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在盈利之前,自動駕駛到底需要燒掉多少錢?

在盈利之前,自動駕駛到底需要燒掉多少錢?


自動駕駛,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才能實現盈利?顯然,當下全球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樂觀態度正在慢慢變得謹慎樂觀,有些人甚至感到悲觀。


這些都是Argo AI公司的創始人以及汽車製造商合作伙伴(同時也是股東)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從目前披露的進展來看,這家公司的目標不再是打造一個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而是把重點放在按英里計算的客戶付費上,這些客戶將把車輛用於多種用途,包括運送貨物或運送人群。


“我討厭Robotaxi這個詞,”Argo AI創始人Salesky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如此多的應用和業務有待開發,對於企業來說,瞭解哪些應用和業務可以落地比其他的花哨形式更有利可圖。”


當天,Salesky首次對外披露了Argo的商業計劃,取決於一項獨特的收入分成協議,該協議將根據搭載Argo技術的福特和大眾自動駕駛汽車行駛的英里數來收取費用。



Argo技術未來的商業應用包括長途卡車運輸、電子商務配送、城市固定線路上的人員運輸,以及諸如採礦等非公路應用。


這一點,競爭對手也是目前Robotaxi的領頭羊Waymo同樣正在考慮的問題。


Waymo首席執行官約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近日也公開表示,該公司目前正致力於將技術應用於商用車輛,包括卡車。而戴姆勒首席執行官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面對未來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投入可能帶來的盈利預期,這家汽車製造商正在圍繞Robotaxi的“核查”正在進行。因為,董事會和股東並不完全確定如何從自動駕駛汽車的生態系統中獲利。


這位首席執行官表示,他設想這項技術的首次應用將是卡車等商用車輛,而不是乘用車。尤其是近期美國監管部門發佈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致命事故分析報告,凸顯了在測試無人駕駛汽車方面,安全監管將更為嚴格。


同時公佈的還有Argo AI目前的股權結構,福特和大眾各自持有略低於40%的股份,公司的管理團隊持有略高於20%的股份。


Argo的計劃是提供福特將於2021年晚些時候在美國三個城市推出的自動駕駛系統,可能會使用基於重新設計的福特Transit Connect車型。大眾汽車則是預計在2022年或2023年推出一款由大眾汽車設計的全電動汽車,最初可能會用於Moia Ride服務。


日前,大眾商用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負責人托馬斯•塞德蘭(Thomas Sedran)表示,除了在自己的專車服務車隊中部署配備有Argo系統的車輛外,其他叫車和運輸公司也對購買安裝了Argo系統的大眾汽車產生了興趣。


因為這項技術會被更多的車輛採用,行駛里程也會成倍增加。“具體的細節,具體的情況,我們討論的是每英里多少美分,或者收入的份額是多少?”塞德蘭表示,現階段,我們仍在努力讓這項技術產生收入。


Salesky表示,Argo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適應多種車型、大小和應用。這將是一個多階段的事情,會有許多不同的平臺,可能還會有不同的業務。


不過,Argo的估值(大眾汽車投資後,估值約為72.5億美元,和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相當)是一大劣勢。


迄今為止,投資者對Argo的估值低於專注於Robotaxi的競爭對手。Waymo的估值為1050億美元,而Cruise在上一輪融資中估值為190億美元。而剛剛和現代汽車籌建自動駕駛合資公司的Aptiv則表示,Argo不具備組件工程能力。


但Salesky對此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們對引入其他投資者合作伙伴持持開放態度,越多樣化越好,但前提是需要補充我們與福特和大眾已經存在的股權關係。”


“但我們知道,這還只是初期階段,”Salesky補充道,“比賽還沒有真正開始。”可以預見的是,福特和大眾的資金投入仍然不能滿足後續的儲備。



比如,Waymo和福特Cruise目前公開的數據是每年至少燒掉10億美元,而且已經持續了數年時間。


而另一家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Pony.ai)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近日表示:“我們一定會看到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普及,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將會出現在公開道路上。如果我一定要說一個數字的話,我覺得很可能還需5年。”


這家已經和豐田、現代達成自動駕駛合作的公司,此前也已經開始部署長距離的貨運場景自動駕駛。彭軍認為,不同場景下的無人駕駛不同,所需的技術不同,但AI本身具有通用性。“出行仍需深入佈局,長距離貨運值得嘗試和押注。”


顯然,在未來的自動駕駛盈利賽道上,行業的趨同性判斷正在形成。


在自動駕駛汽車普及之前,該行業需要克服兩大挑戰——能夠賺錢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但首先肯定還是技術上的挑戰和法規的修改,這意味著地理圍欄,和隨之而來的商業模式的受限。


以陷入裁員和持續虧損危機的Uber為例,該公司在今年初已經明確表示,未來將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混合自主”,在可預見的未來,其核心業務將繼續依賴人類司機。


即使部署了自動駕駛出租車,在“涉及大量交通、複雜路線或異常天氣條件”的情況下,它仍然需要人類司機。


在這一點上,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儘管交通大數據可以輔助派單來規避自動駕駛的受限場景。(來自 高工智能汽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