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國內貿易包括了朝廷的漕運和民間商品經濟。本文由於文獻史料的限制,論述範疇以朝廷的漕運為主。

一、北宋時期

北宋都城之確立,京師及邊地物資之供應以及國勢之興衰,均懸繫於運河。

北宋建立後,為了徹底根除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跋扈之禍,採取了“奪權,制錢谷,收精兵”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重點就是收奪兵權。宋初,一方面在收取武將兵權後,以樞密院和三衙分掌軍權;

另一方面,以文臣典兵權並充任地方行政長官。同時駐重兵於京師,但軍隊需要糧食維持,中央既然集中了重兵,對糧食的需求便急劇增加,只有汴京處於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之地,尤其是諸河匯聚,漕運十分方便。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清明上河圖,局部

此外,汴京四周並無屏障,為確保都城之安全,只有倚靠重兵以為屏障,自然增加了對軍隊衣食的需求和對漕運酌仰賴。可說北宋一朝國運實十分依靠運河系統之通暢。

北宋都城汴京是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尤以水路最為發達,汴河西起孟州河陰縣,在汴口與黃河接通,中經開封,東南行至盱眙,又經淮河以達山陽(今江蘇淮安),實際上就是隋代的通濟渠,亦即大運河中的一段;東南諸路的租糴,皆由此運至京師情況。

黃河,陝西諸州菽粟經此沿流入汴,運至京師。惠民河從開封斜向西南,與洧水、潩水連接,陳、潁、許、蔡、光、壽六州之漕米,由此入京。廣濟河又叫五丈河,從開封向東北行,接梁山泊,再接通濟水,京東十七州之粟帛,即由此運至京師。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天津漕運

四條水道分別從東西南北向開封運送物資,其中以汴河最為重要,堪稱北宋立國之命脈。太宗淳化二年(991),太宗曰:“仰給在此一渠水。”神宗熙寧時,張方平亦曰:“以漕運為本。”

北宋透過運河,將東南地區的糧米不斷運往開封。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共運四百萬石糧。至道(995~997)初年,“汴河運米五百八十萬石。”真宗景德(1004~1007)時,每年運送六百萬石。大中祥符(1008~1016)初,增至七百萬石。到北宋中葉,“歲漕米至八百萬”。

除糧食外,運河每年北運的其他物資,如金、銀、錢、帛、茶等多種軍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數量也非常大。廣南金銀、香藥、犀象、百貨,陸運至虔州(今江西贛州市),而後水運至京師;川陝(峽)諸州金帛,自劍門列傳置分輦負擔以至,租布及官所市布自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水運送江陵,自江陵遣綱吏運送京師。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通州漕運

南方這些物品在當時全國各地上供中央的同類物資中,佔有絕高的比例。據近人全漢升統計,北宋諸路上供錢物中金銀一項,北方地區京東、京西、河北、河東、秦鳳等路除黃金一項佔到百分之六十一,略較南方諸路為多外,其餘均不及南方。上貢白銀,南方地區佔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九點六。錢物,南方地區佔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

這些物資構成了北宋朝廷賴以為生的經濟基礎,而它們所以能夠由南方大量運至中央,運河實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由南方經運河向北輸送的糧食、錢帛等鉅額物資,不僅用來供養在汴京駐防的數十萬軍隊,及支付中央政府的行政費用,而且還有一部分又運往河北、河東及陝西等路,以滿足邊防之需要。因為北宋與北方的遼和西夏兩政權並存,邊釁時起,而河北、河東、陝西三路正當其衝,所以北宋在這幾個地方配置了重兵,而邊地重兵所需糧餉又非當地賦稅所能應付,宋廷不得不把一部分由運河北運的物資轉往三路。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江淮漕糧運往三路,以河北最多,常數為近百萬斛,有時多達二百萬斛,而將江淮物資轉輸河北的主要渠道則是汴河。江淮漕糧不僅用於邊路軍糧,還經常接濟山東、河北等地饑荒。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為了保證漕運所需,宋代官營船場每年打造大量漕船。太宗至道末年(997),一年內共打造漕船三千二百三十七隻。真宗天禧末(1021),年產二千九百一十六隻。英宗治平二年(1065),“諸路創漕船二千五百四十艘”。

徽宗政和四年(1114),吉州一年打造漕船一千三百隻,明州、溫州各打造六百隻。僅此三地所造就多達二千五百隻。

其實,別地船場也在大量造船。就在同一年內,浙東路與浙西路各造三百料平底船三百隻;江南東路和西路、荊湖南路與北路各造五百料平底船三百隻。該年,賈偉節任江淮發運副使,“歲以上供物徑造都下,籍催諸道逋負,造巨船二千四百艘”。加上這些,宋徽宗政和四年的一年產量是六千七百隻。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雖然政權初建、戰事頻繁、社會動盪不安,但淮西四路打造的漕船仍有二千七百六十七艘。如此大量造船正是大量運糧的保證。至於北宋漕船的形制,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天津靜海出土者亦是北宋漕船;如前所述。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漕船

二、南宋時期

北宋滅亡後,金國佔領了北方地區,紹興十一年(1141)和議,確定了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的對峙形勢。宋金兩國的對立,遂使大運河被切成兩段,不再作為連接長江與黃河的水道,淮河以北的水道,便逐漸湮塞廢棄。但從杭州到潤州的江南運河仍然保持其繁榮,也成為南宋政權賴以存在的生命線。同時,浙東運河也越來越發揮出其重要作用,淮南運河也時常使用。

南宋政權建立後,經過幾年的顛沛流離,於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

杭州之所以能成為南宋的都城,原因很多。一方面,宋金戰爭中,宋軍處於被動的防金,而杭州地處後方,又居水網地帶,縱橫交錯的江河湖泊,不利於騎兵作戰。因此高宗趙構說:“朕以為金人所恃者騎兵耳。浙西水鄉,騎雖眾不能騁也。”對於不想進取,只求偏安的高宗來說,杭州的地理優勢甚為理想。

另一方面,杭州處於杭嘉湖平原與寧紹平原兩大魚米之鄉的連接處,物產豐盈。尤其是唐代以來杭州迅速崛起,一躍為富庶的東南大州,其城市規模和物質基礎,皆具備作為國都所必要的條件。所以,在建炎三年(1129)高宗初到杭州時,便對它起了極大的興趣,而發出“吾舍此何適”之慨嘆,並升格為臨安府,為往後定都杭州建立了基礎。

最後還有一重要原因,往往被忽略,就是杭州位於大運河南端,又處江南運河、浙東運河和錢塘江三條水路之交匯點,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運輸條件良好的江南運河,是杭州連接全國各地的重要交通線,諸路上供財賦,大都可以經過這條水路運至杭州。這一交通條件亦是南宋定都杭州的重要因素之一。江南運河對於杭州如同汴河對於汴京之重要。

南宋能偏安達一百五十年之久,而其間政局又相對穩定,即是發達的南方經濟奠定了其物質基礎,而運河轉漕各地財賦的作用,又是其物質基礎發揮功用的重要關鍵。運河不僅維繫了南宋政府財賦的需求,且也是布達政令、軍旅遣發和物資流通的重要管道。這一觀點,從宋人的著述中即可看出。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漕糧絕大部分靠船運送,長江、運河南段、江南可通航的水道以及近海都成為糧運之路。因此,運河可說是南宋政權得以偏安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官船不足便僱民船,則造成“僱舟差夫,不勝其弊,民間有自毀其舟、自廢其田者”之現象。

國內貿易:宋代朝廷漕運

明代漕運畫

事實證明,兩宋系以運河維繫國運,雖在維持漕路暢通和漕運秩序方面頗多艱難,但畢竟是成功的。運河漕運基本保證了兩宋中央及邊路對各類物資的需求,使其保持安定與繁榮達三百二十年,也使中國古代漕運達到鼎盛時期。然龐大的漕運體系,對船舶需求量相對也大,因此,直接促進宋代造船業的發展。發達的造船業,也維持了兩宋漕運貿易暢通,使宋代朝廷能正常運作,可見宋代造船業與漕運貿易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 《長編》
  • 《淮海集》
  • 《宋史》
  • 《宋會要》
  • 《唐宋帝國與運河》
  • 《潞公文集》
  • 《要錄》
  • 《四朝見聞錄》
  • 《渭南文集》
  • 《淳祐臨安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