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實現“無界”的過程中,數據治理面臨新場景論

實現“無界”的過程中,數據治理面臨新場景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奉政坊

大數據時代是一次大浪潮,在推高企業運營效率的背後,也必須留意波浪本身帶來的海水飛濺。就像帆板選手也有飛馳酷炫的反面——若是觸碰到用戶敏感脆弱的神經,市場必須準備好去應對足夠多的負面情緒。

橫行了數年的探針盒子,在被曝光之前,大多數人還從未對它有更清晰的洞察,曝光動作更像是語義上的衝擊,本質層面來講仍舊難以觸碰或影響到利益鏈條的核心。

唯一還尚且能夠感到欣慰的是,所有這些動作都是一次次理性地試探,即在大數據時代,用戶隱私和企業行為都已牢牢綁定於企業價值創造、用戶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消費互聯網的數據安全風險正因其數據規模的增加——和它帶來的數據化生活的便利一樣,變得越來越引人注意。

不過這些又都僅僅只是表面。

表面背後的事情是,深深影響了中國互聯網多年的場景論,正通過品牌營銷的種種理念,讓數據飢餓成為企業的常態,這又反過來加重魚池中競爭的激烈程度。

無論是阿里的新零售亦或京東的無界營銷,圍繞用戶和產品,構建人貨場的關係,終究成為創業公司或大企業銷售產品或服務的首要訴求——消費互聯網相比於產業互聯網,要更依賴於觸達能力,特別是在商業模式創新比技術創新更加氾濫的當下。

我曾經說過,新舊入口都是圍繞“感知”維度在做用戶開發和設計,如今巨頭們的核心競爭力也開始過重強調數據賦能,各類維度的數據都成了他們踏尋邊界的一場摸索。

大數據與小混亂

相比於邏輯推演,簡單的實例要更觸動人心。315晚會上曝光的璧合科技旗下的探針產品,還有一個沒有說出的事實——前者投資人列表中,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訊飛赫然在列。

探針本身無從獲知用戶手機號碼等更隱私的信息,它們都依賴於感知點位上的數據匹配——即從探針獲得的唯一設備標識碼(MAC地址)到自身的數據庫中去匹配這臺設備對應的手機號。

而為壁合科技提供數據匹配服務的C端產品究竟是什麼,我們現在還無法下肯定的結論。只是投資人之一的科大訊飛,僅旗下的科大訊飛輸入法一款App,就坐擁過6億用戶的信息,我們有理由對輸入法工具採集用戶手機身份信息的緣由感到疑惑。

实现“无界”的过程中,数据治理面临新场景论

科大訊飛輸入法Android最新版本,使用前仍要求讀取用戶手機身份(即手機號等信息)

具有數據採集意識的企業,一面要為數據應用尋找更豐富的匹配場景,一面又要在企業公關上管控輿論風險。分拆子公司業務等操作並不鮮見,製造表面隔離的原因本身,還是立法層面上的真空,為這種運用找到了暫時的窗口機會。

其實,即便站在假設層面,科大訊飛通過璧合科技尋求數據服務的合作進行一些試探性、針對性的嘗試,我也不會感到任何的意外。因為客廳經濟、辦公室經濟等等詞語早就徒增許多語義的概念,許多大企業也深度參與其中,讓數據運用與採集,在缺乏邊界管控時,極易在屬於普通用戶利益的部分露出風險敞口。

比如,作為一名互聯網從業者,我也非常清楚,在簡單的數據清洗和脫敏之後,設備信息本身的運用,也僅僅只是和獲取用戶電話號差了最後那小小的一步而已——MAC地址廣告投放,和更早年間的LBS概念下的廣告投放的基礎邏輯共生。

只是在獲客難、轉化難的營銷層面,依託MAC地址匹配手機號碼從而得到直接的聯繫方式,讓產業從業人員和線下零售商家,都在遠水不解近渴的憂慮中,看到了一片新的梅林。

邊界的模糊還在於,從設備信息到更具關聯性的手機號的遞進,是否會在之後開啟對照片信息的讀取,從而匹配關聯更具人像化的顆粒度數據,我們誰都無法確保。

唯獨的關心是,在所謂的新零售,所謂的無界營銷,所謂智慧零售背後,數據的規範治理和保護,需要有誰來給出一個清晰的結論。

在這場大數據時代的變革創新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立即、立即開始意識到,數據使用的標準與規範確實是廠商、供應鏈、零售商三方互聯網共識中缺失的那一環,如何看待用戶隱私保護,在提升效率和安全心安兩邊取得平衡,尚缺有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

特別是安防產業飛速發展的當下,視覺識別和動作捕捉都早已成為行業前行中的“新場景”。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巨頭,佈局於智能家居,在確乎帶來城市未來生活想象空間的同時,天貓精靈等產品,無疑又在通過雲端服務平臺,織就一張匹配了人臉的數據網絡。

而線下的各類圖像採集設備更是屢見不鮮,從個人圖像維度探尋用戶連接的意義,這當然算得上是無感化營銷,而我也大概率相信巨頭們出於某些原因會保持克制和企業內數據權限分配的審慎;但問題是,其帶來的行業風潮,卻不可否認的帶來整個行業數據濫用風險的滋長,脫敏也許就會成為許諾落空的噱頭。

據JuniperResearch的一份研究新報告,預計到2023年,隨著智能安防推廣將推動家庭自動化和監測市場規模達到450億,這還僅僅是客廳的業態範圍。

所以說,數據規模的提升,為用戶分析和產品功能修正,提供了行業亟需的洞見和遠識,但它又確乎在某些時候製造了一些騷動和小混亂。

需要再次重述:當下的社會,大數據造句成為一門流行的公開課,對其內涵的何種解釋,都好像能夠自圓其說,可問題在於,圍繞日益增加的數據使用的倫理和治理,現在還沒有一個清楚可執行的方案。

英國短劇《黑鏡》裡,有一集就是諷刺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通過收集用戶數據給每個人打一個分數,從而決定這個人可以享受何種社會服務,這逼近我們想象中的星球未來。

其背後的倫理觀無非是在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熟悉的數據生活方式,好與壞的界定究竟是怎樣的——特別是,企業習慣於給我們灌輸的都是精心打扮的另一面——數據推薦指引閱讀與購物,幫助我們尋找好餐廳和好住所,它已經深入我們的吃穿住行,讓我們離不開已經習慣的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固然需要強調規範和制度約束,但首先我們應該做好最壞打算,也即運營便利帶來的客觀風險併為應對該風險做好思想準備——數據安全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對那些觸犯法律或道德底線的事件我們應該追究到底,但對於數據運用本身可能出現的滲漏,我們實際上還沒有太多的辦法。

按現行的趨勢,璧合科技的手機號例子絕對只是溫柔的。

小混亂是對人群的動議,我們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先要有統一的意識,從而給業務公司、產業利益集團施加壓力。

場景變身

場景論調中,各類App花樣繁多的填滿我們的手機,還通過移動網頁合圍了我們的娛樂生活。

過去10年裡有近1000萬款App發佈。今年8月,Play Store裡有280萬款App。摩爾定律帶來手機儲存更加普及,但風險也暗蘊其中。

風險不只是國內事件,它是全球性的案例,只是中國的問題要更突出和明顯——不久前,牛津大學的一項對於智能手機數據傳輸的科學研究發現,近100萬款安卓App收集的數據有近90%被傳回谷歌。

這項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分析了2017年穀歌Play Store提供下載的約三分之一App,發現這些App可能將數據傳給多個第三方。

這個研究項目的主導者,是一位名為魯賓•賓斯的計算機科學家,它拋出了一項對我們而言有震撼力的觀點——業已習慣互聯網免費模式的我們,是否也反向考慮過免費也昂貴的商業悖論:

多數的App宣言的免費模式有很深的陷阱,如果不能從銷售服務或產品上獲得利潤,那麼數據共享就會失控。因為這更類似於一場交換——雖然相當一部分人主觀上並不願意把自己的數據拿到桌面上交易。

第三方通過智能手機app收集的數據包羅萬象,從個人資料信息(如年齡和性別)到位置詳細信息,以及有關手機上其他所有App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組合,我們在另一端的數據庫裡,被打上了數以萬計的標籤。

從這些數據中,做簡單的邏輯迴歸或更難的機器學習建模,我們就會被還原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距離用戶真身這件事,只剩下用戶圖像需要“突破”,而我們身邊又“恰好”正掀起一場視覺算法的創新革命。

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圍繞信息做流通考量,所以信息展示和信息獲取一直是新場景的關切重心。

對於信息獲取,巨頭們不惜代價的拿下所有現在和未來用戶會經歷的所有場景。從吃穿住行領域說起,打車、外賣、差旅,你日常使用的一切服務,它們遠遠超出了巨頭們做單一財務投資所需考慮的意義範圍——其結果是數據的整合分析讓營銷精準性得到了增強,外界對用戶數據有了越來越立體的還原需求。

對於信息展示,生產能力的不平衡開始展示了出來。作為前序獲取數據的後續流程,可以依附於種種展示渠道、展示方式的鋪陳,都最終會回到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上來:究竟有沒有效果,即數據有沒有發揮出更大的營銷價值,讓付費率或轉化率得到大大提升。

一旦答案是否定的,生產能力無從滿足支付或嘗試更昂貴的營銷,企業就會做最簡單的執行——直接獲取電話號碼,在中國大多數的生意裡,被更多老闆所認可接受。

原因也要接地氣得多,添加微信、短信營銷、電話營銷,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也習慣的鎖客形式,它比巨頭們的營銷場景打造要更短視,卻也更為實際。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場景面臨著威脅。

動輒耗時大半年或更長時間的線下營銷場景改造,來自於對數據分析後實現對用戶營銷,但又不過分攪擾的產品創新——也許銀泰或永輝等線下商超業態有這樣的技術創變能力和資金積蓄,但多數企業並不想也無意打造此番生態遠景。

它們的利益格局只能尋求更便捷的展示路徑,並且一旦發現轉化過長,它們就更青睞於將數據轉手,這部分才是數據風險最深的水域。

新結構

各大巨頭製造了戰場的硝煙,也啟示著我們另一個同樣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移動設備如果不再是未來佔據時間,貼合身份標籤的最佳硬件,那麼搶先佈局任何工具,都可以看作是數據場景的延伸。形如汽車、可穿戴頭盔、眼鏡,都在嘗試建立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結構。

如果這個新結構能夠創造出更具直接的信息展示形式,也能夠擁有比肩手機的數據貼合度即唯一標識性的特徵,那麼數據價值的發揮會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所以我們也就有更大的必要,在新結構出現之前,討論一個各方接受並認可的牢固地基。(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