵各兩個旅,不僅兵力增加了一倍,其機動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海軍方面:由於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海軍擺脫了軍費分配方案中,陸軍為主,海軍為輔的尷尬局面和頹勢,開始有了充足的軍費支持,日本海軍艦政局長佐雙左仲在1896年提出了與陸軍並駕齊驅的“海軍發展十年規劃。這一規劃以新購6艘戰列艦和6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因此又稱為六六艦隊。1902年5月18日,隨著最後一艘主力戰艦“三笠”號,由英國出發,經蘇伊士運河駛入橫須賀,日本海軍分兩期完成的“對俄海軍擴張計劃”基本完成。

二:戰略戰術方面:

伊藤博文知道僅憑日本的國力無法阻止沙俄南下,只能企圖和沙俄瓜分東北亞來緩和矛盾,這就是著名的“滿韓交換論”。核心內容是日本承認沙俄對我國東北的支配地位,以換取沙俄放棄“大韓帝國的戰略,任由日本操縱朝鮮半島。1901年伊藤博文以私人身份訪問沙俄時,37歲的田中義一拜訪了他,田中當時的身份是沙俄軍校的留學生,他利用自已的特殊身份長期在俄國搞間諜活動,對沙俄的貪婪和虛弱的國情有著直接的瞭解和認識,他極力勸說伊藤博文不能向沙俄妥協,解決爭端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戰爭。雖然被田中教訓的伊藤博文感到十分鬱悶,但是伊藤博文訪俄的結果確如田中義一所預料的那樣,沙俄不僅拒絕了“滿韓交換”,更以”臨時訓練錨地”和“捕鯨港”的名義強租了朝鮮半島的馬山浦。

聯合艦隊的參謀長島村速雄赴英國考察期間,他深刻分析,研究了英法兩國的海軍戰略,並得出結論:“應該效仿英國海軍“見敵必戰的精神,優先打擊對手的海上力量,更應該採用“先發制人”戰略,在開戰之初甚至宣戰之前便重創敵手。1904年2月6日,聯合艦隊出發佐世堡之前,艦隊司令東鄉平八朗已經決定分兵突襲沙俄帝國海軍在遠東的主要錨地:“仁川,旅順,大連”。

被譽為”歐洲巡迴武官”的明石元二,在製造沙俄內亂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日俄戰爭期間,困擾沙俄國內的亂局,長期以表來都被日本政府認為是明石元二的功勞,甚至有“明石一人能敵十個師團”的誇張言論。

三:國際因素。

為改變沙俄獨霸我國東北的局面,英,美以金融援助和貸款支持日本對俄作戰。

四:晚清政府因素

1901年1月28日,晚清政府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在北京與西方列強展開談判過程中,“八國聯軍”中西方各列強,要求晚清政府嚴懲主張對聯軍開戰的“戰犯”,而日本為了自已的長遠戰略利益,在華扶持更多的親日勢力,極力主張對主戰的端王載漪為代表的滿蒙皇戚國戚從輕處罰,使這些人性命得以保全。關於賠款方面,法,德,俄三國政府主張最大限度的榨取晚清政府,而英國和日本出於在華實際利益的衡量,主張給晚清政府以喘息之機。

日本的“付出”得到了晚清政府的“回報”,在日俄戰爭期間,晚清政府雖然宣佈中立,卻實行著“幫助日本,驅逐俄國的計劃。在當時的北洋大臣袁世凱看來,俄日兩國雖然都對我國東北地區虎視耽耽,垂涎三尺。但因兩國實力相差懸殊,日本即使戰勝沙俄,因國力的原因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敢對我國下手,而俄國一旦戰勝日本,必定立刻吞併東北。因此,袁世凱不僅派出包括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吳佩孚在內的精英力量加入日本駐華武官青木宣純所組支建的“聯合偵探隊”,實現情報共享,並積極地在後勤領域給予日本陸軍最大的幫助。日本軍方招募的東北馬賊也打著“滿洲義軍的旗號頻頻襲擾俄軍後方,甚至還毀壞了哈爾濱至鐵嶺的鐵路幹線。新民府巡防馬步管帶張作霖雖以“保境安民”,擴充實力為目的,同馬賊打了幾次,但是在“相關人士”上門找到張作霖談話後,精明的張作霖立刻明白晚清政府“嚴守中立”的真實目的,立刻轉變態度,與來接洽的日本陸軍“滿洲軍”參謀田中義一發誓,立刻支持日本軍隊沙俄的作戰。

五:沙俄的原因:

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和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避免日俄斷交的消息在旅順軍民中引起恐慌,他自聰明的封鎖日俄絕交消息,命令駐守旅順的俄國海軍十六艘主力艦艇在外停泊場,正是他的昏招迭出,最終令艦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旅順戰敗埋下禍根。

沙俄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前往遠東繼任總司令之前,就有同僚半開玩笑的建議:”如果想打勝仗,第一步就是把阿列克謝耶夫逮捕,直接押送聖彼得堡,要不然攻守不定,非輸不可”。庫羅帕特金未置可否,一笑置之,等他達遠東戰場時才發現,自已下令集結於遼陽的重兵集團早已被阿列克謝耶夫給拆散了。日本海軍的佯動還末展開,阿列克謝耶夫便將18個營派往了營口方向,只給他留下了28個半營的預備隊,這不足三萬的兵力還分別駐守在鞍山,遼陽和奉天等地。面對日本海軍對營口的炮擊,庫羅帕特金也不敢輕易把這支部隊撤下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由日本陸軍大將奧保鞏指揮的日本第二軍於貔子窩一線完成登陸,直撲旅順港的門戶:“金州”。

沙俄的陸軍部隊士氣低落,厭戰情緒的漫延,裝備落後的因素,都是沙俄陸軍戰敗的重要原因。都是特別是旅順之戰失敗後,沙俄陸軍原本低落的士氣,已經趨於崩潰,消極厭戰的情緒更是從國內民眾漫延到一線部隊之中,以後竟然出現了8000騎兵擊敗對方11萬大軍,擊敗世界第一,”哥薩克騎兵的神話"。

日軍為何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

一:蘇聯紅軍經過與德國軍隊血與火的獄練,其作戰能力和實力,以及戰略,戰術的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已經是首屈一指,連當時的美國都忌憚蘇聯紅軍,如在陸地戰場角逐,美軍也很難與其爭鋒。

二: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爭奪資源的運輸線已經被美軍切斷,國內資源嚴重枯竭,戰略儲備匱乏,如杯水車薪,連日軍的正常生活都無法保證,作戰能力大打折扣。民眾已經對戰爭產生了極度的反感與厭倦感,己經失去了戰爭初期的狂熱情緒,被一片失敗的陰雲所籠罩,陷入悲觀,絕望之中。

三:1945年3月20日,日本大本營制定“本土決戰作戰準備剛要以後,加緊從我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調集精銳部隊,準備實行本土做戰計劃。留在東北的關東軍的部隊多由乙種作戰部隊組成,許多兵團的兵源都是東北墾荒團的日本農民,倉促徵召組成,這些部隊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戰鬥力低下。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強力支撐,做困獸之鬥,和已經獄練成雄獅的蘇聯紅軍做戰,只能是牛刀殺雞的結局。


相忘江湖71941665


為什麼在日俄戰爭日軍可以打贏,而在二戰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俄軍和日軍發生了沙河,遼陽,奉天等多次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

特別是奉天大會戰,日軍出動25萬人,俄軍出動30萬人,最後俄軍戰敗,傷亡12.7萬人,被俘2.2萬人,日軍傷亡7萬多人。但是為什麼二戰日軍就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呢?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戰敗投降,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為止,蘇軍在東北沒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沒有拿下日軍任何一處大隊級陣地。蘇軍主力還都在黑龍江邊境晃悠呢!

除了極少數失去聯繫的日軍,東北日軍絕大部分都是奉命戰敗投降,蘇軍解放東北全境和俘虜60多萬日軍的性質,就和815以後,我國軍隊也立刻收復全部土地,還俘虜了128萬日軍是一樣的。

而且,蘇軍直到最後都沒到日軍的主陣地,日軍的主陣地是在圖門、通化、長春區域。在黑龍江邊境地區屬於阻滯蘇軍行動,節節抵抗,逐步消耗蘇軍。

最後的決戰地是在吉林東部的城市和山區要塞。日軍在東北的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8萬,按照日軍說法只有2.6萬,蘇軍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傷亡36000人,損失坦克700多輛。主要戰鬥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為止。

蘇軍從蒙古挺進的機械化集團最後在張家口,最後蘇軍1個機械化集團被日軍1個聯隊級部隊阻擊,也是到815以後,日軍才放棄陣地的。後來,我國60-70年代準備抵禦蘇聯百萬大軍,也是計劃採用了類型的戰術,只是主陣地,不是在吉林東部,而是在張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軍事


日俄戰爭日本能贏,日軍卻被蘇軍打得大敗,主要源自兩個方面:(1)蘇聯實現了遠超沙俄的發展(2)蘇聯的國家執行力比沙俄強得多。

戰爭勝敗,最大的決定因素還是實力。從近代以來,沙皇俄國、蘇聯的實力一直就遠勝日本:面積差幾十倍,人口更多,體格更強悍,發展程度也比日本更高。所以正常如果兩國開掐,蘇俄是應該佔上風的。

1904年的日俄戰爭,最後以俄國戰敗告終,主要原因首先是俄國沙皇政府當時比較腐敗,政府執行力低,而日本是新興帝國,政府效率高;其次俄軍主要重心在歐洲巴爾幹,對於遠東隔著西伯利亞,力量調遣不足,日本則是全力爭奪門口的朝鮮和東北。這樣,日本在戰場上調動了遠比俄軍多的力量。即使如此,日軍也是付出慘重代價才打贏。據統計,俄軍總共死1萬多人,被俘8萬人,而日軍戰死和傷病致死一共8萬多人。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勝。戰後,為了擔心沙俄繼續打到底,日本雖然攫取了東北和朝鮮利益,倒也沒敢要求更苛刻的條件。所以日俄戰爭時期雙方也就是打得半斤八兩,日本靠戰線更短和更頑強獲勝。

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領導的蘇聯,擁有了強大的社會執行力,迅速全面實現工業化。一戰前沙皇俄國的工業水平很低,在歐洲弱於英、法、德、奧,而在蘇聯建立後短短几年,工業化迅速超越歐洲各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同時,布爾什維克的組織能力也遠非沙俄可比。這意味著蘇俄龐大的人力資源有了更強的動員效率。

這樣,蘇聯面對日本的優勢就拉大了。尤其日俄戰爭時,日本和俄國都是近代化部隊,並沒有代差,日軍可以用勇氣彌補經驗的不足。而到二戰時,歐洲軍隊已經進行了摩托化改革,而日本限於工業基礎和資源,這方面被遠遠拋下。

1938年的張鼓峰和1939年的諾門坎之戰中,蘇軍的摩托化戰術便讓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遭遇了滅頂之災。雖然當時蘇聯經過大清洗不久,大批軍事專家被剔除影響戰鬥力發揮,造成蘇軍也損失不少,但戰場上日軍一點機會都沒有,這是關鍵的。

而等到1945年蘇軍以150萬大軍、3000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雷霆萬鈞殺入東北,這是一支在歐洲戰場推倒了納粹德國的蘇軍,日本自然只剩下雅蠛蝶的自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