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我國地大物博,各種資源也很豐富,富饒的宜居大地上,幾乎每一塊地方都有人居住。人們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不但造就了八大菜系,還創造出七大地方方言。每個大方言下又衍生出許多次方言,有很多方言都是自古就有的。而少數民族自己的語言也是各種各樣,我們現代有統一的普通話,那麼古代呢?他們又是用什麼語言進行統一交流的呢?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特別是大家看古代宮廷劇的時候,有沒有好奇過古代帝王在朝堂上到底和大臣用什麼語言進行交流?號稱過一座山就換一種語言的中華大地,從秦朝統一後可就一直是中央集權了。特別是隋朝科考制設立後,從全國各地走出來的官員數不勝數,他們上朝的時候,難道都用各自的方言和萬歲爺彙報國事?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古代是沒有我們現在通用的普通話的,那麼皇帝又是怎麼聽懂大臣的奏報呢?要知道朝堂局勢瞬息萬變,誰要是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小命都可能不保,何況你還操一口誰都聽不懂的方言。想想要是整個朝堂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地方語言,那麼也差不多都是雞同鴨講,完全菜市場了。要是這樣皇帝估計也會要崩潰,就更別說什麼治理好國家了。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其實這個問題,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到了解決之策。先秦大家講的周禮就是一個官話的標準,畢竟每個人的方言差距較大,個人的學習能力也有差距,所以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說得一樣標準,大致的正常交流沒有問題就已經很不錯了。秦朝還統一了文字,如果哪個大臣實在語言溝通不了,也聽不明白的時候,還可以用文字的方式交流。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到漢朝後,官話的標準就變成中原的雅音和關中的方言相結合的一種語言了。北宋到明朝早期,一直以當時的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明朝遷都北京後,相應的官話也改成北方的語言了,從那時一直到現在我們的首都都是北京,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也是那時的官話演變而來。

古代沒“普通話”,那皇帝上朝之時,與滿口方言的大臣如何交流

那時就有很多名流異士到處走南闖北,確實需要一種官方語言供人們交流。何況古時候還有絲綢之路等國外貿易,有一種統一的語言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太重要了。有了這種語言,皇帝和大臣的溝通才能無障礙,各項政策才能得到更好更及時的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