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15 2018發佈之後就引來了非常多的熱議/爭議,熱議最多的地方還是高配版本的性能釋放問題。
今天我也想寫一篇關於mbp的文章,雖然已經談不上熱點,但想寫原因有二:一,這次介紹的並不是高配,而是個人更加推薦中低配+自定義(i7 8750H+512G SSD);二,這次對比的對手屬性更強,就是Dell的明星型號XPS 15 9570 2018版,對比的配置基本一樣(都是i7 8750H+16GB內存+512G SSD),一個Mac os一個windows 10,兩者對比起來也算各自陣營的代表了。
兩者都搭載了現在市場上主流的英特爾酷睿i7系列處理器,代表了能夠滿足大部分人需要的移動性能和長續航能力。在滿足工作、內容創造所需性能的同時,讓電腦更輕薄,而且續航時間更長。
就產品定位來說,兩者除了都是定位生產力工具以外,另外都是“輕薄本”:15英寸,標壓平臺,2kg以內重量。相比傳統高性能移動工作站,這類型筆記本在這幾年更加流行,甚至包含XPS 15的衍生型號Precision 15 5000系列,都獲得了新用戶的認可。所以這次這兩款機型的對比也算是刀刃對刀刃了。
價格配置對比
Dell XPS 15 9570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GTX 1050Ti Max Q 官方指導價16998
Apple MacBook Pro 15配置:i7-8750H 16G 512GSSD Radeon Pro 555X 官方指導價20194
這兩個配置基本類似,差價三千。
MacBook目前配置可選主要兩款高低頻i7,一款i9,兩種顯卡,然後ssd可以自定義最高4T;
XPS 15 9570(後面簡寫XPS 15,因為還有另外一款二合一XPS 15 9575)選擇其實比較簡單,官方四種配置,有i5/i7/i9三款cpu,顯卡最低配是gtx1050,其餘都是gtx1050ti mq;屏幕國內只有最高配是4K IPS,國外就不清楚了。這邊有個細節就是XPS 15最便宜的兩個配置跟比較貴的兩個配置,電池容量也不一樣,中高配才有6芯97瓦時(比如本文要測試的這臺)。如果對電池續航非常在意,建議可以選擇XPS 15中高配97瓦時電池,對於非重度日常使用, 56瓦時電池配置的續航能力也足以滿足。
外觀對比
有點意思的是今年這兩款機子都是在之前的模具上面更新,所以外觀風格延續性比較強(當然XPS 15實際更新了一款二合一的9575差異會比較大)。
兩者風格互有差異,一個超窄邊框(XPS 15),這個幾乎變成XPS系列的設計印象了;一個極致設計(mbp15)一體式CNC殼體。而XPS 15 C面依舊是碳纖維材質,個人跟一些用戶是比較喜歡碳纖維材質的(畢竟輕,隔熱且高強度),相比一眾金屬材質更加“硬核”。
尺寸重量兩者基本算一個級別,mbp15重量1.83kg,XPS 15起始重量不足1.8kg。
屏幕邊框,mbp15講真從16版開始也算進入窄邊框的範圍(15款其實當時也屬於窄邊框了),只不過遇到了超窄邊框的XPS 15(5.7mm邊框),mbp15在邊框上就有非常明顯差距了,而且現在大家也變得更加介意邊框寬度了。
出差你想帶哪套
因為本篇是以辦公用筆記本的角度來討論,所以以移動辦公角度考量的話,就會注意到設備的擴展性問題。
mbp15:4個全速雷電3 + 1個3.5mm音頻口
XPS 15:標準sd卡插槽、usb 3.1gen1 x2、hdmi2.0口、全速雷電3口、3.5mm音頻口
一個戰未來,一個讓你用的舒服,這就是兩者區別。
帶著mbp15出差,你肯定要多帶一個type-c轉接器或者擴展塢。然後遇到這種全c口設備筆記本,我也經常出現帶了筆記本/a口設備,就是忘了帶c口轉接器的尷尬。
而對XPS 15則無需有外帶轉接器、擴展塢的尷尬和負擔,而且可以同時進行多設備傳輸,效率也更高效。
外設部分
mbp的鍵盤真的。。。真的。。。打字跟受虐一樣;而touch bar很難說它絕對好壞,比如有些專業軟件(ps/lr)是可以當滑輪用,但日常使用esc鍵跟物理按鍵搭配真的很割裂。
這一代XPS 15觸摸板出色,鍵盤手感遠比mbp好,在輕薄本pc陣營算舒適水平。
屏幕對比
作為生產力工具,有些時候屏幕甚至比性能還重要,所以這邊著重討論下兩者的區別。
1,窄邊框帶來主觀視覺效果提升
前面也說了,這個提升的其實主要是設備的賞心悅目度,一個窄邊框(mbp15)一個超窄邊框(XPS 15),從視覺效果上超窄邊框的XPS 15自然勝出。
2,屏幕規格選擇
mbp15:2880 x 1800 (220 ppi)、500 尼特亮度、廣色域 (P3)、原彩顯示技術
xps15:兩種面板 1080P(400 尼特亮度、100%sRGB色域) 頂配4K(400 尼特亮度、100%AdobeRGB色域)
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mbp這一代更新沒有增加高刷新率,估計目前還沒有符合蘋果要求的相關面板。
而XPS 15 4K版本就比較有優勢了,一方面分辨率更高(3860x2160),色域範圍也達到100%AdobeRGB廣色域範圍,日常修圖、視頻後期也夠了。如果對屏幕要求很高,建議可以選擇XPS 15頂配4K屏幕機型。
3,實際屏幕表現對比
因為mbp15是p3廣色域,我這邊沒有廣色域校色器,所以就不檢測兩臺機子的測試數值了,直接實際屏攝對比。
屏攝,我放在統一一個場景拍攝,亮度設置基本一樣。然後我先不說左右邊各是哪臺機子,你們對比下屏幕表現,自己猜哪一臺是什麼型號吧。這樣還比較準確。
恩,上面的對比左邊是mbp15右邊是XPS 15,其實肉眼可見XPS 15在色彩飽和度以及對比度上的提升。
性能對比
畢竟都是“Pro”機型,所以性能對這兩臺機子來說可比輕薄本重要。雖然如此但在性能取向上面工作站類型的筆電跟遊戲本還是不一樣的,比如遊戲本肯定偏重3D性能表現,加上高配顯卡所以整機散熱壓力更大,另外性能釋放方面,工作站肯定更加偏向cpu性能而不是gpu性能的釋放。
前面說了,我選的這兩臺配置幾乎是最為接近的,CPU都是i7 8750H、內存16GB、SSD 512G,顯卡一個amd 555x(mbp15),一個gtx1050ti mq(XPS 15)。這樣配置接近,也比較容易對比出兩個平臺的性能釋放差異。
另外因為不少測試軟件是沒有mac版本的,所以也有朋友建議我乾脆在mac上面裝個windows,然後再測試對比性能釋放,但我感覺其實這樣測試參考意義不大,畢竟大部分買mac用戶還是使用mac os,原生性能體驗比較重要,所以儘量篩選一些兩個平臺都有測試軟件來對比,供大家參考。
1、理論性能
CINEBENCH R15:
這款來自MAXON的測試軟件算是比較公允的,畢竟不少人會用到他們家的Cinema 4D(CINEBENCH R15也是採用Cinema 4D引擎)。而且有windows 及 mac雙系統版本,算是比較理想的測試軟件。
這邊個人還是有點失望的,雖然我知道高頻版本mbp15甚至i9版本的mbp15因為散熱問題表現一般,所以我本來還指望低頻版本可以稍微正常一點,最終結果是多核總分912cb*,單核162cb,跟不少採用i5-8400的準系統表現差不多;而XPS 15 表現算比較優秀,多核總分接近1200cb,單核也有167 cb,這樣的表現甚至比之前媒體測試的i7 8850H和i9版本的2018 mbp15略好。
*mac版本更新性能變化:其實這篇文章測試過程大概有半個月,蘋果期間更新了兩次,在最新一次更新下,mbp15上的i7 8750h 總算也可以突破1000+cb了,之前剛到手的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優化散熱)
當然我知道不少人會關心重度使用(接近於拷機)的表現,後面功耗控制部分會著重介紹測試。
ssd測試:
兩者基本同一級別,都是讀寫3000、2000MB/s的樣子,而mac官方介紹的一般是拿大容量的ssd測試,512g版本是跑不到那個成績的。
Geekbench測試對比:
Geekbench測試結果跟r15測試結果差不多,基本XPS 15性能比mbp15還是有優勢的。
內存帶寬測試
這邊的話,兩者都是雙通道ddr4,只不過mbp15頻率是2400,而XPS 15 pc陣營都是2666,數據看似差異不大,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性能黨(高階遊戲用戶、生產力應用用戶)對內存帶寬敏感。實際內存帶寬提升對於不少專業應用提升還是比較大的,我這邊用一套臺式機手動設定2400頻率跟2666頻率。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就是兩者集顯一樣都是HD630,但用geekbench測試HD630的圖像性能卻出現明顯差異,XPS 15理論性能會明顯高出非常多,這樣的測試雖然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也可以體現出內存帶寬帶來的集顯性能差異。
2、實際應用:
Corona 1.3測試對比:
Corona 1.3 Benchmark是來自於Corona Render的渲染器測試軟件,相比前面的R15更新,而且渲染測試的耗時更能直接反映實際效能,從而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測試過程也比較有意思,就是渲染好一張圖片,最終看全程耗時。而且剛好兩個系統都有各自版本。
測試過程在儘可能一樣(清空後臺程序、一樣的測試環境),我分別測試了散熱不優化(一樣平放桌面)跟散熱優化(都使用一樣的主動散熱器散熱),來對比兩種環境性能表現。
在散熱不優化的情況下,XPS 15耗時183秒,mbp15耗時195秒。(時間越短越好)
在散熱優化的情況下,XPS 15耗時幾乎沒有區別,有時候甚至用時更短,而mbp15耗時基本可以加快幾秒。
結果基本說明了,在兩種環境下,XPS 15的性能表現都是比較好的。另外散熱底座對於解決mbp15的溫度問題還是有效的。
Adobe家族測試
Lr轉換圖片測試對比:
專業應用肯定少不了啊逗比家的軟件。這邊以Lr轉換100張一樣的RAW圖包為例,設置完全一樣,看最終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 15耗時128秒,哪怕在遊戲本里面這個表現也算比較好的;mbp15耗時148秒 。
Pr視頻轉換對比:
轉換一段10分鐘左右4K分辨率視頻,設置一樣,看輸出時間(越短越好)
XPS 15耗時631秒;mbp15耗時701秒 。
3、遊戲測試
遊戲性能肯定不是這類型筆記本會重點考慮的地方,但現在畢竟還挺流行gpu加速等應用,所以還是大概讓大家瞭解下各自平臺上面的獨顯差異,也方便為一些有專業用途的人參考。
首先mbp15完敗那幾乎是必然的(畢竟芯片等級差了兩級),但我相信還是很多人會感興趣mbp15上自帶的獨顯到底屬於什麼級別的。
首先我手上這臺mbp15是AMD Radeon Pro 555X,而中高配版本採用的是AMD Radeon Pro 560X,相比2017版,都是僅僅提升了頻率然後顯存提升到4g,直接對比XPS 15上面的gtx 1050ti mq可能比較難理解差異,但大概說下AMD Radeon Pro 555X大概對等gt1030,AMD Radeon Pro 560X弱於gtx 1050 mq,XPS 15上面的則是gtx 1050ti mq,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吧。
我這邊測試理論用Geekbench、Unigine Valley,實際遊戲用csgo跟dota2對比。
其實geekbench的理論測試我感覺不是很準確,兩者差異不止分數那麼多,Unigine Valley這個偏向實際遊戲的測試就很明顯了,一個平均幀在17幀(mbp15),一個31幀(XPS 15),而遊戲對比基本平均幀差異也是如此。(分數越高越好)
4、功耗控制
功耗控制實際情況怎樣?
這邊依舊以R15測試為例,這也是之前mbp 2018版發佈後各家媒體比較喜歡用於測試對比的地方,mbp15 跟XPS 15都更新到最新的系統、固件版本。
對比主要還是連續測試十次R15項目,然後看性能波動情況。
我這邊對比的時候mbp15已經更新到最新(09/24),性能表現其實穩定很多了,之前烤機性能其實更差。現在平均也有9xx cb,甚至散熱做好的時候,可以逼近平均1000cb;而XPS 15性能其實很穩定,不管有沒有做散熱優化,平均都是1100+cb平均值。
結果,首先讓我比較意外的是XPS 15,散熱優不優化差異其實不大(有時候甚至分數反倒誤差式降低),之前不少人反饋XPS 15散熱不佳的問題,感覺都是極端雙拷機環境然後再來評估,實際應用場景並不會這樣。
而mbp15我剛到手的時候其實多次測試降頻是非常嚴重的,1、2次更新之後其實反倒穩定了許多。另外我只是連續測試了10次,實際看過媒體連續測試50次的,降頻問題會凸顯更明顯。
那麼在各種使用場景下頻率調控怎樣?這邊主要對比了遊戲應用、生產力應用,結果大致如下。
mbp15基本性能爆發溫度觸及99°之後就一個明顯的降頻,一般是降到3.0ghz然後再到3.4ghz範圍徘徊
生產力應用為例mbp15平均頻率大概是3.2GHz左右,cpu平均功耗45W之間,平均溫度95°;XPS 15平均頻率在3.4GHz,平均功耗50W 平均溫度85°。
遊戲的話,兩者對於CPU調度是完全不一樣,另外顯卡配置也不一樣,所以僅供參考(一個2.8GHz mbp15,一個3.55GHz XPS 15)
其餘測試
升級潛力
拆解對比來看,mbp15除非你等著過保後找華強北。。。要不基本可以死了未來擴展升級的心,所以你最好一開始就確定好ssd容量(個人是非常不建議買256g,除非你非常確認自己的應用環境不需要大容量)。
mbp15 2018版拆解視頻可以參考ifixit上的視頻,這邊因為不好拆,我就不作死了。
https://www.ifixit.com/Teardown/MacBook+Pro+15-Inch+Touch+Bar+2018+Teardown/111478
XPS 15,內存雙插槽可替換升級,一個m.2插槽跟一個2.5寸硬盤位置,整體來看還是保持pc陣營的靈活性,最近ssd跌得兇,所以未來自己加裝一塊1、2t的ssd成本也會比較低。
附:XPS 15遊戲性能
雖然不是重點,但畢竟XPS 15上面的GTX 1050Ti Max Q性能不是很弱,所以我這邊大概測試了下游戲性能。簡單明瞭說,在1080P分辨率下面 gtx1066如果高畫質100+平均幀的話,GTX 1050Ti Max Q大概可以搞定60幀平均幀(高畫質),對於一臺定位工作本的電腦來說,這個性能表現其實算很好了。
而為什麼不測mbp15上面的555x,個人甚至不建議對560x遊戲性能指望多少,還是省點錢外接eGPU靠譜點。
總結
這次對比這兩款產品主要目的在於看下pc陣營及mac,在比較接近的定位產品上面表現出來的差異。
兩者都代表了這類型生產力工具的追求,儘可能全面高性能的同時保持出眾移動性能(重量、續航),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兩者都有散熱問題。
而散熱問題顯然在mbp15上面尤為明顯,哪怕是低配的i7 8750H這個問題都比較嚴重,觸及99度溫度牆是很輕鬆的,一方面跟散熱規模有關係,另外也可能蘋果這邊對於噪音控制過於嚴苛,所以沒采用暴力風扇轉速壓制的方案,所以別說i7 8750H,更高配的i7 8850H跟最高配的i9 8950HK基本都是坑(用了完全一樣的散熱方案)。。。性能發揮甚至不如PC平臺的i7 8750H表現穩定。其實個人是希望蘋果重新祭出17寸大蘋果,到時候搞定i9 8950HK估計會比較有希望。另外mbp上面的獨顯很是雞肋的,感覺蘋果是為了賣eGPU似的,為了560X跟高頻U上高配版mbp15,個人覺得很不值的。
而XPS 15,一如既往的綜合表現良好,作為一臺工作本甚至獨顯還提升到了gtx1050ti mq,搭配1080P分辨率(甚至4K分辨率)屏幕,還是可以談一些遊戲性能及gpu加速的。相比mbp15來說,性能釋放更加出色,價格也便宜了一些。
最終如何選擇?本來碼了一段和稀泥的話,但後來發現好像沒什麼參考性。直接說測試結果吧,其實測試很明顯,mbp這一代散熱確實比較侷促,從而影響了性能釋放,XPS 15雖然玩家圈傳說散熱不好云云,但畢竟真正的用戶大多不是用來雙烤的,包含看了下外媒的測試基本也是如此,常規測試應用下cpu部分基本是不用擔心性能釋放跟散熱壓力的。
XPS 15跟mbp15有一樣的地方(比如常規性能定位),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配置靈活度等,不過mac其實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優勢就是多種移動設備的協作上面,這點Dell其實也注意到了,所以也才有了Dell Mobile Connect。
瞭解更多戴爾XPS 15信息,點擊“瞭解更多”
閱讀更多 最科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