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前幾天,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釣鯉魚如何打窩?這個問題一下子把我難住了,就像有人問釣鯉魚如何調標一樣,問得簡單,答卻很難,絕不是"調平水釣2目"之類的一兩句話能夠解答的。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往往都是剛入門的新手,他們對釣魚的認識還很膚淺。如果我草率地回答,是極其不負責的。

釣魚的魅力就在於隨機應變,與魚鬥智鬥勇,雖有規律可循,但絕無公式可依,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季節、水情、魚情等綜合因素去考量和應對,打窩作為釣魚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如此。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窩餌分家

打窩是為了誘魚,而絕不是為了餵魚,打窩的目的是讓窩餌和釣餌相互配合,最後把魚騙到鉤上。這就涉及到了第一個問題——窩餌分家。

窩餌分家,即窩料和釣餌要有明顯的區分,以便目標魚發現釣餌。試想,把一粒大米扔進大米袋裡,再挑出來很難,如果在一袋子大米中找出一粒綠豆是不是就簡單了?

釣魚時,打下的窩料會明顯多於釣餌。我常看到有人用青玉米打窩,然後用青玉米釣。試想,釣點內有數百粒嫩玉米,魚能吃到鉤上的兩粒嫩玉米需要怎樣的"運氣"?其概率非常之低。可見窩餌分家的重要性。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窩餌如何分開?新手不妨先遵循“硬窩軟餌”的原則

如何分開呢?剛入門的新手不妨先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待釣技水平和對釣魚的認識都提高了後,便可隨意打破,自由發揮了。這個規律就是"硬窩軟餌",即窩料的質地沒有釣餌的軟,窩料的水溶效果沒有釣餌的快。打個比方說,用水煮老玉米打窩,用青玉米釣,窩料比釣餌硬,入口性也差;用糠餅或豆餅打窩,用面餌釣,窩料的水溶速度沒有面餌快,被誘來的魚才能儘快發現釣餌。

補窩的週期和用量

魚是活的,有些規律也會被打破。比如上面說的窩餌分家,它們也可以不分家。我就經常用同一種東西作釣餌和窩料,無論是用顆粒釣養殖鯉魚,還是用青玉米釣野生鯉魚,我都經常高度統一。

既然窩餌統一了,那就要嚴格控制窩料的量和補窩的時間。我用青玉米釣野生鯉魚,目的性很強,因為青玉米易被魚消化,它的消化週期短了,那麼哪怕它吃飽了,沒多久也會再次出現飢餓感;還有一個原因,我針對的鯉魚都是1千克以上的個體,照它們的食量推算,起碼要十幾粒青玉米才能吃飽。於是,我不多打,就打十幾粒到二十粒。

按照我的目標魚的食量,哪怕它們把窩料一粒一粒都撿食乾淨了,最後剩在釣點內的鉤上的兩粒釣餌也有被發現的機會。不過,我不排除在目標魚到來之前,小雜魚、小鯽魚把我釣點內的玉米粒偷走。所以,我還需要經常補窩,補窩的週期完全靠經驗來定,它是以非目標魚和目標魚的密度、個體大小來作為參考條件的,新手們一般掌握不好。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補窩的週期是由非目標魚和目標魚的密度、個體大小,以及窩料的水溶效果決定的

除了上述因素,我們還要考慮窩料的水溶性。為此,我用顆粒餌來舉第二個例子。顆粒飼料總會有個溶解週期,排除小魚的破壞不說,它本身也會在10分鐘到20分鐘內溶解掉,這種徹底溶解的顆粒誘魚效果是最好的,魚來了什麼都吃不到,又捨不得走,在釣點內繼續尋找的過程中很快就會發現釣餌。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水域都是有水流存在的,雖然強弱有別,但都會不同程度地帶走部分溶解後的窩料,再加上雜七雜八的其他因素,新手想要準備判斷補窩週期存在一定難度。在這裡,我為大家提供一個大概的參考條件:因為各種收費坑塘都會存在大量小雜魚,我們就用小雜魚作參考——入水後的小雜魚一定遭到小雜魚的攻擊,浮標會抖個不停,一勺顆粒打進去,它們就被窩料吸引過去了,浮標就會立刻安靜下來。

等浮標再次開始跳舞,就說明窩料已經消失殆盡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補一點了。如果是不鬧小魚的條件,比如夜釣,那麼就按照顆粒自然溶解的時間為補窩子的週期。補窩的關鍵詞是"適量"二字,我給新手的建議是,這個量不要超過單尾目標魚的食量。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補窩的關鍵詞是“適量”二字,該量不宜超過單尾目標魚的食量

釣鯉魚的打窩方法和注意事項

釣鯉魚不是打完窩子就坐等魚來了,還有太多額外因素要考慮。下面,我就來說說常見的需要考慮的因素。

1.窩料移位要考慮

大家最常見的打窩方式大概是這樣的:將玉米粒、面狀物等含有大顆粒物和小顆粒物以及能快速溶解的面狀物的東西混到一起,握成團,咕咚咕咚扔到釣點裡,就算打窩了。我想說的是,採用這種打窩辦法前,一定要考慮水底地形。

如果水下斜坡比較大,球狀物會老老實實地停留在釣點內嗎?加上各種魚的拱食,窩料球一定會向更深處滾落,導致窩料遠離釣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的人會用形狀不規則的塊狀物打窩,比如糠餅塊,這種想法和初衷是對的,但是同樣也會被魚拱來拱去最後遠離釣點。

2.打窩分晝夜

同樣一個釣點,白天和晚間也有區別。白天有太多小雜魚去消耗和破壞窩子,為了避免窩子遭到破壞,窩料應以大的顆粒物為主,比如水發的或者水煮的老玉米。

晚間,喜歡高光的小魚們安靜下來,對窩子的破壞力大大降低,可以適當地加一些小的顆粒物、面狀物。需要注意的是,面狀物的使用比例要做到心裡有數。雖然面狀物誘魚速度較快,但如果該水域內鰱鱅很多的話,添加面狀物一定要保守、謹慎,一旦招來鰱鱅,這個窩子就廢了。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野釣鯉魚打窩子強調的是原生態,所謂原生態,即人為加工痕跡很少的或者不明顯的餌料

3.自然水域和收費魚塘

野釣和釣黑坑型的水域也有區別。野釣鯉魚打窩子強調的是原生態,所謂原生態,我的理解是人為加工痕跡很少的或者不明顯的餌料。比如有很多新人在野庫用養殖魚用的顆粒飼料打窩子,效果很差。他們認為同為鯉魚,養殖鯉魚愛吃的東西野生魚也會愛吃,這個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養殖鯉魚長期食用顆粒飼料,已經形成了慣口,野生鯉魚則不然,在天然的環境中,它們的食物是比較匱乏的,它們所能吃到的也都是純天然的東西,所以它們不但不接受顆粒飼料,有些甚至還會排斥,水庫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也就是說,越是大水庫裡面的鯉魚,越喜歡自然餌料。

4.長期駐釣和"快餐式"釣魚

大多數上班族通常沒有太多時間釣魚,只有週末那麼一兩天的時間出釣,打窩子自然要求能夠快速發窩。所以,窩子的量不用太大。有的人越是不上魚就越打窩子,打來打去將窩子成功"打死"了,這樣的窩子就像雞肋一樣,放棄吧,覺得可惜,畢竟投入了那麼多,釣下去吧,還不會有什麼效果。所以,我建議初學者打窩子寧少勿多。

在水庫,我看到有的人不加節制地打窩子,善意地勸上兩句,得到的回答是:"反正都帶來了,也不能再帶回去了,就打裡吧。"錯!寧可臨走的時候把多餘的窩料扔水裡餵魚,也不能扔到釣點內,過量的窩料一定耽誤自己釣魚。當然,如果能夠待上兩天以上,這麼做第二天以後可能會上魚。

打窩子有個不變的規律——短時間內窩料的投入不是和魚獲成正比的,打得多不一定釣得多。長期駐釣的則可以打大窩、打重窩,尤其是海竿送線釣法,江湖上有句話——要想魚上岸,就拿糧食換。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長期駐釣是可以打大窩、打重窩的,尤其是海竿送線釣法,江湖上有句話——要想魚上岸,就拿糧食換

5.窩料的覆蓋面積值得注意

窩料的面積也是值得注意的。我有個朋友,人稱"大爆炸"。用同樣的打窩勺,別人打窩子會把窩料拋撒得很集中,他則揚出一大片水花。更誇張的是,他會在面前十幾米的距離內擺上三四支魚竿,然後往後面一坐,專等鯉魚經典的大黑標。大家想想,他面前的窩子起碼有20平方米。

我說過不止一次:窩料集中在哪裡,哪裡就是窩子。如果到處都是窩料,那就沒有窩子了。我們不妨做一個稍微誇張點的推算:一個手竿的窩子做出10平方米那麼大,鉤上的兩粒釣餌在這麼大的範圍內被魚吃到的概率有多大?但是,玩海竿送線的釣友都喜歡做大窩——在定位浮子間打出一條几米寬的餌料帶,把大量的魚誘過來並留住。

不過,我有幾個朋友的做法卻截然相反。他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玩家,他們海竿送線就是一把老苞米,並且是一小把。但他們的魚獲絕對叫人瞠目結舌:三五斤的隨釣隨放,一天下來如果只釣獲百八十斤,你都不好意思嘚瑟。

海竿送線到底是大窩好還是小窩好?對於高手而言,擅長的就是好的。但是手竿釣魚,尤其是新手,窩子寧少勿多。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魚的密度決定著窩料的多少,魚多,窩料消耗得自然就多

6.打窩量的決定因素

魚的大小決定了它食量的多少。同理,魚的密度也決定著窩料的多少,魚多,消耗得自然就多。另外,由於同樣體型的魚在不同的季節因為食量存在差異,所以窩料的量也要有增減,並且窩料的成分也要有所變化。比如,同一水域的鯉魚,它們在春天剛剛恢復食慾,此時小雜魚還沒完全甦醒,如果完全用夏天用的老玉米打窩效果肯定不好,不如以粉狀物為主,輔以少量的嫩玉米或者水發小麥。

但是,到了夏天,小雜魚非常囂張,小顆粒物在短時間內就會被它們撿拾乾淨,粉狀物又會招來鰱鱅,這時我們就應該以大顆粒物為主了,況且夏天鯉魚的食慾旺盛,窩料的總量也要相應增加。因為誰都不敢保證每一條進窩的魚都能上鉤,也許它們吃幾口就走了,這個量要考慮進去。

作為一名還沒入門的新手,對窩料以及打窩的方法還處在懵懂的階段,此時即使有人"傳幫帶",你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理解消化。當然,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辦法——模仿別人,看那些釣得比較好的人在用什麼打窩,一次打多少,什麼時候補窩子。你只要還在同一個釣場垂釣,不妨先生硬地模仿,然後在實踐中摸索其中的門道,這種辦法最實在。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水煮老玉米,是筆者夏釣鯉魚的簡單有效的窩料

7.別迷信漁具店內的商品窩料

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新人們的起點也高了,他們能買到各種各樣現成的窩料,於是懶於動手的毛病也暴露出來了。其實,買來窩料或者釣餌,未必強過自己做的。多年來,我釣鯉魚都是自己做窩料,下面爆料一些"乾貨":

春天野釣鯉魚窩料:泡麥粒用溫水將冷凍後的麥粒泡上幾個小時,瀝去水分,保持潮溼,幾天後就會散發出略顯微酸的酒味,這個時候就可以用了。如果只釣一天,1斤麥粒足矣,方法是用普通的打窩勺第一次打半勺,上魚後或者兩小時後一次補上小半勺即可;用泡麥粒打窩,少摻一些麩皮握成團也可以。這種小麥繼續發下去就會出芽,用出了芽的麥粒打窩子,用面餌作釣餌,對草魚比較奏效。

夏秋釣鯉魚窩料:水煮老玉米。將老玉米用水煮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以不開花為準,這時的老玉米尚有硬心,其實煮到這個時候已經可以使用了,但我的經驗是,放涼後密封起來再發酵幾天會更好使。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窩料集中在哪裡,哪裡就是窩子。如果到處都是窩料,那就沒有窩子

發酵水煮老玉米可以單獨使用,但是我在打完窩子後還會再補上二十粒左右的青玉米。因為我每次釣完魚都會剖開魚肚子,看看它們的胃裡有些什麼,結果很少看到我投餵下去的窩料,為什麼呢?因為即便是煮過的玉米,也比較硬,10斤以內的鯉魚不怎麼愛吃,但是又捨不得離去,一轉悠就發現鉤上的青玉米。我打進去的二十幾粒青玉米是為了穩定它們的情緒,只要有能吃下去的餌,它們就會在窩內繼續尋找,這樣就增加了發現釣餌的機會。二十幾粒的量即使都被一條魚吃光也吃不飽,魚兒依然有機會發現釣餌。

鯉魚是比較警覺的魚種,我認為從打窩子開始就是在給鯉魚下套,只要能把它騙到鉤上就算成功。其實,在足夠了解魚的習性的基礎上,打窩可以被融入無窮的想象力,並沒有固定的模式。

老釣魚人說釣鯉魚有這樣一個規律——“硬窩軟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