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光帝為何傳位於體弱多病的奕詝,而不是強悍有才的奕訢?

賴賴的綿綿


大清王朝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入駐中原,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歷經近200年,此時的大清王朝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危機。此後,道光皇帝又執政十年,雖說道光皇帝依然是那麼的節儉與敬業,但是大清王朝這艘破舊的大船,在其掌舵之下並沒有任何扭轉之勢,甚至是愈加滿目瘡痍。


大清王朝有到這步田地,這個“鍋”當然不該由道光皇帝一個人來背,畢竟沒有前因,哪來後果?並且中國歷史上能夠活過200年的封建王朝寥寥無幾,而且哪個封建王朝到了這個時間段,不是苟延殘喘。但是,誰讓你旻寧(道光皇帝之名字)趕上了呢?趕上了就得咬牙挺過去,更得想方設法改變頹勢,可惜資質平平的道光皇帝僅做到了咬牙挺住,至於扭轉頹勢只能寄希望於後人了。

圖1 道光皇帝,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

道光皇帝最被後人詬病之處就是這接班人的選擇,放著在歷史上縱橫捭闔的老六奕訢不選,愣是選了個“剛愎自用”,還英年早逝的老四奕詝,也就是咸豐皇帝。其實,咸豐皇帝這個人還是很有爭議的,我們的偉大領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評價一個人,應該一分為二”,對於咸豐皇帝之評價也應該如此。關於咸豐皇帝之功過我們暫且放置一邊,本文重點是協同讀者,瞭解道光皇帝立儲之經過,以及最終選擇奕詝的真正原因。

一、接班人選擇面很“匱乏”

道光十一年,皇長子奕緯被道光皇帝失手打死,道光皇帝一下子絕嗣了,這讓道光皇帝心急如焚,甚至是寢食不安。還好同年全貴妃和祥貴人分別生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僅比奕詝小六天)。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道光皇帝長子名奕緯,以“絞絲旁”為末字,等到了老四、老五名字末字卻是“言字旁”,道光皇帝一改兒子的名字規律部首,就是為了諧音“延年益壽”,老皇帝此時已經年至半百,再也經受不起喪子之痛,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名字真的顯了靈,沒過兩年,靜妃又出皇六子奕訢,後來又在道光二十年出皇七子奕譞,以及後來的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這三位年紀小的兒子都是一母琳妃所出。

圖2 道光皇帝 行樂圖

雖說道光皇帝兒子一下子多了起來,但是真到了選擇接班人之時,可選面並不廣,僅奕詝、奕誴和奕訢三子年齡上具備接班條件,而且快奕誴就被皇阿瑪排除了競爭資格。原來奕誴這個人個性十足,而且膽大妄為,據說小的時候就往老師的茶壺裡撒尿。道光皇帝對於這個頑劣不堪的兒子,實在是很難喜歡,更不會寄希望這個兒子有統治江山之才。所以在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決定將奕誴過繼給自己已經過世的弟弟惇親王綿愷為嗣,這樣十六歲的奕誴就離開了皇宮,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皇位競爭。

離開皇宮的時候,奕誴還是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生母,但是等他到了惇親王王府的時候,發現這是父皇對自己的偏愛啊,不但坐擁大筆家產,而且身為郡王的他在王府中想幹啥幹啥,再也沒有皇宮裡的條條框框約束自己,他可以穿著大褲衩子,拿著大蒲扇在什剎海納涼,跟市井商販談天說地,日子快活簡直爽上天。唯一讓他有點不自在的就是,每天還要到紫禁城讀半天書,但對他來說就是搭半天功夫而已。

所以此時皇位繼承人的競爭就鎖定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之間了。

圖3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二、艱難的抉擇

這個繼承人的抉擇,真的是讓道光皇帝糾結到嚥下最後一口氣,因為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也各有所長,取捨之間實在是難為了老皇帝。

由於之後奕詝和奕訢在歷史上的表現,人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奕詝能力遠在奕訢之下,道光皇帝就是老眼昏花地選錯了人,甚至很多人臆奪了一些咸豐皇帝施詭計而騙取老皇帝信任的故事。至於奕詝做了皇帝的各種表現,那已經不是道光皇帝的事情了,但是就當時而言,倘若奕詝較之奕訢,果真是相形見絀,道光皇帝又怎麼會“選錯人”了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奕詝絕對沒有那麼不堪,甚至可以說很優秀。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但是年僅三十三歲就不幸病亡,道光皇帝親賜諡號“孝全成皇后”,不難看出道光皇帝對年輕亡妻不捨之情。當時奕詝年僅十歲,被父皇交於靜貴妃撫養,這靜貴妃就是奕訢的生母。

圖4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咸豐帝生母

雖然歷史上記載,靜貴妃對待奕詝如同己出般的關愛,通過奕詝登基之後對於這位養母的態度,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靜貴妃對他不錯。但是,再怎麼不錯,還能好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嗎?生長在皇宮之內的奕詝,小小年紀就知道如何收斂鋒芒。我們在閱讀有關奕詝、奕訢兄弟二人少年時代事蹟之時,有兩點發現:第一,就是兄弟二人感情甚篤,可以說是棠棣情深,我個人時常認為,倘若兩人不是皇位競爭之關係,說不定真能再現世宗雍正皇帝和怡賢親王胤祥,兄弟同心之佳話;第二,那就是奕訢處處都強於奕詝,無論文武,奕詝總是甘拜下風,難道奕詝就這麼“差勁”嗎?其實不然,很多時候都是奕詝讓著弟弟,因為如前所述奕詝要收斂鋒芒,用“韜光養晦”這個詞可能不太準確,但是事實就是這麼回事。

那麼作為父親的道光皇帝,對於兩個兒子的各種表現是比較有數的。他心裡清楚兩個兒子的各自特點,奕詝城府深,懂得收斂個人鋒芒,並且懂得謙讓,這就是在遺詔中對奕詝的評價“長且賢”,倘若此時正值盛世,我想道光皇帝不會如此猶豫,奕詝一定是最佳人選。而奕訢能力確實在眾兄弟之中鶴立雞群,而且為人正直,甚至是嫉惡如仇,對於此時的大清更需要這樣一位能夠披荊斬棘的領導者。取捨之間,老皇帝真心很為難啊!

圖5 孝全成皇后與幼年咸豐《璇宮春靄圖》

三、最終的抉擇

不管這個決定多麼難做,都是必須要做的。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經過反覆思索最終定立遺詔於橘匣之內,之後道光皇帝沒有再對這份遺詔加以更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送走了皇太后(非親孃勝似親孃)之後,自己也燈盡油枯。道光皇帝緊急召見了所有王公大臣以及近枝宗室親王,與自己臥榻之前,當然也有他的兩個愛子奕詝和奕訢。由軍機大臣文慶當眾開啟橘匣宣讀遺詔:皇六子奕訢(此時全場一片寂靜)封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落款道光二十六年,還有老皇帝的親筆簽名。據說遺詔宣讀之後,奕訢生母皇貴妃當即暈倒,被太監抬了出去。

圖6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為什麼道光皇帝最終會放棄奕訢而選擇奕詝?

關於當時道光皇帝的心內獨白不可能留在紙面上。但是我想,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大清江山,其次作為父親也要考慮將來兄弟相處。奕詝作為嫡子且年長為兄,倘若奕訢當了皇帝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哥哥?當然,奕詝上位之後,對待自己這位弟弟也是嚴厲打壓,但是果真要是二人角色顛倒,對於奕詝面臨的恐怕不是用不用的問題了。而且,就算哥倆撕破臉,別忘了靜貴妃是奕訢的生母,也是奕詝的養母,奕詝再怎麼不待見奕訢,奕訢還有這個保護傘,關鍵時候不至於丟了性命,而奕詝他沒有啊!而且,縱觀大清歷史,還是弟輔兄能“安全著陸”居多,兄輔弟能善始善終者聊聊。另外,再審視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就是實際例子。道光皇帝這個抉擇真正是用心良苦!

不管怎麼樣,一切都塵埃落定,最後奕詝登基為皇帝,次年改元“咸豐”,在兩年之後正式頒佈聖旨,正式落實父皇遺旨,封奕訢親王爵位,賜名號為“恭”,這個名號可謂是寓意深長啊……


歷史大學堂


奕詝(咸豐)生父清道光皇帝。宣宗愛新覺羅·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

道光皇帝(見下圖)是最後一位清朝皇帝能夠選擇他兒子的繼承人,因為他的繼承人要麼只有一個倖存的兒子,要麼沒有後代。

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宣召大臣示硃筆,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為什麼這樣,請看分析:

一是根本沒有奕詝身體體弱多病的問題。

題目描述奕詝(見下圖)身體是體弱多病,這樣的判斷完全是後人依據兩人的壽命來猜測而來,壽命長短與少年時體弱強悍沒有直接的關係。

你看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前才傳位,此時奕詝是19歲,奕訢是17歲。如果此前道光皇帝發現奕詝身體一直處於體弱多病的狀態,肯定不會傳位給奕詝。

況且奕詝他小時候還得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記住康熙能順利繼位也是因為得了天花幸運不死有了免疫力才成為皇帝的,這個道光皇帝一定是知道的。也就是意味著奕詝的身體是健康的,不是體弱多病。

二是道光帝依照滿清的繼承製度來挑選繼承人。

清以前歷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清朝皇位繼承製度中選立儲君的標準,有過三次改變。1、汗位推選制下,八王(諸貝勒)以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在八王範圍內推選汗位繼承人。2、康熙帝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時,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長身份,作為擇選皇位繼承人的唯一標準。由於長子屢次犯錯,康熙又親自廢除。3、秘密建儲制下,皇帝是從選賢的標準出發,擇定皇位繼承人,但優先考慮具有嫡長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種皇位繼承形態中,擇嗣標準出現了由賢能到嫡長,又到二者兼顧,既擇賢而立,又重視嫡長的變化,呈現出“德才兼備、擇優選擇”的原則。

道光帝是遵從第三種繼承人的挑選方法。

三是奕詝是長子符合傳統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

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道光的長子奕緯之後,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是奕緯一人。

沒有想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過世,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

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只能從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見下圖)中挑選。這時皇四子奕詝位列長子,肯定是優先考慮。

恭親王奕訢——由菲利斯·貝託於1860年11月2日在北京拍攝

四是道光帝對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的情感。道光皇帝和奕詝(咸豐)生母孝全成皇后共生育了一男二女。長女皇三女1835年12月27日夭亡,年僅10歲(虛歲十一歲),道光非常哀痛,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幼女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1826——1860年)。道光帝對失去生母的奕詝自然會多一分關注和愛護。


請看1837年清代佚名創作的紙本設色畫《道光帝喜溢秋庭圖》(見下圖)

圖中有道光帝、孝全皇后、咸豐帝奕詝、壽恩固倫公主。左下角為靜妃和恭親王奕訢。

從圖中能夠看到道光皇帝對孝全成皇后的感情。

五是奕詝性格沉穩能夠處理平衡好人際關係。

道光二十年(1840年)奕詝十歲時,由於生母33歲鈕祜祿氏皇后過世,奕詝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

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孝順乖巧;視奕訢如同胞弟,年齡相近關係密切。

年幼的奕詝在人生髮生變故時,生活在繼母的家庭,能夠及時調整心態,處理平衡好人際關係。這一切道光帝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六是奕訢喜歡練武顯爭強好勝喜形於色的性格。

兩人都在上書房讀書,奕詝6歲(1836年)開始讀書,比奕訢早一年。都表現為頭腦聰明,書文不錯。奕訢(見下圖)更喜歡練習武術,史書說:“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鍔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寶刀賜給奕訢給與讚賞。長大以後,一日,道光皇帝領諸皇子往南苑圍獵,考察諸子身手。奕訢表現最為突出,幾乎箭無虛發,面露得意之色。

道光帝素來謹慎行事,因此認為奕訢有練武之人的爭強好勝,將來不適合處理國家大事,有輔助之才。

至於道光帝傳位給奕詝主要是得到老師杜受田的指點和幫助,網上這樣的文章太多,也許是真的也許就是傳說,由讀者自我判斷吧。


蔣南強讀歷史


道光皇帝一生有九男十女,這樣看道光倒還是枝繁葉茂,但是呢,道光也是一位很不幸的,在道光皇帝死之前,他的三個兒子都早早的與世長辭了,這對道光來說是極其不幸的白髮人送黑髮人。

在道光接近天命之年的時候,他的長子奕緯去世,當時對道光的打擊很是不小,在後來的一年皇四子,皇五子奕詝,奕誴出生,後兩年皇六子奕訢出生。

已經到了晚年的道光皇帝很是發愁繼承人的問題,最後三個實在太小擔當不起大任,而皇五子又太粗魯,沒有帝王風範,也就pass了。最後剩下奕訢,奕詝。這就犯愁了,奕訢深的道光喜愛,為人很有帝王之相,有謀略,相貌也好。奕詝呢,是個頗子,還很平庸,道光不是太喜歡,但是他是長子,也一直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廢長立幼有悖傳統,為了這事道光很是為難。

奕詝的皇位他的老師杜受田功不可沒

老師肯定希望自己的學生當上皇帝,這樣自己也能沾沾光,光宗耀祖,享盡榮華富貴。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對道光很是瞭解,有一次道光帶著兩兄弟去打獵,奕詝的老師告訴他,不要獵殺一個動物,皇帝問你你就說不忍殘害生靈。果不其然,奕訢收貨很多,但是呢奕訢卻一個沒有獵殺,皇帝問他為什麼不獵殺呢,他就把老師教的說了出來,很得皇帝喜愛。

道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自己快不行的時候將兩兄弟叫了過來。這下杜受田又教奕詝如果問你治國策略,什麼都不要說,一直哭就行了。果然道光覺得奕詝很是有孝心,肯動能做個好皇帝,便把皇位傳給了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

本文由樓笙發佈


樓笙侃史


道光皇帝為什麼立奕詝不立奕訢,傳說主要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的功勞。

道光皇帝帶奕詝和奕訢打獵,考察兩皇子的騎射水平。奕詝的騎射不如奕訢,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就給奕詝出個主意,打獵時奕詝一箭不發,等道光檢查狩獵成績時,發現奕詝一個獵物也沒打著,問原因,奕詝就按杜受田教他的話,說現在是春天,萬物繁衍的季節,孩兒不忍射殺它們。道光聽後以讚許的目光看著奕詝,這孩子仁義,將來是個仁君。



一次道光生病了,把奕詝和奕訢叫到身邊,藉機考察一下兩皇子治國理政的能力,他問兩皇子,將來我病逝了,讓你們接班,你們將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奕訢侃侃而談,奕詝哭而不答。道光問奕詝你怎麼只是哭?奕詝又是按杜受田的交代,說皇阿瑪不會死,我不想接班當皇帝,只想給皇阿瑪當兒子。道光覺得奕詝比較孝順。

經過兩次考察,道光覺得奕詝是個仁孝之人,將來一定是個好皇帝。



這兩個故事杜撰成分很大。其實沒有這兩個故事,道光簡單瞭解一下很容易就能得出同樣的結論。

奕詝和奕訢兩人只差兩歲,奕詝的生母早亡,由奕訢母親收養,奕詝奕訢兩人吃住學都在一起,是很好的夥伴。奕訢的母親對奕詝很好,但畢竟是養子,所以奕詝處處讓著奕訢,表現得很仁義。奕詝對奕訢的母親也很孝順。奕詝在奕訢家的表現完全是個仁孝之人。

道光對奕詝的仁孝是滿意的,道光選奕詝接班這是其中主要因素。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奕詝在奕訢家表現的仁孝只是表面現象,這和上述兩個故事是一樣的,都是特意表現,至於是不是真的仁孝,那還另當別論。從奕詝當皇帝后的表現看,既不怎麼仁也不怎麼孝。

道光皇帝是一個資質平平的皇帝,沒有超常的資質就不會做超乎尋常的事情,在奕詝和奕訢選誰當接班人的問題上,道光很糾結,看不清楚到底誰更合適,兩個皇子都沒有經過實戰檢驗,奕訢的聰明是不是小聰明,有沒有大才,道光不知道,但他看到奕詝的仁孝是實實在在的,仁孝是君王必備條件。對未來看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按常理出牌,在活著的皇子中,奕詝是長子,按嫡長子繼承來,對錯由上天安排。

互關互助,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關於奕詝何以能夠戰勝有才的奕訢,登基稱帝,坊間多認為是有奕詝的師傅杜受田暗中指導。甚至於遺老遺少編寫的《清史稿》中對此也有所涉及。如《清史稿·杜受田傳》載:

(咸豐帝像)

“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令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訴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擎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其他野史中對於相關事情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不可否認,奕詝得以繼承皇位,杜受田的確出力頗多。但是奕詝自身的身份地位也決定了他能夠順利繼承大統。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個皇子,皇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四月,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均幼殤,皇五子奕誴於道光二十六年過繼給和碩恪親王為嗣;所以到晚年,道光膝下僅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及皇九子奕譓這五個皇子,其中後三子又年幼無知,所以皇儲的人選就只有奕詝和奕訢了。

眾所周知,道光皇帝旻寧是大清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承繼皇位的皇帝,到了他兒子一代,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道光必然也會選長子來繼承皇位的,奕詝自然就成為了不二人選了。


老照片


只說一點點歷史

愛新覺羅·奕詝,就是咸豐皇帝,被戲稱為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在位期間經歷了封建社會的衰落,趕上了列強的入侵,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咸豐資質尚可,能力一般,運氣較差,身體也不行,三十一歲就病逝在熱河。

再看愛新覺羅·奕訢,在中國近代史中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恭親王這輩子主要做了三件事。

1、協助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從輔政八大臣手中奪取了政權,成為了“議政王”。

2、和洋人打交道,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主持議和的就是奕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是在奕訢的建議下設立的。

3、“洋務運動”的主要支持者。

由於奕訢在官場上經常遭到慈禧的打擊,起起落落,他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展現,即便是這樣,也能明顯看出奕訢的能力確實比咸豐皇帝更強。

那麼道光為什麼會選擇奕詝而非奕訢呢,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首先,奕詝的母親鈕祜祿氏深受咸豐寵愛,晉升速度如坐火箭一般,整個清朝也再難找出第二位,奕詝能當上皇帝,他媽功不可沒。

其次,奕詝雖然是道光第四子,但是由於前面三個哥哥都早逝,所以奕詝實際上是道光的長子。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咸豐皇帝的執政能力並不差,而奕訢雖然工作能力強,但是在政治鬥爭中始終被慈禧掌控,水平確實一般,這種人適合為臣,駕馭政治的能力明顯欠缺。

綜上所述,道光選擇了奕詝,或許是多方面考慮做出的選擇,當皇帝奕訢或許真的不如

奕詝。


一點點歷史


咸豐皇帝其實能力並不差,罷免穆章阿從新啟用林則徐和重用肅順便可以看出,尤其是對於早期湘軍曾國藩一夥人的態度,老大最關鍵是用人。趕上天國運動和二次英法聯軍雙重打擊,居然撐住半壁江山。英法攻破北京選擇出逃也算明治之選,氣死或累死都證明期愛國愛家之心,家天下國和家都一樣。死後權力分配也設計比較穩妥,但慈禧的小宇宙誰都始料不及。再看恭王,記得趙烈文評價一句“恭王聰慧,但小智爾”最為妥帖,平常時期恭王或許為人稱頌,但國破家亡需要有人力挽狂瀾,恭王對比慈禧相形見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