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月球上那麼多的撞擊坑,為什麼就只留下了坑,撞擊它的天體去哪裡了?

不是愛狗人士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從人類的觀測來看,月球的表面坑坑窪窪,幾乎全是隕石坑,這就代表在過去的很多年當中,月球遭受了無數次的隕石撞擊。

但月球和地球的環境不同,隕石在進入地球的時候,會和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一些小的隕石在空中直接就燃燒完了。


而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隕石在進入月球的時候,也就沒有大氣層幫助它減速,隕石只能以極快的速度撞在月球表面。

而且一般來說隕石的速度越快,撞擊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大,所以月球表面的一些隕石坑,直徑往往能達到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那麼大。


然而牛頓告訴我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你用盡力氣去拍桌子的時候,桌子也會給予你手掌同樣的力。

所以當隕石撞在月面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不僅會產生劇烈的高溫,而且還會讓隕石變形以及爆炸,甚至說還有一部分隕石會直接氣化。

最後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隕石是自己把自己給撞爆了,這就好像一個西瓜,這個西瓜如果從十層樓的地方掉下來,它會在重力的作用下摔的粉碎。

而隕石就和這個西瓜一樣,在撞上月球的一瞬間就會爆裂開,而爆裂的隕石最終分解成無數的碎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隕石坑,而無隕石的原因了……


種植恆星


能夠在月球表面留下隕石坑的隕石,自身所蘊含的動能是很大的,也就是說,它撞擊月球表面的時候,其速度是很高的,一般的隕石的速度都可以隨隨便便達到每秒幾十公里,當隕石高速撞擊月球表面時,動能會在瞬間轉化為衝擊波和熱能。

在衝擊波的作用下,月球表面會形成一個比隕石大很多的撞擊坑,這些坑的大小與隕石的速度是正比例關係的。撞擊過程中釋放的巨大能量會使大部分的隕石迅速解體,通俗的說法就是隕石被撞碎了,變成了塵埃和碎片,分散到月球表面上了,所以我們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

有一些體積較大、密度較高的隕石,如果撞擊角度較小,在撞擊過程中有可能會分裂成幾部分,其中有一些碎片會從撞擊中獲得足夠的能量,使其具有月球的逃逸速度,從而回到太空中,簡單的說,就是它們中有一部份又被反彈到宇宙空間了,我們在地球上發現的來自月球的隕石就來自於此。

還有一些質地堅硬的隕石,當它們撞擊月球表面的時候,有可能會直接擊穿月球的表面,與此同時,撞擊產生的巨大熱量會使隕石大部分物質熔化甚至氣化,其中氣化的部分會隨著撞擊產生的衝擊波高速飛濺,並逐漸形成固體分散在月球各處。那些被熔化的部份會和月球表面的物質溶為一體,當它們冷卻之後,就會形成一個底部平坦的隕石坑,而更堅硬的沒有被熔化的隕石部分就埋在這個隕石坑的底部。

總的來說,找不到隕石的原因就是三種情況:撞碎了、彈飛了、被埋起來了。


魅力科學君


月球上面的確有很多的隕石坑,月球上的隕石坑主要分佈在月球的背面,一眼看過去,月球的背面看起來有點恐怖,全是密密麻麻的隕石坑。

這些隕石坑,直徑最小的也有幾千米,直徑大的更是有上百千米。月球上的隕石坑用一般的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我們看到的一些月球的資料,看到它上面有很多的坑存在,這些坑都是隕石撞擊造成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的坑卻沒有看見隕石呢?要知道地球上的隕石可是十分貴重的,這麼多的隕石都消失不見了是很可惜的,那麼隕石都去了哪裡呢?

對於月球上的隕石坑來說,稍微大一點的就很難看見隕石了,小一點的還有可能找到隕石,有人說月球上是真空所以隕石在降落的過程中沒有被摩擦消耗,所以剩下的殘渣應該更大才對,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地球上的隕石坑也並不少,但是留下來的隕石卻是少之又少,那麼這些隕石到底去了哪裡呢?如果是被撞碎了話那麼應該留下一點碎隕石吧,所以這些消失的隕石不是被撞碎了,而是因為溫度過高而熔融或者是氣化了,碎掉而遺留下來的是很少的一部分。

要知道撞擊到月球上的隕石,其速度至少是數十千米每秒,這麼快的速度其動量是很大的,更不用說撞擊是一瞬間進行的事,所以撞擊力度可想而知。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千米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龍在內的絕大多數生物大滅絕,地球很長時間裡都被一層厚厚的灰塵籠罩。

那麼隕石撞上月球的一瞬間,它就會被壓縮為高壓狀態,而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足以使隕石迅速熔融或者是氣化,而能夠因為破碎而留下來的隕石只有很小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地球上雖然隕石坑不少但是隕石卻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鏡像科普


也許是在月球形成之初,月球表面都是熾熱的、正待冷卻的岩漿。這時,有大量太空隕石衝向月球表面,這些隕石在月球表面砸了太多太多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坑,由於恰逢月球表面岩漿正值冷卻階段,被砸出坑的地方雖然慢慢癒合,但還沒等完全癒合月球表面就冷卻了。於是就成了現在的月球表面地貌。

這點有點像我們往泥漿中扔石塊的結果。石塊扔進泥漿中,形成小坑,石塊則在距坑底深淺不一之處。所以,如果要找撞擊月球的天體,估計應該在坑底深處,已被月球表面地層覆蓋!


美好167684527


根本就不是撞擊的,是日全食的時候,太陽光☀打的。日全食的時候,月亮🌙翻過來了,背面朝地球,這面朝太陽☀,太陽射出二道火🔥🔥,打在月亮上🌙。太陽是卯兔,是丁。卯在甲骨文中是二個欠,欠欠,一個欠是伏羲,一個欠是女媧,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欠女媧伏羲的,日全食的時候,二道火火🔥🔥交叉❌,交點打在病上,也就是白上。病就是白,白就是病。從此誕生了白天。病白只在日全食的時候出現,在月亮和太陽☀之間,位置是3.1415926的位置上。月亮🌙是3,太陽☀是4,太陽☀是第四個太陽丁,屬相是第四個屬相卯兔。月亮🌙是第三個屬相寅虎。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圖:阿波羅17號拍攝的月球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環形山。

圖:月球背面圖,由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攜帶的廣角相機拍攝多張照片合成。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月球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撞擊坑,但是坑裡的隕石都跑去哪了?

月球形成四十多億年,由於表面上沒有大氣層,所有的天外來客小行星、隕石、彗星等無論大小都不打折扣的衝擊到月球表面。所以撞擊坑相對多一些,而隕石高速撞擊過程中與月面接觸部分被極高的溫度熔化,上部分因受到巨大的衝擊力破碎土崩瓦解。這些都是在撞擊的一瞬間完成的事。

還有一點要說明一下,例如一個100米的隕石坑,並非是由一個100米直徑的隕石那麼吻合的砸出來的。由於隕石是高速衝擊下來,動能非常大,我沒有計算簡單舉例說可能1米直徑的隕石就會造成一個100米直徑的撞擊坑,同時在撞擊的瞬間隕石破碎粉碎在撞擊坑內。
圖:月球上非常明顯的輻射線撞擊坑。

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降水等,撞擊坑一旦形成幾乎就是最初的模樣不在變化。所以月球上撞擊坑內的隕石並非後期風化消失,而是在撞擊的瞬間就融化氣化四散而飛了。

水星和月球非常相似沒有大氣,上邊佈滿了撞擊坑。以下是水星的照片,跟月球很像吧!



科學黑洞


月球上遍佈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據估計,直徑超過20千米的有1.1萬個,直徑超過1千米的有39萬個。尤其是始終背對地球的月球背面,那裡更是隕石坑密佈。在月球上的隕石坑中,基本上見不到隕石,這是因為隕石以極高的速度撞上月球,這會釋放出來大量的能量,導致隕石碎掉並且熔化掉。

在月球上,由於沒有大氣層,天體撞向月球時將不會得到減速,而是會直接高速撞上月表。隕石撞上月表的速度可達每秒一二十公里,這樣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並釋放出大量的熱量,結果會使隕石破碎,並使其熔化甚至汽化。在撞擊過程中,巨大的能量釋放會在月表上留下隕石坑。

由於月球上缺乏地質和大氣活動,所以隕石坑可以較好的保留下來。分析顯示,月球上的隕石坑大都是在20億年前形成的,因為早期太陽系中存在大量的小型天體,它們很容易與其他較大的天體發生碰撞。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月球隕石坑是位於月球背面南極區域的艾肯盆地,它也是月球上最大最深的隕石坑,直徑可達2500千米(月球直徑約為3474千米),深度可達13千米(深度超過地球上的馬裡亞納海溝),我國的嫦娥四號不久前在這個隕石坑中成功著陸。

此外,美國宇航局(NASA)在最近還觀測到了月球上新形成了隕石坑。在2013年,一顆質量為400千克、直徑約1米的隕石以每秒17千米的速度撞上了月球正面的雲海,釋放出了相當於15噸TNT爆炸的能量,在月球上形成了一個直徑約為40米的新隕石坑,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大隕石撞擊月球事件。


火星一號


臉上麻子、自生。即是永衡、必是有序。更沒有大爆炸。人類多情、人自傷。


剛正不阿2


聽說太湖是隕石撞擊形成,本人去年在無錫打工,有一天去看太湖,就發現了石鐵隕,玻璃隕石和石隕石,隨便撿了幾個品像好的,但我沒尋找,就在一鎮上公路邊發現。


817066222175


撞到月球后彈飛了,那是不可能的。隕石帶著很快的速度撞擊月球,速度很快被月球降下來,動能轉化為內能將隕石融化蒸發被撞擊的衝擊力擠向四面八方。

月球和地球一樣主要是岩石組成,不同的是月球沒有大氣,只有一層非常稀薄的散逸層。小行星原本都是繞太陽運行的天體,運行速度遠遠超出月球引力的逃逸速度,在地月系統引力的作用下軌道逐漸發生改變,與月球等天體軌道交叉最後撞擊就必然發生了。撞擊的時候,小行星由於體積質量相較於月球很小,會被迅速地減速,但能量不會消失,只能轉移和轉化,於是動能化為內能,小行星融化或者蒸發,剩餘的一部分也被擠壓沿著衝擊坑鋪開。

在強烈的衝擊之下,撞擊周圍的月球岩石被掀起,成為環形山的前體,融化或者蒸發的小行星從撞擊坑中向四周推,會對月球岩石形成的環形山有一定的侵蝕,而被衝擊擠壓出去的物質會在月球表面噴出一些放射狀的物質沉降帶,這種現象在月球隕石坑中是很常見的。月球表面的灰塵也和撞擊有一定關係,撞擊時蒸發的物質又會冷卻落下,形成類似火山灰的顆粒大小,成分則和小行星或者月球物質相同。

月球沒有大氣和降水活動,地殼活動也在若干億面前就已經停止,因此形成後的環形山基本上很難破壞,除非再次發生撞擊,月球上也確實形成了環形山交疊,連接在一起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