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聚焦當下大氣汙染治理難題,展望“十四五”

2019年11月26日,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以“ ‘十四五’展望——協同、深化、突破”為主題,來自政府、科研機構和公益組織等各方代表深入解讀當下大氣汙染治理所面臨的挑戰,並對“十四五”階段大氣汙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探討。

此次會議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發起,《財經》雜誌和中國環境報提供戰略媒體支持。會議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佈了其最新報告《大氣中國2019: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追蹤記錄2018年中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大氣治理情況,並首次增加了對169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估和排名。

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聚焦當下大氣汙染治理難題,展望“十四五”

如今,距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結束僅一年有餘,接下來,又將進入令人矚目的“十四五”規劃階段。面對大氣汙染治理這一持久戰役以及新的空氣治理難題,如何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目標以及為“十四五”規劃做好鋪墊,成為本次會議關注的焦點。

空氣質量整體改善,但臭氧汙染繼續加重

《大氣中國2019: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結合國內公佈的最新權威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整體改善,但臭氧汙染繼續加重。具體而言,全國338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延續了過去5年的改善勢頭,相比2017年,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78%升至79.3%,193個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大於80%,提前達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要求,同比增加18個城市。121個城市實現六項空氣汙染物年均濃度全部達標,同比增加22個城市。PM2.5的年均濃度與超標城市比例繼續下降,但PM2.5的超標城市比例仍佔一半以上。此外,臭氧汙染卻在進一步加重,臭氧治理將成為這一階段較為突出的挑戰。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在會上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全國臭氧達標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經從2015年84%下降至2018年的65.4%。從區域整體水平來看,京津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均未能達標,且臭氧汙染加重是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超標天數最多的首要汙染物。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賀克斌分析稱,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已成為當下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PM2.5是主要問題,同時臭氧汙染不容忽視。城市需要制定協同減排的策略,才有可能解決因臭氧超標無法實現優良天數達標的難題。

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聚焦當下大氣汙染治理難題,展望“十四五”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往年發佈的報告,此次報告的一大亮點是首次增加了對169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估排名,從“成效分“和”努力分“兩個維度對城市進行打分,前者著重於體現城市的空氣質量改善狀況,通過PM2.5三年滑動平均的改善幅度(即2016-2018 三年平均相比2015-2017三年平均的改善)和達標天數三年滑動平均改善幅度兩個指標對空氣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後者則主要聚焦在採取的政策措施,涵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能力建設和保障措施五個方面,綜合評估結果能全面體現城市的努力和成效。

在這份排行榜的綜合排名中,前十名包括了空氣質量達標且持續改善和空氣質量雖未達標但改善顯著的兩類城市,排在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長春、大連、上海、溫州、青島、哈爾濱、黃山、武漢、杭州、深圳。長春位列第一,與另2個東北城市大連、哈爾濱均因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而進入前十,深圳是在空氣質量達標後且持續改善而進入前十名的典型城市。而排在最後的三個城市則分別是咸陽、渭南和臨汾,空氣質量嚴重惡化,都集中在目前的新重點區域“汾渭平原”。

其實,於2018年發佈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便已經將汾渭平原納入新的重點區域,並建立了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

對此,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主任雷宇指出,汾渭平原已成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攻堅區域,這一區域的治理工作,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需要長遠的規劃和設計。但在短期,可以針對當地能源結構偏煤和產業結構偏重的突出特點,採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如減少煤炭分散使用、推進重點行業治汙改造,加強企業達標排放監管等。

“十四五”階段的大氣汙染治理策略展望

此次報告及會議中,專家對移動汙染源的問題也進行了著重討論與分析。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研究員倪紅認為,移動源汙染防治是當前和未來大氣治理氮氧化物減排的重中之重,其中柴油貨車是汽車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從路邊檢測和入戶抽測調研情況看,各地柴油貨車排放超標率在20%-30%。繼續減少柴油貨車的氮氧化物排放,未來須依託結構性調整、精細化管理和嚴格的達標監管。

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聚焦當下大氣汙染治理難題,展望“十四五”

會上,各專家代表除了對當下大氣汙染治理難題進行討論之外,還對即將開展的“十四五”工作目標和治理策略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及建議。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建議,在制定汙染防控戰略以及政策中,要進行充分的社會經濟分析,儘可能尋求和實施具有成本有效的汙染控制策略和政策,應儘可能發揮環境經濟政策的作用,為各主體行為改進提供持續性激勵的功能,使得環境保護轉化為行為主體的長期內在自覺。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認為,在“十四五”階段,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效率需協同並重。2018年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上升,也凸顯了煤控指標在未來是不確定性因素,亦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強化,在“十四五”階段備受重視。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所長徐洪磊提出,以運輸結構調整為主的“源頭控制”仍將是柴油貨車汙染控制的關鍵舉措。“十四五”期間的運輸結構調整優化,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推進鐵路的市場化改革,完善運輸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針對“十四五”階段的大氣汙染治理思路,付璐建議要有幾個重點方向,城市要抓主要矛盾實現短期成效,夯實科學治霾基礎以期長期改善,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未達標城市要儘快制定達標規劃,同時,需要建立常態化的機制,包括基於科學研究的協同控制策略、基於成本有效的減排策略以及基於多方參與的監管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