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體現毛澤東史詩合一的經典之作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體現毛澤東史詩合一的經典之作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不但博古通今善詩精詞,而且所寫的數十首詩詞基本上都是一揮而就成篇的。例如1958年7月1日所寫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就是毛澤東“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唯有一首六十二字的詞是分兩次寫完又修改了四次。這首詞就是寫於1931年春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的全文是:“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現把毛澤東是怎樣寫成這首詞的經過概述如下,供讀者備忘。

此詞是因為“捉了張輝瓚”而創作的

1930年初,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已經在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建立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革命根據地。在這樣的形勢下,蔣介石大為恐慌,並於12月來到南昌部署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以當時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九路軍總司令魯滌平擔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南昌行營主任,調集約十萬人的部隊,向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發起進攻。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當時擔任紅一方面軍政委、總前委書記的毛澤東提出了“撒開兩手,誘敵深入,待機殲滅”的作戰方針。12月16日,部署就緒的國民黨軍開始向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進攻。參加這次“圍剿”的國民黨陸軍第18師中將師長兼任中路右縱前敵總指揮的張輝瓚等三個師進佔富田、東固、龍岡、源頭一帶。毛澤東明察秋毫,尋找著戰機。他決定中間突破,先殲滅張輝瓚部。29日晚,乘著滿天大霧,紅軍共兩萬多人埋伏到了龍岡附近的山中。30日早上,張輝瓚率領第18師52旅、53旅和師直屬部隊共九千餘人向龍岡挺進。當第18師從龍岡以東、小別山以西開始登山時,遮天蓋地的大霧,著實讓張輝瓚分不清龍岡的深淺,辨不明紅軍的虛實,不久就陷入了紅軍的包圍之中。上午10時,紅軍向敵人發起了猛攻,很快,張輝瓚的第18師全線潰敗,全軍覆沒。張輝瓚見大勢已去,便換上了一套下級軍官制服,躲進了萬功山東坡的茅草叢中。在抓捕張輝瓚的過程中,一個戰士發現在一個山洞前有人影,於是便鳴槍警告。張輝瓚從洞中鑽出來後即被抓獲。接下來紅軍又追擊國民黨軍譚道源的第50師,消滅了一半。到1931年1月2日,五天內打勝兩仗,共殲敵一萬五千餘人,隨著敵人紛紛撤退,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0年12月30日龍岡大捷後,毛澤東和朱德帶著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古柏、參謀處處長郭化若等去龍岡。在路上,毛澤東聽到支前群眾高興地互相談論著“好消息喲,前頭活捉了張輝瓚喲”的話後,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重複了一句,並決定寫一首詞來慶祝龍岡大捷。這是因為龍岡大捷是他自1927年10月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多次交戰中,打得最成功的一次。既然要想寫了,那麼怎樣寫呢?因為是聽到了老百姓的“口頭語”,即“前頭捉了張輝瓚喲”而產生的詩興和靈感,所以毛澤東就選擇了《漁家傲》詞牌進行填詞。這是因為毛澤東知道這個取自北宋詞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漁家傲”的詞牌,屬《七律》詩的變種,比七律只多上闋三言句和下闋三言句式的雙調,唱來隨口、聽來悅耳,且又保留了民歌清新可喜的風格,群眾是最易接受的。於是在1931年1月上旬的一天,當紅軍部隊宿營在與永豐相鄰的寧都縣黃陂鄉一個小山村時,毛澤東就在住處伏在一盞燈下,填寫了《漁家傲》的上闋,即:“霧滿龍岡千嶂暗,紅軍怒氣衝霄漢。喚起工農千百萬,齊聲喚,前頭活捉張輝瓚。”

因何把“活捉張輝瓚”改為“捉了張輝瓚”

張輝瓚,1885年生於湖南省長沙縣。1908年曾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曾任湘軍第4混成旅旅長、國民革命軍第2軍代軍長等職。1928年10月,第2軍縮編為第18師後,任副師長。1929年入贛,3月兼任南昌衛戍司令。1930年任第18師中將師長。張輝瓚被俘後,在見到同鄉毛澤東時,開口便稱毛澤東為“潤之先生”,彼此還敘了舊。原來張輝瓚與毛澤東早在大革命時期的廣州就曾經相識。張輝瓚當場曾向毛澤東表示,可以給紅軍捐獻藥品和彈藥。據郭化若後來回憶,毛澤東當時顯然沒有要殺張輝瓚的意思,雙方談得還不錯。

張輝瓚在被關押期間,曾被押解到各地遊鄉示眾。毛澤東知道後曾對郭化若說:“對張輝瓚控訴、公審、批鬥、呼口號都可以,觸其靈魂、鬥其思想、使其認罪,將其教育改造過來,但決不能一擒就殺。”毛澤東還曾說:“諸葛亮擒孟獲敢七擒七縱,我們為什麼連兩擒兩縱也不行呢?我看不能一擒就殺。”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體現毛澤東史詩合一的經典之作

◆張輝瓚

1931年1月28日,江西吉安東固區蘇維埃政府召開公審大會,三千多人參加了大會。張輝瓚被頭戴高帽,五花大綁地從龍岡押回東固,被拖到一大群手執紅纓槍的赤衛隊員和身披征塵的憤怒的紅軍戰士面前。毛澤東本不想讓張輝瓚去東固,但張輝瓚在距龍岡三十華里的東固大搞“三光”政策,民憤太大,不讓去批鬥群眾是不會答應的。張輝瓚做的壞事實在是太多了。1929年他任南昌衛戍司令時,曾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一千餘人,人稱“張屠夫”。一個月前,在“進剿”東固的時候,張輝瓚還曾命令部下:東固已匪化,石頭要過刀,板凳要火燒。雖說毛澤東已經安排紅8軍軍長何長工帶人跟著去東固做群眾的說服工作,可到了公審批鬥會場,局面失去控制,老百姓群情激憤,在一片“剝皮”“抽筋”的極其憤怒的殺喊聲中,張輝瓚終被斬首示眾。

張輝瓚被紅軍俘虜後,曾與張輝瓚是日本士官學校前後期同學的蔣介石曾許諾只要放回張輝瓚,願釋放關押在白區的大批“政治犯”,而且向紅軍贈送二十萬元現款和二十擔西藥等。為此,蔣介石曾責令魯滌平派省政府秘書王信一前往上海,秘密與中共中央聯絡人員龔飲冰取得聯繫。中共中央鑑於此種情況,決定同意談判,因為當時紅軍急需槍支彈藥。主持中央軍事工作的周恩來派代表,隨王信一去南昌談判,並派通訊員去中央蘇區給朱德送信,要求做好放回張輝瓚的準備。可惜的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派往中央蘇區送信的通訊員沒有在張輝瓚被殺前趕到。朱德事後回憶這件事時,曾痛心地說:“按說真不該殺張輝瓚。如果當時留著他,不但可以解決根據地的不少困難,還可以用他做人質,換回許多獄中的同志,可是把他殺掉之後,蔣介石為了報復,立刻處決了我們許多被捕的共產黨員,其中包括幾次起義失敗後被俘的軍官。”

張輝瓚被斬首示眾後,曾經看到過毛澤東寫的《漁家傲》上闋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參謀處處長郭化若感到詞中的“前頭活捉張輝瓚”已失去了其深意,便問毛澤東怎麼辦?毛澤東無可奈何地說:“那有什麼辦法呢?原來我和朱總司令商量了,準備把他安排在紅軍學校當教官,以發揮他喝過洋墨水的作用。可現在把他殺了,只好把‘活捉’二字改為‘捉了’吧!”這也是毛澤東對《漁家傲》的第一次修改。

時隔一個多月寫了《漁家傲》的下闋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一方面軍三萬餘人分別進至永豐、樂安、南豐以南,廣昌、寧都以西等地區開展群眾工作,打擊地主豪紳武裝,鞏固與擴大了蘇區。到1931年2月,不甘心第一次“圍剿”失敗的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派其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蔣介石確定此次“圍剿”,“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首先在蘇區周圍集結兵力,並實行經濟封鎖,斷絕一切物資輸入蘇區,然後採取“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的方針,以主力分路推進,互相策應,以期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中央蘇區。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央蘇區廣大軍民嚴陣以待。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體現毛澤東史詩合一的經典之作

由於戰事緊張,整天忙於工作的毛澤東在寫完《漁家傲》的上闋後一直沒有寫《漁家傲》的下闋。到了1931年2月上旬的一天,毛澤東在回到寧都的住處後,對夫人賀子珍說:“今晚我要把《漁家傲》的下闋寫完。”於是,還沉浸在龍岡大捷中的毛澤東很快就寫成了《漁家傲》的下闋,即:“十萬大兵重入贛,飛機大炮知何限。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教他片甲都不還。”這樣,一首記錄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詞的草稿就成篇了。全詞從描寫龍岡當天的大霧限制了敵人的行動寫起,然後又描繪了龍岡的山高林密限制了敵軍飛機大炮的威力,使紅軍最後全殲來犯之敵。這首時隔一個多月寫就的《漁家傲》最終定稿是經過毛澤東後來的三次修改才形成的。

《漁家傲》的最後定稿增加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內容

為了反擊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的第二次“圍剿”,中共蘇區中央局對反“圍剿”的方針和紅軍作戰方向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最後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採用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方針,即把敵人引到蘇區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粉碎敵之“圍剿”。1931年4月1日,國民黨軍分四路開始進攻。因為各路國民黨軍在紅軍一部協同地方武裝的阻擊、襲擾下行動緩慢,所以至23日才行進到江背洞、龍岡頭、界上、橫石、廣昌之線。就在4月23日這一天,毛澤東在移師東固敖上村居住時,讓夫人賀子珍從鐵皮箱中找出記載“共工頭觸不周山”典故的書籍,對《漁家傲》的下闋進行了大修改,即把第一句“十萬大兵重入贛”改為“二十萬軍重入贛”,把第二句“飛機大炮知何限”改為“風煙滾滾來天半”,把第五句“教他片甲都不還”改為“不周山下紅旗亂”。這樣一改,就加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內容。

那麼,毛澤東因何要改用“不周山下紅旗亂”呢?“不周山”是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毛澤東在詞中用了“共工頭觸不周山”的典故後,因為關於對此典故的說法有不同的史籍版本,所以毛澤東在後來“解釋”這首詞時曾說:“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確實是勝利了。”按照毛澤東這樣的“解釋”,完全可以這樣說,毛澤東把此詞的最後一句改為“不周山下紅旗亂”,是想到了那位“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共工氏。在毛澤東的眼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群眾,每一個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體現毛澤東史詩合一的經典之作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毛澤東把此詞的下闋修改之後,過了數日,當他在閱看整首詞時,發現上下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一句,就把上闋的“喚起工農千百萬”改為“萬木參天紅爛漫”,並把上闋第二句中的“紅軍怒氣”改為“天兵怒氣”。此為毛澤東對《漁家傲》的第三次修改。毛澤東第四次修改《漁家傲》,是後來在一次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毛澤東猛然想起“萬木參天”不確切,因為楓樹葉只能在既有霧又有霜的氛圍中,才能顯現出“紅爛漫”,所以就決定把“萬木參天”改為“萬木霜天”。這樣一改就既能使龍岡山區美麗的冬景得以展現,又體現了廣大紅軍指戰員英勇戰鬥的氣概。

需要說明的三個問題

一是有人寫文章在談到第一次反“圍剿”,俘虜了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後,寫有如下一段話,即:1931年5月,葉劍英從蘇聯回國來到東固前線,見到毛澤東開口便說:“紅軍活捉張輝瓚,震動了共產國際領導人布哈林,還有人看到斯大林在他的記事本里寫了‘龍岡,四萬打敗十萬,朱毛捉到總指揮’。朱毛領導的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飲譽蘇聯,還傳遍了東歐各國。”毛澤東聽後,便補充說:張輝瓚“我這位老同鄉名氣更響,我已把他的名字寫進了《漁家傲》詞上闋了。他不僅給紅軍運來了近萬支槍和一部英國無線電臺,還送來了兩位難得的人才,一位是無線電臺專家王諍(系紅軍無線電通訊事業的開山鼻祖,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通訊兵部部長);一位是醫術高明的張輝瓚保健醫師李治(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這段話的說法是與史實不符的。因為1928年去蘇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特別班學習的葉劍英不是“1931年5月回國”的,而是1930年秋回國的(見葉劍英大事年表),那時第一次反“圍剿”還沒有開始,他是不可能知道後來俘虜了張輝瓚,曾“飲譽蘇聯,還傳遍了東歐各國”的。

二是同樣是上述那篇文章在談到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時,寫有這樣的話,即:“下闋雖然寫的是有關第二次反‘圍剿’的準備,似乎有些不切第一次反‘圍剿’的正題,但作為詩人大家的毛澤東非常懂得,文藝是要為當前政治軍事需要服務的。”這樣說是不準確的,原因如下:一是毛澤東是在第二次反“圍剿”就要開始的1931年4月23日寫的《漁家傲》的下闋,把第二次反“圍剿”寫入詞裡這是“緊跟形勢”的;二是說下闋“似乎有些不切第一次反‘圍剿’的正題”,是由於不瞭解如下的史實造成的。毛澤東自1931年1月上旬寫出《漁家傲》的上闋,到4月寫了下闋直到第四次修改後定稿,詞的標題始終用的是詞牌《漁家傲》,根本不是《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就連同年夏天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寫的《漁家傲》詞,標題中也沒有“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字樣。直到1962年5月號《人民文學》以《詞六首》公開發表這兩首《漁家傲》(還有另外四首)時,仍以詞牌《漁家傲》為標題,同時也沒有標明寫作時間。1963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一書中才將兩首《漁家傲》的標題分別寫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和《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並標明瞭寫作時間分別是“1931年春”和“1931年夏”。由此可見,毛澤東在第二次反“圍剿”就要開始時寫的《漁家傲》,並不是“似乎有些不切第一次反‘圍剿’的正題”,而“似乎”就是同時在寫“第一次和第二次這兩次反‘圍剿’”,因為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一書,把這首《漁家傲》的標題變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是編者所為,並不是毛澤東授意的。

三是因這首《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用了三個“萬”字、三個“天”字、兩個“千”字和兩個“紅”字,故有人就認為一首詞中這麼多重複用字是“前所未有”的,應該“換字”。這種認為也是不對的。不說自古以來寫詩詞可以重複用字,僅就毛澤東寫的詩詞而言,重複用字的那是太多了,例如:毛澤東1964年春寫的《賀新郎·讀史》詞中,“得”“流”“了”“陳”就各用了兩次,“人”“幾”“過”就各用了三次。毛澤東在《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用了多個“重複字”而不“改換”,這是因為這些重複字每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把這些重複字組合在一起,才能使這首詞淋漓酣暢地表達出歡慶取得反第一次“圍剿”勝利之情和奪取反第二次“圍剿”勝利之志。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