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近5年湛江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新增学位74000个

近5年湛江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新增学位74000个

吴川海滨中心小学漂亮的校园。

为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改薄”的文件精神,全面开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专项工作。经过多方不懈努力,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大大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实施“改薄”工程近5年来,全市1173所薄弱学校改造提升,新增学位74000个,基本消除了大班额。

近5年湛江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新增学位74000个

廉江第九小学学生在电脑室学习。

“改薄”新增大量学位 解决大班额问题

海滨中心小学位于吴川市海滨街道,这所小学拥有宽敞的广场、气派的教学楼和标准运动场。“两年前,学生还在危房里上课,如今,学生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标准运动场开展活动,这个变化真的太大了。”该校陈老师非常感慨。陈老师介绍,海滨中心小学的旧教学楼已经使用了30多年,多年前已经被鉴定为危房,由于缺少资金无法重建,孩子们一直在危房中上课。此外,学校所在的海滨街道是吴川的新区之一,近年来新增的大中型楼盘多达17个,人口增长也很迅速,学校面临的学位压力更大了。与海滨中心小学相似,位于梅菉街道的向阳小学因学区内适龄儿童增长较快,原有的旧校舍无法满足需求,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的学生有六七十人,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得益于“改薄”,海滨中心小学新建了教学楼,不仅学生们的就学环境改善了,还新增了900多个学位,给城市发展预留了教育空间;向阳小学也进行了扩建,从原来只能容纳600多名学生到现在可以容纳2100多名学生,彻底解决了大班额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时代命题,改善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其实就是守住了民生底线、守住了教育的公平。记者从湛江市教育局了解到,“改薄”工程重点规划校舍建设,以增加学位,解决学位不足为首要任务。对有需要又有条件的中小学均安排资金新建或扩建教学楼。通过全面“改薄”,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分流学生,近5年来,全市大约新增了74000个学位,基本消除大班额,逐步实现小学班额不超45人、初中班额不超50人,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近5年湛江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新增学位74000个

廉江第九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多功能教室里学习。

硬件软件都“改薄” 推进教育现代化

廉江市第五小学新建成的教学楼不仅让学校增加了近1500个学位,解决了大班额问题,还新增了音乐舞蹈室、科学实验室、电教室、学术交流室等功能教室,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该校校长黎忠华介绍,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了以后,学校更加着重培养人才队伍,经常组织老师到外地学习,经常邀请兄弟学校到本校来交流,切实做到硬件软件都“改薄”。

廉江市第九小学原来只有25个教室、1300多名学生,新教学楼建好后,该校有70余个教室,现有学生2300多名,教师数量也增长了近一倍。该校校长刘信光介绍,经过“改薄”,学校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也可以尝试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如果说公平是教育的起点,那么质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记者从湛江市教育局了解到,2014-2018年间,我市对“改薄”项目共投入资金18.53亿,对1173所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建成校舍建筑面积751516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838336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按照学校规模和教学要求配齐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器材,满足教学需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薄”使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室、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厕所、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根据改薄规划,全市购置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8463台、学生电脑19595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改薄工程使各县(市、区)能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自启动实施“全面改薄”工作以来,新增了大量校舍,增加了大量学位,添置了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兜”住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底,保证了基本办学需求。同时,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边远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难、如厕难问题,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推动了我市教育水平。(湛江晚报 文/记者文秋华 通讯员钟少琼 图/记者刘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