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盡銳出戰 精準施策 保險扶貧多維度發力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時間緊、任務重。各級黨委和政府、各行各業均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併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過去幾年,保險業在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將如何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在10月17日第5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中國保險報》記者深入調查採訪,為這些問題尋到了答案。

□記者 朱豔霞

今年8月,當福建寧德上上村滯銷的9000斤水蜜桃被保險公司採購完成後,邱玉春總算鬆了一口氣。自2017年底作為福建保險業扶貧幹部被派駐到上上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邱玉春帶領村民蓋雞舍、種竹蓀、種水蜜桃……卻差點因為水蜜桃滯銷讓農戶致貧,看著村民們如願拿到了這一季辛苦勞作的收入,他覺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如果把保險業助力脫貧攻堅的行動看做是一幅畫卷,邱玉春和他的水蜜桃項目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筆。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於脫貧攻堅戰作出新的指示: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頑強奮鬥,萬眾一心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必須清醒地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動、更紮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脫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黨中央的號召為保險業一以貫之做好扶貧工作提振了信心,指明瞭前進方向。同時,本身就具有“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特徵的保險業,在助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精準施策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政策引導必不可少。原保監會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定向、精準、特惠、創新原則,單獨或聯合相關部門陸續出臺《關於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關於在貴州建設“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示範區的實施方案》《關於保險業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意見》等系列文件,陸續制定多項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具體而言,大病保險方面,積極配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推動各地通過降低起付線、放寬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水平等措施,促進大病保險向困難群眾傾斜,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突出問題。鼓勵保險公司配合各地開展貧困人口補充醫療保險,防止貧困戶因病返貧,試點已在江西、湖北、河南、雲南和重慶等省份落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色農業保險方面,通過設置“綠色通道”等方式,引導保險機構積極開發扶貧專屬特色農業保險產品,已開發扶貧專屬農業保險產品74個,涉及18省45種農作物。為降低貧困農戶繳費壓力,明確規定扶貧農業保險產品費率在基準費率基礎上下調20%,深度貧困地區財政補貼型農業保險的保險費率在已降費20%的基礎上再降低10%-30%,建檔立卡貧困戶意外傷害保險和商業型農業保險的執行費率可在備案費率的基礎上降低10%-30%。

盡銳出戰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以來,保險業高度重視,集中全行業力量,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切實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戰略部署和有關任務要求,紮實推進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過去幾年中,從監管系統到市場主體,保險行業選擇了一批有責任、有幹勁、有能力的幹部到基層駐村幫扶。他們撲下身子,深入田埂地頭,將保險業的扶貧政策送到農民的心坎兒上,將駐村幫扶的暖心行動融入為民辦實事的行動中,形成了“系統幹部抓扶貧、行業動員促攻堅”的良好氛圍。

在此過程中,原保監會率先垂範,先後向保險行業定點扶貧村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和察右後旗派出6名扶貧幹部,從貧困人群扶助、基層黨組織建設、保險保障及醫療條件改善、村風民風建設等方面匯聚行業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務實的工作作風帶動了全行業對扶貧工作的投入,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紛紛迎來了來自保險行業的“第一書記”。他們遠離家鄉,不僅需要在短時間內克服氣候、飲食和生活條件的艱苦,還要克服方言障礙。為了能察實情訪民意,他們需要認識每一條村路,熟悉每一家貧困戶,在走街串屯中被曬得“判若兩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保險行業已有超過萬人參與過助推脫貧攻堅的行動。

創新模式

如果說扶貧幹部是保險業開啟助力脫貧攻堅大門的一把鑰匙,那麼,農業保險、健康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方面一系列的支持模式,利用保險機制化解貧困地區因災、因病致貧、返貧的後顧之憂,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因地制宜開發扶貧項目,則將“保險姓保”與脫貧攻堅的結合落到了實處。

數據顯示,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規模已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三大口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210種,覆蓋農、林、牧、漁業的各個方面。2017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2.8萬億元,承保農作物21億畝,向5388萬戶次受災農戶支付賠款366億元,平均每戶獲得賠款679元,其中很多為貧困農戶。

大病保險方面,2017年,共有16家保險公司在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10.6億人。5年多來,累計有超過1700萬人直接受益,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普遍提高10-15個百分點,整體報銷比例達到70%,個案最高賠付達111.6萬元。

此外,2017年,保險公司在中西部21個地區通過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撬動“三農”以及小微企業融資貸款達430.8億元。由原保監會推動設立中國保險業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以市場化的方式,專項用於貧困地區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領域。截至2017年底,已投資河北阜平、貴州惠水等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項目4.5億元。

近年來,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化,初步建立起3套功能作用協同配合的保險扶貧體系,分別是以農業保險、大病保險為核心的保險扶貧保障體系;以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為核心的保險扶貧增信體系;以保險資金支農融資和直接投資為核心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

此外,保險業已經形成一大批實踐證明可複製、可推廣的保險扶貧經驗和模式,如河北阜平“金融扶貧、保險先行”模式、寧夏“脫貧保”模式、雲南昭通醫療費用“一站式報銷”模式、江西贛州補充醫療保險模式、河南蘭考“脫貧路上零風險”模式等。

對接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服務國家戰略、助力脫貧攻堅、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大型保險企業已形成了核心競爭力並在金融保險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中國人保設立250億元的支農支小資管產品,在陝西、河南等三十省開展“農業保險+保險資金支農融資”試點,為農戶、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支農融資累計餘額21.89億元,帶動貧困戶14萬人。目前,定點幫扶的江西省吉安縣已經率先脫貧摘帽。

中國人壽2018年已經審批投入的扶貧資金達3660萬元;大病保險覆蓋4億多人,上半年承保貧困戶達到1557萬,累計提供1.72萬億元的風險保障;對口幫扶的龍州縣已於今年7月底順利完成國家核驗,正式脫貧摘帽,成為廣西首個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

中再集團在青海省循化縣開創性地推出了以“保險扶貧”為核心、其他扶貧措施等為配套的“1+N”精準扶貧模式。目前,中再集團正在循化縣等地開展白災(雪災)指數保險試點工作,並計劃投入10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同時引入中央和青海省財政資金6200萬元,建立覆蓋全省的巨災風險保障體系,積極助力青海經濟社會健康穩健發展。國慶前夕,青海省政府宣佈循化縣從全省貧困縣中退出,標誌著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區域性整體脫貧。

中國平安2018年啟動“三村工程”公益活動,主要面向“村官、村醫、村教”3個方向,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截至9月,村官工程累計發放扶貧貸款23.72億元,掛鉤貧困戶約1.2萬人;村醫工程培訓3000餘名村醫,連續開展25場義診下鄉,覆蓋貧困村民5500人次;村教工程援建升級村小200餘所,培訓1500餘名村教。

秉持“未貧先防”的長效扶貧理念,中國太保針對臨貧、易貧人群推出業內首款商業防貧產品——“防貧保”,覆蓋因病、因災、因學三大致貧因素,精準落實保障。截至9月底,中國太保共向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派駐209名駐村幹部,其中48人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可以說,大型保險公司面向促進經濟發展、維護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等國家需求,將更多保險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保險需求中,充分發揮了自身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能力。

通過全行業共同努力,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貧困群眾的保險服務得到明顯改善,貧困地區保險深度、保險密度明顯提升。保險扶貧工作獲得相關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並在中央國家機關扶貧工作第三方評估中獲得“優秀”。

按照黨的十九大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將是保險扶貧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標。保險業應聚焦深度貧困,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用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紮實的工作,努力擴大保險覆蓋範圍,切實提高保險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保險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