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與70年代初的遜克縣農村,誕生一群知青村幹,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早從1968年開始,在這個北疆人口小縣的農村廣袤大地上就陸續來了一批批有善心有志向的年輕人。這些人統稱為“知識青年”。

首批到遜克農村的知青是在1968年5月25日出發下鄉的遜克縣城鎮戶口的高中畢業生23名、初中畢業生30餘名。同時,還有更多的農村戶籍的高初中畢業生回鄉務農。這些本縣“老三屆”知青,人數不多,但開先河,且有著服水土、通鄉情的優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在各村屯發揮出很強的作用。

待兩年後,大批69屆上海知青到達這裡時,已經可以在本縣域看到多位本地學生幹部的高大形象,(如松樹溝公社東發大隊革委會主任王樹東、縣武裝基幹民兵連副指導員凌萬春等人)。

隨後在1968年11月5日從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重型機械廠子弟中學與該市民族中學出發的“老三屆”知青奔赴本縣車陸、遜河、奇克鎮以及新鄂公社等公社,據說有161名。其中,有很早就擔任西雙河大隊幹部的劉志欣、以及稍後也擔任村乾的曲桂華、趙聖安、張林忠、王憲義等人。

到了1969年,上海“老三屆”知青分數批次來到本縣。首批在3月17日從上海出發,同月21日到達,人數達1300人之多,分別安置在沿江的幹岔子、邊疆、車陸等公社。

4月28日,又出發了一大批,分別安置在遜河、新鄂、奇克鎮等公社。

5月25日,又出發一大批,安置在遜河與奇克鎮公社,金訓華烈士也在此列。到了同年11月,上海“69屆”初中畢業生也來了,於11日出發的是閘北區與松江縣的“69屆”,於16日出發的是靜安區的“69屆”,於26日出發的是盧灣區的“69屆”。

其中靜安區的市西中學與盧灣區的第十二中學“69屆”知青是通過整體動員、集體下鄉的大型團隊。

市西中學一次性有300餘人一起到達本縣,第十二中學的人數也近似如此。這兩校的“69屆”算是“一片紅”到北疆了。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圖片說明:1970年12月召開的本縣首屆知青雙代會名冊裡,可以看到許多知青骨幹的名字。有的已經擔任了公社與大隊的幹部。)

再到1970年,從3月到8月,幾乎每一個月份,本縣都接受一大批上海“69屆”知青,使得本縣每一個公社的每一個大隊都安置了上海知青。本縣上海知青人數接近5000人。

在這龐大人數群裡,湧現出幾百名村幹,屬於大概率的事。何況這裡有很大一批人是以寫決心書(甚至是血書)、瞞著家人報名的方式,堅決要求來到北疆的。他們有迎難而上的意志、持續刻苦的毅力、以及直面艱苦、抗擊挫折的心理素質,比較快地適應環境,勝任合格社員的勞作,逐漸承接大隊裡的一個個重要崗位。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1970年出發的“69屆”有一個口號:“繼承金訓華烈士的遺志,到北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遜克縣,人所皆知:出了一個金訓華,使得北疆人口小縣遜克這個地方在全國聞名。同樣也因為有了金訓華犧牲在遜克,引來了一批批有為知青來到遜克。

尤其是在1970年春節後,上海市69屆初中畢業生開始全面動員上山下鄉,就是從金訓華烈士事蹟報告會開始的。各校69屆積極分子都以報名到遜克去插隊為榮。同樣的例子是,在1974年夏季,有河南省鄭州一中6名與開封鐵中1名共7名高中畢業生主動要求到金訓華戰鬥過的地方去支邊,來到本縣幹岔子公社東昇大隊插隊。一個7人的小團隊,卻濃縮了精華,其中湧現出技術能手與青年幹部。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圖片說明:《黑河日報》1974年12月21日頭版報道河南知青七人自願到遜克插隊的事蹟。)

可以說知青村幹是以先進知青的自覺行動,再加上適宜的環境,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青春作伴在北疆——追尋遜克知青村幹團隊(二)

(圖片說明:一位好友傳出此照,稱:“這群人朝氣蓬勃、年輕有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