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青藏鐵路通車後,火車給西藏雪域高原人民送去了安康。

然而,還有一條天路,它像潔白的哈達一樣蜿蜒地掛在崑崙山脈之間,這就是新藏公路。

新疆葉城縣海拔1700米,天路0公里從這裡開始,進藏後連接阿里一直延伸至西藏日喀則拉孜縣,全程2140 公里。新藏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高山5座、冰山達坂16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年平均氣溫零下9攝氏度。

為探尋它的神秘,2018年9月,筆者從天路0公里驅車沿新藏線出發三十里營房,直擊“天路”養管現場的武警官兵。出葉城縣100公里外,手機信號全無,從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到巍峨高山,海拔一路飆升,彷彿進入了無人區。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連續翻山,出現在眼前的是猶如被巨斧劈過的山峰。站在庫地達坂放眼望去, 溝壑縱橫, 道路沿山體盤旋而上,從山腳到山頂有上千米的落差。由於地勢險峻而得名,當地人稱“猴子都翻不過去的山”。

從庫地達坂而下,車輛行駛在高山峽谷之間,崎嶇的彎道,稍有不慎隨時都有墜入山崖的可能。

前行100多公里,就抵達了麻扎達坂,瞬間氣溫驟降,大霧籠罩,視野變短。天空突降暴雪,隨即降低車速緩緩行駛,前方隱約能聽到機械的轟鳴聲。

走上前,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隊官兵正對路基沉陷、路面坑槽、排水渠進行整治,匆忙的身影深深觸動了筆者的心靈。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指導員,雪下大了,停了再接著幹吧!”“還有10米就完成任務了,不然行車環境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筆者話音沒落,指導員賀登富一副不完成使命不罷休的姿態。

挖掘機清理排水渠,裝載機運送砂石料,壓路機壓實路面,人工修整路容路貌……作業現場濃煙滾滾,忙碌不停。

沒一會兒工夫,官兵們身上已積上厚厚一層雪。儘管現場天氣寒冷,但官兵們幹得熱火朝天,額頭直冒大汗。現場官兵的著裝引起了筆者注意,除安全帽外,還戴著面巾和墨鏡。帶著疑問和好奇跟其中一名戰士交流了起來,這才得知原委:由於早晚溫差大,且中午時分風沙大,面巾起到保護臉防止受到風沙的侵襲,眼鏡是下雪時用,防止發生雪盲。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經過官兵們連續30分鐘的奮戰,終於實現了道路通行。雖然是泥土和砂石回填的路基,但在壓路機的碾壓下,行駛中也非常平穩。隨著車輛緩緩前行,過往司乘人員紛紛向官兵們揮手致敬,對他們的艱苦付出表達了深深謝意。

抵達黑卡子達坂已是傍晚。落日的餘暉漸漸直照山頂,遠行的人都急著通過達坂繼續往前尋找安頓。放行車輛通過後,身穿反光背心的官兵們又投入工作。他們分工明確,安全員隨時觀察山體情況,警戒員對作業現場兩端交通進行警戒,各救援主戰裝備操作手紛紛發動機械……

“黑卡子達坂有6公里的路面屬於凍土層。每到夏天,就會不同程度地沉降。如果不及時進行整治,道路就會出現大面積坑槽,致使車輛無法通行。為高標準完成任務,我們緊密結合當前開展的養護大幹活動,充分利用當前有利天氣,在大雪封山前對養管路段災害進行治理。”在一線負責指揮的三支隊養護三中隊中隊長王霖告訴筆者。

天路上,那些動人的身影

從葉城出發到三十里營房,途經的3個達坂都能看到三支隊官兵的身影。他們中有17歲的義務兵,有30多歲的警士長,也有40多歲的幹部,他們正用無悔青春述說著一個個強軍故事,他們的身影就是新藏線的一個個座標。

在當地,3個達坂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庫地達坂險,猶如鬼門關;麻扎達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達坂旋,九十九道彎。氧氣吃不飽、風吹砂石跑、太陽下面穿棉襖、夏天睡覺兩床被……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生活條件,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定信念堅守高原、建功高原?是對中國夢、強軍夢的孜孜不倦追求,是實現民族團結、邊疆社會經濟穩定繁榮的願望。

有人說,在高原躺著就是奉獻。可這群可愛的官兵們喜歡說,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崗位,用無私的奉獻鋪就遠行的路,更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苦幹不苦熬、苦中有精神、苦中有作為。”該支隊養護一大隊教導員常豔軍說道,這15 個字早已成為官兵們堅守高原、奉獻高原的精神食糧。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