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光帝为何传位于体弱多病的奕詝,而不是强悍有才的奕訢?

赖赖的绵绵


大清王朝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入驻中原,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历经近200年,此时的大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危机。此后,道光皇帝又执政十年,虽说道光皇帝依然是那么的节俭与敬业,但是大清王朝这艘破旧的大船,在其掌舵之下并没有任何扭转之势,甚至是愈加满目疮痍。


大清王朝有到这步田地,这个“锅”当然不该由道光皇帝一个人来背,毕竟没有前因,哪来后果?并且中国历史上能够活过200年的封建王朝寥寥无几,而且哪个封建王朝到了这个时间段,不是苟延残喘。但是,谁让你旻宁(道光皇帝之名字)赶上了呢?赶上了就得咬牙挺过去,更得想方设法改变颓势,可惜资质平平的道光皇帝仅做到了咬牙挺住,至于扭转颓势只能寄希望于后人了。

图1 道光皇帝,根据关乔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画绘制,取自拉葛兰先生的收藏

道光皇帝最被后人诟病之处就是这接班人的选择,放着在历史上纵横捭阖的老六奕訢不选,愣是选了个“刚愎自用”,还英年早逝的老四奕詝,也就是咸丰皇帝。其实,咸丰皇帝这个人还是很有争议的,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评价一个人,应该一分为二”,对于咸丰皇帝之评价也应该如此。关于咸丰皇帝之功过我们暂且放置一边,本文重点是协同读者,了解道光皇帝立储之经过,以及最终选择奕詝的真正原因。

一、接班人选择面很“匮乏”

道光十一年,皇长子奕纬被道光皇帝失手打死,道光皇帝一下子绝嗣了,这让道光皇帝心急如焚,甚至是寝食不安。还好同年全贵妃和祥贵人分别生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仅比奕詝小六天)。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道光皇帝长子名奕纬,以“绞丝旁”为末字,等到了老四、老五名字末字却是“言字旁”,道光皇帝一改儿子的名字规律部首,就是为了谐音“延年益寿”,老皇帝此时已经年至半百,再也经受不起丧子之痛,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名字真的显了灵,没过两年,静妃又出皇六子奕訢,后来又在道光二十年出皇七子奕譞,以及后来的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这三位年纪小的儿子都是一母琳妃所出。

图2 道光皇帝 行乐图

虽说道光皇帝儿子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真到了选择接班人之时,可选面并不广,仅奕詝、奕誴和奕訢三子年龄上具备接班条件,而且快奕誴就被皇阿玛排除了竞争资格。原来奕誴这个人个性十足,而且胆大妄为,据说小的时候就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道光皇帝对于这个顽劣不堪的儿子,实在是很难喜欢,更不会寄希望这个儿子有统治江山之才。所以在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决定将奕誴过继给自己已经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为嗣,这样十六岁的奕誴就离开了皇宫,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皇位竞争。

离开皇宫的时候,奕誴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母,但是等他到了惇亲王王府的时候,发现这是父皇对自己的偏爱啊,不但坐拥大笔家产,而且身为郡王的他在王府中想干啥干啥,再也没有皇宫里的条条框框约束自己,他可以穿着大裤衩子,拿着大蒲扇在什刹海纳凉,跟市井商贩谈天说地,日子快活简直爽上天。唯一让他有点不自在的就是,每天还要到紫禁城读半天书,但对他来说就是搭半天功夫而已。

所以此时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就锁定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之间了。

图3 幼年奕訢与母亲孝静成皇后

二、艰难的抉择

这个继承人的抉择,真的是让道光皇帝纠结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因为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各有所长,取舍之间实在是难为了老皇帝。

由于之后奕詝和奕訢在历史上的表现,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奕詝能力远在奕訢之下,道光皇帝就是老眼昏花地选错了人,甚至很多人臆夺了一些咸丰皇帝施诡计而骗取老皇帝信任的故事。至于奕詝做了皇帝的各种表现,那已经不是道光皇帝的事情了,但是就当时而言,倘若奕詝较之奕訢,果真是相形见绌,道光皇帝又怎么会“选错人”了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奕詝绝对没有那么不堪,甚至可以说很优秀。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但是年仅三十三岁就不幸病亡,道光皇帝亲赐谥号“孝全成皇后”,不难看出道光皇帝对年轻亡妻不舍之情。当时奕詝年仅十岁,被父皇交于静贵妃抚养,这静贵妃就是奕訢的生母。

图4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咸丰帝生母

虽然历史上记载,静贵妃对待奕詝如同己出般的关爱,通过奕詝登基之后对于这位养母的态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静贵妃对他不错。但是,再怎么不错,还能好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吗?生长在皇宫之内的奕詝,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收敛锋芒。我们在阅读有关奕詝、奕訢兄弟二人少年时代事迹之时,有两点发现:第一,就是兄弟二人感情甚笃,可以说是棠棣情深,我个人时常认为,倘若两人不是皇位竞争之关系,说不定真能再现世宗雍正皇帝和怡贤亲王胤祥,兄弟同心之佳话;第二,那就是奕訢处处都强于奕詝,无论文武,奕詝总是甘拜下风,难道奕詝就这么“差劲”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都是奕詝让着弟弟,因为如前所述奕詝要收敛锋芒,用“韬光养晦”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但是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作为父亲的道光皇帝,对于两个儿子的各种表现是比较有数的。他心里清楚两个儿子的各自特点,奕詝城府深,懂得收敛个人锋芒,并且懂得谦让,这就是在遗诏中对奕詝的评价“长且贤”,倘若此时正值盛世,我想道光皇帝不会如此犹豫,奕詝一定是最佳人选。而奕訢能力确实在众兄弟之中鹤立鸡群,而且为人正直,甚至是嫉恶如仇,对于此时的大清更需要这样一位能够披荆斩棘的领导者。取舍之间,老皇帝真心很为难啊!

图5 孝全成皇后与幼年咸丰《璇宫春霭图》

三、最终的抉择

不管这个决定多么难做,都是必须要做的。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经过反复思索最终定立遗诏于橘匣之内,之后道光皇帝没有再对这份遗诏加以更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送走了皇太后(非亲娘胜似亲娘)之后,自己也灯尽油枯。道光皇帝紧急召见了所有王公大臣以及近枝宗室亲王,与自己卧榻之前,当然也有他的两个爱子奕詝和奕訢。由军机大臣文庆当众开启橘匣宣读遗诏:皇六子奕訢(此时全场一片寂静)封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落款道光二十六年,还有老皇帝的亲笔签名。据说遗诏宣读之后,奕訢生母皇贵妃当即晕倒,被太监抬了出去。

图6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为什么道光皇帝最终会放弃奕訢而选择奕詝?

关于当时道光皇帝的心内独白不可能留在纸面上。但是我想,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大清江山,其次作为父亲也要考虑将来兄弟相处。奕詝作为嫡子且年长为兄,倘若奕訢当了皇帝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当然,奕詝上位之后,对待自己这位弟弟也是严厉打压,但是果真要是二人角色颠倒,对于奕詝面临的恐怕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了。而且,就算哥俩撕破脸,别忘了静贵妃是奕訢的生母,也是奕詝的养母,奕詝再怎么不待见奕訢,奕訢还有这个保护伞,关键时候不至于丢了性命,而奕詝他没有啊!而且,纵观大清历史,还是弟辅兄能“安全着陆”居多,兄辅弟能善始善终者聊聊。另外,再审视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就是实际例子。道光皇帝这个抉择真正是用心良苦!

不管怎么样,一切都尘埃落定,最后奕詝登基为皇帝,次年改元“咸丰”,在两年之后正式颁布圣旨,正式落实父皇遗旨,封奕訢亲王爵位,赐名号为“恭”,这个名号可谓是寓意深长啊……


历史大学堂


奕詝(咸丰)生父清道光皇帝。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

道光皇帝(见下图)是最后一位清朝皇帝能够选择他儿子的继承人,因为他的继承人要么只有一个幸存的儿子,要么没有后代。

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宣召大臣示朱笔,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为什么这样,请看分析:

一是根本没有奕詝身体体弱多病的问题。

题目描述奕詝(见下图)身体是体弱多病,这样的判断完全是后人依据两人的寿命来猜测而来,寿命长短与少年时体弱强悍没有直接的关系。

你看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前才传位,此时奕詝是19岁,奕訢是17岁。如果此前道光皇帝发现奕詝身体一直处于体弱多病的状态,肯定不会传位给奕詝。

况且奕詝他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记住康熙能顺利继位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幸运不死有了免疫力才成为皇帝的,这个道光皇帝一定是知道的。也就是意味着奕詝的身体是健康的,不是体弱多病。

二是道光帝依照满清的继承制度来挑选继承人。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三次改变。1、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2、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由于长子屡次犯错,康熙又亲自废除。3、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德才兼备、择优选择”的原则。

道光帝是遵从第三种继承人的挑选方法。

三是奕詝是长子符合传统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

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道光的长子奕纬之后,二子、三子幼殇,可以选择的嗣君是奕纬一人。

没有想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长子奕纬过世,皇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绵恺为嗣袭郡王位。

道光帝晚年又陆续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年幼无知,道光帝只能从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见下图)中挑选。这时皇四子奕詝位列长子,肯定是优先考虑。

恭亲王奕訢——由菲利斯·贝托于1860年11月2日在北京拍摄

四是道光帝对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的情感。道光皇帝和奕詝(咸丰)生母孝全成皇后共生育了一男二女。长女皇三女1835年12月27日夭亡,年仅10岁(虚岁十一岁),道光非常哀痛,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幼女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1860年)。道光帝对失去生母的奕詝自然会多一分关注和爱护。


请看1837年清代佚名创作的纸本设色画《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见下图)

图中有道光帝、孝全皇后、咸丰帝奕詝、寿恩固伦公主。左下角为静妃和恭亲王奕訢。

从图中能够看到道光皇帝对孝全成皇后的感情。

五是奕詝性格沉稳能够处理平衡好人际关系。

道光二十年(1840年)奕詝十岁时,由于生母33岁钮祜禄氏皇后过世,奕詝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訢。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

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孝顺乖巧;视奕訢如同胞弟,年龄相近关系密切。

年幼的奕詝在人生发生变故时,生活在继母的家庭,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处理平衡好人际关系。这一切道光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六是奕訢喜欢练武显争强好胜喜形于色的性格。

两人都在上书房读书,奕詝6岁(1836年)开始读书,比奕訢早一年。都表现为头脑聪明,书文不错。奕訢(见下图)更喜欢练习武术,史书说:“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集花枪法二十八势,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宝刀赐给奕訢给与赞赏。长大以后,一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考察诸子身手。奕䜣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面露得意之色。

道光帝素来谨慎行事,因此认为奕訢有练武之人的争强好胜,将来不适合处理国家大事,有辅助之才。

至于道光帝传位给奕詝主要是得到老师杜受田的指点和帮助,网上这样的文章太多,也许是真的也许就是传说,由读者自我判断吧。


蒋南强读历史


道光皇帝一生有九男十女,这样看道光倒还是枝繁叶茂,但是呢,道光也是一位很不幸的,在道光皇帝死之前,他的三个儿子都早早的与世长辞了,这对道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道光接近天命之年的时候,他的长子奕纬去世,当时对道光的打击很是不小,在后来的一年皇四子,皇五子奕詝,奕誴出生,后两年皇六子奕䜣出生。

已经到了晚年的道光皇帝很是发愁继承人的问题,最后三个实在太小担当不起大任,而皇五子又太粗鲁,没有帝王风范,也就pass了。最后剩下奕䜣,奕詝。这就犯愁了,奕䜣深的道光喜爱,为人很有帝王之相,有谋略,相貌也好。奕詝呢,是个颇子,还很平庸,道光不是太喜欢,但是他是长子,也一直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废长立幼有悖传统,为了这事道光很是为难。

奕詝的皇位他的老师杜受田功不可没

老师肯定希望自己的学生当上皇帝,这样自己也能沾沾光,光宗耀祖,享尽荣华富贵。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对道光很是了解,有一次道光带着两兄弟去打猎,奕詝的老师告诉他,不要猎杀一个动物,皇帝问你你就说不忍残害生灵。果不其然,奕䜣收货很多,但是呢奕䜣却一个没有猎杀,皇帝问他为什么不猎杀呢,他就把老师教的说了出来,很得皇帝喜爱。

道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将两兄弟叫了过来。这下杜受田又教奕詝如果问你治国策略,什么都不要说,一直哭就行了。果然道光觉得奕詝很是有孝心,肯动能做个好皇帝,便把皇位传给了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本文由楼笙发布


楼笙侃史


道光皇帝为什么立奕詝不立奕訢,传说主要是奕詝的老师杜受田的功劳。

道光皇帝带奕詝和奕訢打猎,考察两皇子的骑射水平。奕詝的骑射不如奕訢,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就给奕詝出个主意,打猎时奕詝一箭不发,等道光检查狩猎成绩时,发现奕詝一个猎物也没打着,问原因,奕詝就按杜受田教他的话,说现在是春天,万物繁衍的季节,孩儿不忍射杀它们。道光听后以赞许的目光看着奕詝,这孩子仁义,将来是个仁君。



一次道光生病了,把奕詝和奕訢叫到身边,借机考察一下两皇子治国理政的能力,他问两皇子,将来我病逝了,让你们接班,你们将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奕訢侃侃而谈,奕詝哭而不答。道光问奕詝你怎么只是哭?奕詝又是按杜受田的交代,说皇阿玛不会死,我不想接班当皇帝,只想给皇阿玛当儿子。道光觉得奕詝比较孝顺。

经过两次考察,道光觉得奕詝是个仁孝之人,将来一定是个好皇帝。



这两个故事杜撰成分很大。其实没有这两个故事,道光简单了解一下很容易就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奕詝和奕訢两人只差两岁,奕詝的生母早亡,由奕訢母亲收养,奕詝奕訢两人吃住学都在一起,是很好的伙伴。奕訢的母亲对奕詝很好,但毕竟是养子,所以奕詝处处让着奕訢,表现得很仁义。奕詝对奕訢的母亲也很孝顺。奕詝在奕訢家的表现完全是个仁孝之人。

道光对奕詝的仁孝是满意的,道光选奕詝接班这是其中主要因素。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奕詝在奕訢家表现的仁孝只是表面现象,这和上述两个故事是一样的,都是特意表现,至于是不是真的仁孝,那还另当别论。从奕詝当皇帝后的表现看,既不怎么仁也不怎么孝。

道光皇帝是一个资质平平的皇帝,没有超常的资质就不会做超乎寻常的事情,在奕詝和奕訢选谁当接班人的问题上,道光很纠结,看不清楚到底谁更合适,两个皇子都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奕訢的聪明是不是小聪明,有没有大才,道光不知道,但他看到奕詝的仁孝是实实在在的,仁孝是君王必备条件。对未来看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按常理出牌,在活着的皇子中,奕詝是长子,按嫡长子继承来,对错由上天安排。

互关互助,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关于奕詝何以能够战胜有才的奕訢,登基称帝,坊间多认为是有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暗中指导。甚至于遗老遗少编写的《清史稿》中对此也有所涉及。如《清史稿·杜受田传》载:

(咸丰帝像)

“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诉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擎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其他野史中对于相关事情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不可否认,奕詝得以继承皇位,杜受田的确出力颇多。但是奕詝自身的身份地位也决定了他能够顺利继承大统。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个皇子,皇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四月,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均幼殇,皇五子奕誴于道光二十六年过继给和硕恪亲王为嗣;所以到晚年,道光膝下仅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及皇九子奕譓这五个皇子,其中后三子又年幼无知,所以皇储的人选就只有奕詝和奕訢了。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旻宁是大清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承继皇位的皇帝,到了他儿子一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光必然也会选长子来继承皇位的,奕詝自然就成为了不二人选了。


老照片


只说一点点历史

爱新觉罗·奕詝,就是咸丰皇帝,被戏称为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赶上了列强的入侵,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资质尚可,能力一般,运气较差,身体也不行,三十一岁就病逝在热河。

再看爱新觉罗·奕訢,在中国近代史中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恭亲王这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

1、协助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从辅政八大臣手中夺取了政权,成为了“议政王”。

2、和洋人打交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主持议和的就是奕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是在奕訢的建议下设立的。

3、“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

由于奕訢在官场上经常遭到慈禧的打击,起起落落,他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即便是这样,也能明显看出奕訢的能力确实比咸丰皇帝更强。

那么道光为什么会选择奕詝而非奕訢呢,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奕詝的母亲钮祜禄氏深受咸丰宠爱,晋升速度如坐火箭一般,整个清朝也再难找出第二位,奕詝能当上皇帝,他妈功不可没。

其次,奕詝虽然是道光第四子,但是由于前面三个哥哥都早逝,所以奕詝实际上是道光的长子。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咸丰皇帝的执政能力并不差,而奕訢虽然工作能力强,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始终被慈禧掌控,水平确实一般,这种人适合为臣,驾驭政治的能力明显欠缺。

综上所述,道光选择了奕詝,或许是多方面考虑做出的选择,当皇帝奕訢或许真的不如

奕詝。


一点点历史


咸丰皇帝其实能力并不差,罢免穆章阿从新启用林则徐和重用肃顺便可以看出,尤其是对于早期湘军曾国藩一伙人的态度,老大最关键是用人。赶上天国运动和二次英法联军双重打击,居然撑住半壁江山。英法攻破北京选择出逃也算明治之选,气死或累死都证明期爱国爱家之心,家天下国和家都一样。死后权力分配也设计比较稳妥,但慈禧的小宇宙谁都始料不及。再看恭王,记得赵烈文评价一句“恭王聪慧,但小智尔”最为妥帖,平常时期恭王或许为人称颂,但国破家亡需要有人力挽狂澜,恭王对比慈禧相形见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