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越南戰爭之48:導彈危機

1951年4月,麥克阿瑟在國會發表退役演說,其中的名句“老兵不死,只是消隱而去”廣為人知。而作為強硬的鷹派老將,他還有另外一句:“綏靖,只會導致更為血腥的戰爭”。

肯尼迪在老撾、豬灣及維也納峰會的系列退縮,終於給他帶來了最嚴峻的考驗:古巴導彈危機。一如既往,肯尼迪只是守住了最後的底線,將美國在古巴經營百年的產業拱手讓人。

---------------------

1961年4月的豬灣行動雖然以失敗告終,美國面子上非常難看,但也把卡斯特羅嚇的夠嗆。想想看,為了防蘇,美國佬居然把手伸到了一萬公里之外,太平洋對面的越南,而自己跟美國僅僅隔著200公里的海峽而已,美國人怎麼可能就此罷休?

美國人確實沒有就此罷手,登陸豬灣的計劃之外,另有一個幾乎並行的貓鼬行動(Operation Mongoose)。這行動跟正面攻擊的登陸豬灣不同,主要是游擊戰搞破壞配合心理戰動搖民心,目的,當然就是推翻卡斯特羅。

貓鼬行動的計劃日期,是1962年8月開始由游擊隊在港口等基礎設施上搞破壞,10月中旬開始大規模正面對抗。這行動的總師,無巧不巧,就是當年在菲律賓協助政府軍剿滅游擊隊然後在南越輔佐吳廷琰的蘭斯代爾。

不過由於導彈危機,貓鼬行動沒完整執行。

越南戰爭之48:導彈危機


卡斯特羅知道美國人不會放過自己,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找靠山。那麼,在軍事上有一定能力對抗美國、在想法上有意願對抗美國的,只有蘇聯。作為交換,古巴的地理位置是蘇聯所需要的,因為蘇聯的導彈在數量、射程、精度上都不行。

蘇聯的第一枚洲際導彈是1961年11月1日入役,型號為SS-7,最大射程13000公里,命中精度為2.7公里。這東西數量不多,至古巴危機時,大約只生產了50枚,可用的只有20枚左右。

相比之下,作為美國的第一枚洲際導彈,阿特拉斯(SM-65)是1959年10月入役,射程14500公里,命中精度1.4公里。比蘇聯的早入役兩年,所以數量上有絕對優勢,170枚。

此外,美國的潛射導彈北極星(UGM-27)在1961年已經入役,射程4600公里,命中精度910米。在這一級別上,蘇聯是空白,潛射導彈最多也就1200公里的射程。

以核彈頭數量計的話,美國是27000枚:蘇聯3600枚,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從1961年開始,美國著手在意大利及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分別部署30、15枚朱庇特導彈(PGM-19),射程2400公里。

伊茲密爾至莫斯科的直線距離是2100公里

越南戰爭之48:導彈危機


所以蘇聯需要卡斯特羅,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以快速彌補自己的核劣勢。

卡斯特羅也需要蘇聯,再晚恐怕就沒救了。

1962年初,一個蘇聯代表團訪問古巴,討論導彈問題。5月,雙方同意在古巴秘密部署戰略導彈。7月7日,赫魯曉夫批准了具體計劃,在古巴部署6套SS-4,三套SS-5,射程分別為2000跟4500公里,核彈頭40枚。

對於美國可能的反應,赫魯曉夫跟兒子謝爾蓋說過“肯尼迪會鬧一鬧,再鬧一鬧,然後就接受這既成事實的東西”。在赫魯曉夫看來,肯尼迪就那麼回事。

蘇聯的動作很快,7月批准之後,大批的農業專家、水利專家跟機械專家前往古巴,開工。

8月,CIA的U2偵察機發現古巴的薩姆2地空導彈,正欲進一步偵察時,8月30日,一架U2在東亞被擊落,國務卿臘斯克因此極力反對在短時間內對古巴使用U2,以免外交糾紛。於是CIA改借發射日冕衛星進行偵察,但天氣原因未有效果。

9月,國防部發現U2照片中的薩姆2部署方式跟蘇聯的SS-4防空陣地完全一致,大為震驚,立刻在自己的名下出動U2偵察,但因為天氣原因,直到10月14日才得到可用的照片。

10月15日,CIA根據新照片確認了中程導彈的發射設施,當晚即通知了國家安全顧問McGeorge Bundy,次日一早,McGeorge Bundy向肯尼迪提交了資料。

越南戰爭之48:導彈危機


1823年,眼看美洲各殖民地的獨立基本完成,總統詹姆斯.門羅在國情諮文中主張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歐洲列強也不得干涉西半球,即美洲事務。這就是著名的門羅宣言,其主張被稱為門羅主義。

當時的美國成立僅數十年,國力排名未知,所以這門羅主義頗受歐洲列強恥笑。不過,也許是美洲太遠吧,歐洲人倒也確實沒有干涉美洲事務,反過來,倒是美國在百年之後拯救了歐洲。

蘇聯介入古巴,是門羅宣言之後首次有歐洲國家插手美洲,而且,這是極端敵對的國家在極端接近的距離上採用極端危險的武器威脅美國本土。

如果對陣雙方是兩個皇帝的話,實力相差如此懸殊,弱者會死的渣的不剩。但肯尼迪沒脾氣,不要說7000萬,越戰中美軍陣亡連7萬都沒到,約翰遜自己都不敢尋求連任了。

肯尼迪的應對,是成立了一個執行小組,成員主要是幕僚及正負閣員。擺在小組面前的選擇有幾個:全面攻擊古巴、外交手段、置之不理、海上封鎖等等。最終,一致同意的手段是海上封鎖。

參聯會方面當然是鷹派作風,儘管考慮到蘇聯可能以倍數的兵力對西柏林進行攻擊,但仍然是全體通過了攻擊古巴的建議。其實,軍方的鷹派作風固然有其天然的因素,但跟軍火商關係非同一般,估計也有一定的影響-------打一場局部戰爭的話,軍火商能掙不少。俺猜的哈。

封鎖的人命風險小,但根據國際法,是被等同於戰爭行為的。不過,美國人另有招數解套:美洲條約組織。獲得組織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的話,可以進行聯合封鎖。

所以,美國封鎖古巴,並非單方面的行動,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都出了軍艦,哥倫比亞等國提供了基地。

最終談下來,結果是蘇聯導彈從古巴撤出,美國隨後從土耳其撤出自己的朱庇特導彈。本來,這可以算是個對等的交換,但肯尼迪還有另一個讓步:承諾不會攻擊古巴。

這是卡斯特羅夢寐以求的。

但美國人在古巴經營百年的產業,從此就放棄了。這不是小數,要知道,百年間美國在古巴擁有各種油廠、糖廠、礦山等等,而且,美國人擁有古巴土地的6成。

赫魯曉夫出招收招,換來美國從土耳其撤軍,已經是佔了便宜;而卡斯特羅得到美國的承諾,才是最大贏家。所以,這場危機中肯尼迪的應對談不上並不成功,只是保住了底線而已。

跟那做了一輩子傀儡皇帝,退位時卻聲稱“寧為自由國之平民,不做僕從國之帝王”的保大一樣,肯尼迪不過是能說會道的花花公子而已。嗯,花花公子這點上,兩人也很像。

肯尼迪雖然在就職演說中幾乎完全著重於外交,但具體行事上,歐美蘇三方几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的總統。之所以他能留名青史,九成的原因是意外掛了,人都有一種“死亡情結”,剩下的一成,應該歸功於他的登月計劃。

基本上,前兩節以及這一節跟越戰都沒有直接關係。碼出這三節,主要還是看到有人說肯尼迪在導彈危機中應對得當,俺覺得有這種誤會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應該碼出來澄清一下。

如果肯尼迪沒掛,越戰會如何進行著完全無法推斷。俺認為,以他缺乏決斷力的性格,越戰不見得就好到哪裡去。假設上的假設就是他沒能連任,尼克松在1965年上臺,越戰會是另一個樣子。

無聊的假設。

下一節會繼續越南的進程。

前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