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上市公司增持金額降六成 減持規模創近四年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 陳靜

產業資本增減持行為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統計,今年以來A股市場有超過1600家公司出現淨減持,累計淨減持規模超3000億元。相比之下,出現淨增持公司數量不足減持數量的2/5,淨增持規模不到淨減持的1/5,增減持冰火兩重天。不同市場環境下,產業資本增減持也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增減持冰火兩重天

淨減持規模為淨增持6倍

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有2200多家上市公司出現產業資本增減持行為,占上市公司總數的60%。其中增持3723筆,減持21090筆,累計進行增減持操作近2.5萬筆,合計涉及金額約為3900億元。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232個交易日裡,產業資本日均減持近91筆,日均增持19筆,日均減持數量為增持的4倍以上。按增減倉參考市值來看,產業資本淨減持規模為淨增持的6倍以上,產業資本增減持呈現冰火兩重天。

歷史經驗來看,產業資本是存在一定心理價位的,在公司股價不斷上漲的前提下,股東高管會在持股獲利與減持變現之間進行取捨。當股價達到預期價位時,就會有減持的動機。而一般來說,股東增持發生於股東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看好公司的發展時,大盤行情影響相對不大。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認為,產業資本增減持通常被視為判斷市場走勢的一個輔助指標。在特殊環境下,股東增減持能放大市場波動。但要準確把握市場走向還是需要將該指標與宏觀經濟形勢、企業經營狀況、監管規則、市場供需狀況、當時市場情緒等因素相結合。

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小非由於融資困難,減持套現的動力自然加大,產業資本大規模減持整體看不利於市場。從歷史數據來看,部分公司在連續大漲後會有較大的減持衝動。監管層對產業資本減持現象應引起高度警覺,應進一步規範產業資本減持行為,對違規減持行為加重處罰力度,提高違規減持成本,遏制違規減持行為愈演愈烈。

減持規模創近4年新高

被動減持是新特點

近年來產業資本減持數量與金額均呈不斷上升趨勢,2019年減持規模與數量創近4年新高。由於市場環境及其他因素的變化,產業資本減持也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被動減持成為今年產業資本減持的看點之一。2018年A股市場經歷了一波大跌,不少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及相關債務風險浮出水面,並由此掀起了一波被動減持潮。早期因股權質押引發被動減持比較典型的案例為千山藥機,自2018年初以來千山藥機陸續發佈公司高管、董事股東、實控人等所持公司股票遭遇平倉被動減持公告。

今年以來,A股市場發佈被動減持及相關進展公告近400例,較2018年增長60%。除極少數因資管計劃、員工持股等到期之外,絕大部分被動減持或與股權質押風險有關。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超百家公司發佈被動減持公告。按公告日計算,控股股東質押比例超過90%的公司有66家,佔比達六成。整體來看,這些上市公司股價相對來說並不高且股東質押比例較高。

近期,因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發佈被動減持公告的公司就有長城影視、天目藥業、三聚環保、金一文化、騰邦國際等。

除強制平倉外,因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違約事項股份遭司法拍賣導致的被動減持數量也較多。根據Wind公告統計,今年以來48家公司發佈股份被司法拍賣的公司,大部分與違約相關。

近期,奧特佳公告表示,公司股東江蘇帝奧所持有的公司5504萬股股份將被司法拍賣。江蘇帝奧於2016年11月通過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將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票質押給平安證券,質押到期日為2018年5月31日。

後因股價下跌,江蘇帝奧陸續補充質押物,合計在平安證券質押股份5504萬股。此次股票質押融資的實際質權人為紫金農商行。質押到期後,江蘇帝奧未履行股票回購義務,構成債務違約。平安證券於2018年7月6日向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了違約處置申報。其後,江蘇帝奧一直無力履行回購義務,實際質權人紫金農商行就此債權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相關股權被司法凍結。經審理,南京中院裁定相關股票予以司法拍賣。

大牛股也遭被動減持。領益智造年內累計漲幅超3倍,可謂是今年的大牛股之一。今年8月份公司公告,因民間借貸糾紛案,廣東省鶴山市人民法院要求國信證券對汪南東所持有的公司500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0.07%)賣出,所得款項用於償還案件欠款。

值得注意的是,掐點減持也頻現。近期無線耳機板塊龍頭股漫步者連續漲停,5個漲停後當日晚間公司發佈兩則減持公告。

周茂華稱,今年以來股東減持規模創新高,其中估值爆漲的電子、熱門概念股成為減持相對高發區。電子行業與熱門概念股估值上升快,在大盤漲跌不好把握情況下,不排除有部分股東逢高落袋為安,其中也不乏有看空公司盈利前景的情況。

增持規模下滑

相較去年下降超六成

與減持規模逐年上升相反,產業資本增持規模有下降的趨勢。今年以來,A股市場有570家公司出現淨增持,涉及增持市值達495億元;而去年同期淨增持公司數量為960家,淨增持參考市值達1354億元。與去年相比,今年出現淨增持公司的數量與規模大幅縮小,淨增持合計市值較去年下降超六成。

分行業來看,淨增持公司主要集中於化工、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公用事業、房地產等行業,傳統行業居多。增持淨額居前的公司有中國平安、江蘇銀行、萬達信息、博彙紙業、桂冠電力,增持參考市值超10億元。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一方面可以用於穩定股價,另一方面也代表股東對上市公司有信心,向市場傳導積極信號,提升投資者信心。

從增持目的來看,大部分增持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和公司價值的認可,以及對國內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的持續看好。還有極少部分增持是為了鞏固控制權,優化激勵機制、公司治理結構與股權結構等。

以跨境通為例,11月公司公告,控股股東新興基金公司擬自2019年11月20日起3個月內,通過包括但不限於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不低於3000萬股。本次增持主要基於鞏固新興基金公司對公司的控制權,同時為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紓困,解決其資金壓力。

另外,金宇車城、康德萊、大通燃氣等公司在增持計劃中均表示,增持有利於增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不過,“忽悠式”增持的現象仍在。2018年7月,捷成股份公告,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公司價值的認可,控股股東徐子泉、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團隊計劃自2018年7月9日起12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合計不低於1億元。今年7月,捷成股份宣告上述增持計劃終止。

監管層不斷規範

增減持行為

一直以來,產業資本增減持行為牽動著投資者“神經”,在特殊時期,部分上市公司減持能引發非理性情緒擴散等,增持對投資者來說也算是一種利好。

周茂華表示,實際上,股東增減持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為,屬於資本市場資源配置一項功能。股東增減持必須守法依規,關鍵是應充分披露相關信息,監管層對不法增減持、操縱股價等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在透明市場規則下,企業盈利情況、股東增減持計劃等信息披露充分,有助於投資者形成理性預期。

一直以來,監管層在不斷規範股東增減持行為。2018年10月,滬深交易所規範了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公告格式,支持具備條件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董監高依法合規回購、增持,同時嚴厲管控“忽悠式增持”、“忽悠式回購”行為,重點明確增持計劃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

2017年5月底,面對清倉式減持等吃相難看的股市亂象,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這是證監會在2016年1月7日發佈減持規定的基礎上,對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大股東及董監高的減持行為作出進一步約束,被稱為史上最嚴減持新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