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讓制度的防火牆“防火”,讓監管的高壓線“帶電”

【記者 張爽】

11月23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開幕式在廣州舉行,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作主旨發言。他表示,總體來看,全球經濟金融風險不容樂觀,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遞減,維護金融穩定依然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讓制度的防火牆“防火”,讓監管的高壓線“帶電”

梁濤表示,近年來,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企業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風險總體可控,為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總體來看,我國維護金融穩定具備不少有利條件,包括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為優化金融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宏觀政策具備空間和彈性;存量金融風險有效釋放,防範化解風險的經驗更加豐富;金融業保持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重要金融機構運行穩健等。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金融運行中還存在一些風險問題,金融業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還存在較多的風險和隱患。部分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需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項有利條件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梁濤表示,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首先要堅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信貸的順週期特徵會加大經濟波動的幅度。在經濟下行期,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可能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

要進一步加強逆週期的調節,完善金融機構盡職免責和激勵考核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金融與經濟良性循環。

要高度重視防範金融風險在金融市場和同業網絡中傳播,進一步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穩妥處置風險水平高、行業競爭少的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強交易對手的管理,健全風險管理機制,防止單家機構的風險蔓延引發系統性風險,增強金融業的治理能力。

要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數量超過5000家,但是機構種類不多、業務模式相近、客戶選擇集中。一些熱門行業和客戶多頭融資、過度融資問題嚴重的同時,部分處於成長期的企業獲得金融支持較少,或者沒有合適抵押物的企業無法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金融供給的適應性、普惠性明顯不足。

要大力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中小銀行要改進商業模式,找準發展的定位,不求“大而全”、專注“小而美”。切實發揮紮根當地服務小微的積極作用,金融業要善用新興技術,充分發揮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小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要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水平。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充分發揮股東、管理層、員工等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形成激勵機制,推動金融機構沿著正常的方向發展,有效地應對內外部的風險。所以,要把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內控機制和風控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設定內部激勵考核體系,減少規模和速度等數量指標,增加風險防控、服務實體經濟效益提升的質量因素,完善綜合體系。

要進一步加強合規建設,把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作為開展業務的前提和底線,其他參與金融活動的機構也必須把遵守監管規則納入框架。增強金融業的治理能力,要持續提升監管能力,加強金融監管,做到管住人、看住錢,扎牢防火牆,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讓制度的防火牆“防火”,讓監管的高壓線“帶電”。規範金融運行範式運作力,提高監管的前瞻性、預見性。及時發現和處置風險隱患,減少風險損失和處置成本。

要加強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指導金融機構開展不利情景下的壓力測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風險應對預案,把問題講得嚴重一些,把風險應對準備措施做得充分一些,努力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統籌金融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消除監管套利,共同維護好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良好態勢。

要加強國際合作,增強宏觀經濟的協調性,結合本國經濟發展實際,推廣監管措施在全球範圍內一致有效實施。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國際監管合作。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完善跨境風險處置機制,提高金融開放條件下金融業治理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維護金融穩定。

梁濤表示,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既是金融管理部門的職責,也是每一家金融機構和每一個金融參與者的共同責任,需要相互支持、攜手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