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燜雞”的朱高煦是怎樣一個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尋根拜祖


朱高煦只是一個囂張跋扈、有勇無謀的匹夫和野心家。雖然有一定的本領和實力,但是卻沒有遠見,最終起兵謀反,而又兵敗被俘。其“二世祖”一般的習性使他身陷囹圄時,還敢捉弄明宣宗,最終被做成“瓦罐悶雞”,頂著300多斤的巨缸活活被烤死。如此頑劣的習性,不禁使我們感到好奇,朱高煦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看下文分析:

一:自小頑劣、好鬥。



記得當年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非常討厭朱高煦這個孫子洪武年間,朱元璋老頭子想把朱高煦等幾個小孫子叫到京城來學習。朱高煦雖然人在皇城中,可性子頑劣,總是給朱元璋惹是生非,把老朱家的臉都丟盡了。


等到朱元璋死了,建文帝繼位,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一共趕赴南京。在南京城中,朱高煦不改往日作風,依舊霸道橫行,得罪了不少建文一派的官員大臣。朱高煦的舅舅徐輝祖見他品行不端、行為惡劣、整日遊手好閒便暗中敲打勸誡。可是沒想到朱高煦不僅不聽徐輝祖的建議,還把舅舅的好馬給偷走了。朱高煦騎著舅舅的馬,自顧自地回到了老家,在返回途中,朱高煦還罔顧性命,殺了不少平民百姓和低級官吏

《明史》記載: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

二:勇武,膽量超群。


朱高煦與朱高熾二人分別繼承了父親朱棣不同特點。朱高熾雖然身體肥胖,又患有腳疾,雖無法衝鋒陷陣,卻謀略超群。
當年數十萬建文帝的南軍圍攻北平時,朱高熾進退有度,指揮得力,以劣勢兵力守北平而不敗。為朱棣、朱高煦等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朱高煦則繼承了朱棣勇猛,膽量超群的特點。朱高煦在跟隨朱棣起兵謀反時,一直擔任前線先鋒,經常率領精銳騎兵衝殺於敵陣之中

朱棣曾經三次失敗於建文帝的軍隊陣前,在所有部隊拋棄主帥各自逃命時,都是朱高煦從萬人陣中將朱棣救走。如此膽略,令朱棣深受感動。

《明史》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

三:任性、眼光短淺、小孩子脾氣。



永樂二年,天下已定,明成祖朱棣開始封賞有功之臣,朱高熾作為長子被封為皇太子,而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朱高煦心中不服,認為朱棣沒有實現要立他為太子的諾言,於是拒絕前往雲南就藩。後來在朱高煦百般要求之下,朱棣將朱高煦放回南京,還給他增派護衛。

朱高煦在南京時,屢次挑撥朱棣與太子的關係,間接害死了大學士解縉。趁著朱棣外出時,朱高煦大肆擴展護衛隊,還僭越使用皇帝的器具,做了許多違法的事情。朱棣回來之後,在太子朱高熾的勸阻之下,才沒有將朱高煦貶為庶人。


後來成祖死,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煦依舊不老實,總是想搞些小動作,但是被仁宗一一原諒。

仁宗死後,宣宗立。朱高煦仗著自己叔輩的身份,錯誤估計了宣宗的實力,貿然發動叛變。正式起兵後,朱高煦又猶猶豫豫,困守沒有什麼戰略意義的樂安。被親征的明宣宗包圍後,朱高煦只得投降。

朱高煦後來被明宣宗貶為庶人,關在京城的西安門內。明宣宗想表示自己的仁愛之心,去看看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居然惡作劇把明宣宗絆倒了,氣急敗壞的明宣宗立馬叫來一個大力士將300多斤的大缸套在朱高煦頭上。朱高煦不僅沒有求饒,還把巨缸頂了起來。明宣宗更加憤怒,命人用柴火在其周圍點燃,活活燒死了這位皇叔朱高煦。

《明史》記載:永樂二年,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里。”不肯行;,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繫獄;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高煦紿斌等復入宮,遂潛從間道出見帝;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明史紀事本末》:漢庶人高煦鎖縶之內逍遙城;。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頂負缸起。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皆死。

【總結】



朱高煦也許頑劣,但並不複雜,所為都可以理解。他出生於皇室之家,從小便有至高的權力,遺傳了他父輩祖輩不服管教的性子,這也是朱元璋得以建立明朝的根本。朱高煦在隨朱棣起兵造反時便很好的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與實力,還獲得了很多將軍的認可,有朱棣和朱元璋馳騁沙場的遺風。

但是他也是一個爭寵的沒有成熟的皇子,雖勇猛,卻無謀略,爭一時之氣的特點也最終為他帶來了死亡。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說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燜雞”當然是搞笑,朱高煦確實是被燜在一口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了,死狀十分悽慘,他確實是一個軍事上的猛將,卻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難,哥倆會是一輩子的好兄弟,長子朱高煦會襲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當郡王,這是朱元璋立下的規矩,誰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認命了。

但朱棣後來還是造反了,並且成功了,這下就麻煩了。

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和朱高煦發揮的作用並不一樣。

朱高熾形象不佳,身體不好,是個大胖子,而且腿有點瘸,不便外出活動,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殺殺,所以朱棣主要是讓留守燕京,負責保衛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數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擋了大量南軍的圍攻,為朱棣爭取救援贏得寶貴時間。

朱高煦人高馬大,能打能殺,經常親自上陣砍人,無論相貌和形象還是愛好特長,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隨朱棣南征北戰,一路打到南京,還多次在危險關頭不顧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將群體中威望很高。

朱高熾和朱高煦各有功勳,原本不相上下,但父親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兒子,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顯偏愛次子朱高煦。

嫡長子繼位,這是古往今來的普遍原則,和長子世襲王位一樣,但朱棣無意中的一言一行卻讓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難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時的浦子口時,朱棣被南軍擊敗,關鍵時刻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喜出望外,對朱高煦說“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奮勇再戰”。

為鼓勵朱高煦,朱棣還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努力吧兒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說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沒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幫我;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給你;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我直接把皇位傳給你。

朱棣到底是哪層意思誰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卻認為這是老爹許諾傳位給自己的信號,他倍感振奮,親自率軍隊力戰,終於把南軍擊退,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實證明,面對兩個兒子更偏愛次子的現實,即便立朱棣後來還真是動過立朱高煦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終還是堅定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種招數,就是賴在朱棣旁邊,朱棣讓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種藉口不去,就像一個賴在父母身邊的“啃老族”,後來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謀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實在忍無可忍,差點把朱高煦廢為庶人,在朱高熾的講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從繁華的青州貶到偏僻的樂安(今屬山東)。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樂安就藩,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皇儲的夢想。

朱棣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亂伺機叛亂,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機會,便沒有動手。

過了沒幾年,明仁宗因病去世,當時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準備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卻在樂安,距離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認為這是一個千載良機,便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然後自己搶得皇位,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朱高煦半路撲了空,朱瞻基躲過他的埋伏,順利進入北京繼承了皇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對自己這個野心極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賞拉攏,對朱高煦的上書也一一照辦,但朱高煦一看自己這個侄子是個軟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學習,也搞一出靖難之役,奪取親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沒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還沒完全準備好造反,明宣宗已經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一看沒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紛紛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決定放朱高煦一馬,他把朱高煦父子帶回北京,廢為庶人,關押起來。

有一天,明宣宗過去探視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對,在自己侄子從旁邊走過時,居然突然伸出腳把朱瞻基絆了一個狗啃泥。

這下朱瞻基丟了大臉,再好的脾氣也壓不住了,但他的反應也很搞笑,下令讓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訓一下這個不著調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將出身,他勇武有力,奮力一起,竟把大缸頂了起來,朱瞻基一看嚇壞了,害怕他跑出來對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來,命人在銅缸周圍堆積柴火,將之點燃,在一對熊熊燃燒的大火中,朱高煦發出嗷嗷的慘叫聲,最後被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把人活活烤死的過程極其慘烈,但整個過程中,朱瞻基毫不憐憫,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後,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兒子全部誅殺,可見在你死我活的皇權爭奪中,再心軟的人也會變得鐵石心腸,因為誰心慈手軟,死的就會是誰。

明朝史料並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難中的功勞和貢獻,但縱觀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雖有野心,卻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以致屢屢失敗,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的蹩腳野心家,是對朱高煦的準確評價。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 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燜雞”,難道真的是咎由自取嗎?其實我們反觀他這一生,也不得不在為他感到可憐之時,體會到此人的可恨之處,作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跟隨父親,屢建功勳,但是他比起父親可差遠了!

最起碼明成祖朱棣,明得失,知進退

與父親截然相反的朱高煦,仗著自己勞苦功高,做出了一系列極為不理智的舉動,本來當時被封為高陽郡王,但是後來因為父親的緣故,所以也就一起起兵,當然在明成祖朱棣繼位之時,對於朱高煦待遇也不差,直接封他做了漢王,藩屬雲南,但是他偏不,比當年的父親硬氣多了,就是待在南京,死活賴著不走。

屢次說教,仍舊不知悔改

其實對於兒子的脾氣秉性,朱棣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他身為父親,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爭議,所以自然也不敢以身說法,勸退這個膽大妄為的兒子,也就只能任由他待著,只不過時不時用一些手段旁敲側擊一番,但是久而久之,也對他無可奈何了,畢竟他要奪取的是太子之位,即使朱棣想有什麼意見,也不想看見兄弟相殘的局面,直到永樂十五年,才再次改令,讓他藩樂安州,但是哪裡想到這朱高煦同樣的套路,不知悔改。

朱高煦不受待見,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朱高煦從小就不怎麼招人待見,生性頑劣的他,在朱元璋看來,他就不是一個可塑之才,當時朱元璋之所以立朱允炆為帝,也正是因為他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就連自己的父親朱棣,實際上在朱元璋那裡遠沒有朱標討喜,要不是朱棣自身比較努力,怕是燕王之位,都不一定能夠保得住。當時朱元璋為了讓老朱家門風更上一層樓,所以也就打算讓這幾個孫子,來到京城,共同學習詩書禮儀,但是貪玩的朱高煦,完全就是不聽話。就連後來朱元璋都開始惡補文化課了,這朱高煦就是不聽。

朱高煦自己把自己名聲都敗壞完了

這一點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愛學習的朱高煦,有大把的時間在京城逍遙快活,所以只要閒暇時間,就一副有恃無恐的皇三代姿態,絲毫不給他人顏面,惹是生非已成常態,經常也有人給朱元璋告狀,所以久而久之,就連自己的父親朱棣,這朱高煦也不帶怕的,頂多也就被揍一頓,關鍵是朱高煦好壞不分,就在當時建文帝繼位期間,人就是囂張跋扈,也給自己老爸嚇得不輕,能給得罪的人都得罪完了,我估計當時朱允炆針對朱棣,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朱高煦的原因。

但是朱高煦也並非一無是處

朱高煦渾身上下,可能除了有膽,其他的都不值一提,當時朱棣與建文帝對峙期間,朱高煦立下了大功,也是因為他數次救自己的父親於危難之間,自然這也是後來朱棣不敢對他說什麼的緣故,而且朱高煦一直以為朱棣是會讓他當太子的,但是事實卻截然相反,最終朱棣還是選擇了更聽話,更有謀略的朱高熾,其實明仁宗對於朱高煦也是相當優待的。

膽大妄為的朱高煦,終究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

父親與哥哥的包容,最終也朱高煦連明宣宗也不放在眼裡,相信明宣宗在繼位之前,就已經對於這個叔叔有所防備了,看似嬌蠻強橫的朱高煦,當然也有致命缺陷,那就是容易意氣用事,有勇無謀,活脫脫的將帥之才,但是卻無治國之志,最終被活活燒死,也就是他絲毫沒有底線,和明宣宗開起了玩笑,而且絲毫沒有敬畏之心,甚至他天真的以為,侄子怎麼可能和叔叔玩真的呢?估計也就是開玩笑,可他哪裡想到,明白真相時,已經為時已晚了。


科技歷史說


“瓦罐燜雞”好歹雞是整的,朱高煦最後與銅齊融屍骨無存,落得個不如雞的下場。那麼話又說回來,朱高煦真是一個不堪的人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朱高煦雖非人君之才,但有名將之相,這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朱棣起兵靖難之前,朱高煦與世子朱高熾的權位之爭已經展開,從個人感情而言,朱棣更傾向於二子朱高煦,畢竟朱高煦相貌堂堂,頗有自己英武之風。“

高煦長七尺餘,輕趫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片”,天生異象,一看就是成大事之人。而朱高熾“體肥重,且足疾”,二者相比較,好壞一目瞭然,更為關鍵的是他的性格忠厚儒雅,大異於乃父之尚武性格,所以就有了“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祖”之評語。

雖然朱棣偏愛朱高煦,奈何朱元璋早早便把朱高熾立為世子,認為其有“仁愛”之風,對於此,朱棣也只能予以認可。

那麼,朱高煦為何三番五次爭位失敗,他真的是那麼不堪嗎?

靖難之前,歷史上對其描述只有簡單幾句,主要就是表達了“太祖厭之”的意思,而真實的朱高煦又是什麼樣子呢?

①朱高煦性格勇悍,有大將之才。朱高煦雖然不通文學,性格暴虐,但其打仗絕對是一把好手,史書雖然對他記載不多,但就一句“燕兵起,高煦戮力為多”就證明了一切。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白溝河之戰,以弱兵強斬瞿能父子於陣前。東昌之戰,朱高煦孤軍救駕。燕子口之戰時,朱高煦率軍衝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朱棣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他還摸著朱高煦的背說:“勉之!世子多疾”,這讓朱高煦更加堅定了爭儲之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朱高煦就沒有後來的明成祖。

②朱高煦是一個性格驕橫,桀驁不馴之人。在南京期間舅舅徐輝祖見他品行不端,就是告誡他幾聲,他非但不聽,還偷走徐輝祖的馬偷跑回北京,途中又殺官又殺民,諸多不法事。靖難成功後,朱棣總在大臣面前誇二子朱高煦的英武和謀略皆像自己,朱高煦本人以此自負。永樂二年被封為漢王讓其就藩時,他不但不去,還高調的發洩不滿,“我何罪?斥我萬里”?他不但不把太子朱高熾放在眼中,甚至動輒以唐太宗自比,“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其效仿李世民之心昭然若揭。

③朱高煦更是一個有“大志”而無“大智”之人。能讓朱棣違背綱倫起了易儲之心的人,必然不是什麼無能之輩。就爭儲的過程來看,朱高煦顯然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人,所有勳臣大將幾乎一邊倒的支持他,可見他素有大志,說他不堪的確言過其實。雖然他想奪嫡,但顯然他的智力與其勇武的身體條件是成反比的。在差點被廢為庶人後,朱高煦的仇恨與憤怒已經讓他失去理智,開始策劃謀反事宜,朱高熾多次勸解也無濟於事,最後造反不成終於落得個屍骨無存。

朱高煦的花樣“作死”。

朱瞻基即位後不到一年,造反頭子朱高煦又一次給朝廷添堵了。1426年9月,朱高煦成立了“五軍都督府”,親率中軍,準備趁朱瞻基立足未穩將其趕下臺。

然而時移世易,藩王林立且手握兵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靖難時期諸王群起呼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如今天子宣德帝也不是建文帝那樣的軟弱可欺之人。

為了避免重蹈建文帝覆轍,朱瞻基決定親征,以天下之力,兵貴神速,一鼓破之。當兵臨城下時,朱高煦已經絕望了,當他的護衛軍統領王斌準備“寧一戰死,無為人擒”的時候,他自己卻偷偷跑出了城,向朱瞻基投降了。朱高煦認罪態度非常好,一再表示“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朱瞻基看到這個叔叔真是哭笑不得,只能將其帶回北京,將其關入西安門內的逍遙城。

按道理這應該是劇終的結局,哪知朱高煦作死,還整了一出彩蛋。

三年後的一天,寧王朱權上書請求赦免朱高煦父子,朱瞻基沒同意,但他準備去逍遙城與這個二叔談談心。到了逍遙城後,開始叔侄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何故朱高煦忽然開始對朱瞻基出言侮辱,並伸腳將皇帝鉤倒在地,朱瞻基大怒,用一個重三百斤的銅缸將其扣在其中,好好給他個教訓。哪知朱高煦天生神力,竟然將這三百斤的大銅缸頂起來四川亂竄,朱瞻基徹底憤怒了,他派人將銅缸按住,並將一大堆木炭置於銅缸之上點火燃燒,沒過多久,銅缸化為銅水與朱高煦屍骨混為一體,他想頂缸,朱瞻基最後成全了他。

史書上對此僅記了幾個字:“高煦及諸子相繼而死”,如此而已!

結語:種種看來,朱高煦有著嚴重的性格缺陷。雖剛烈勇猛,能征善戰,不失為衝鋒陷陣的一員好將領,但他短視無腦,政治眼光奇差,以有限的能力駕馭與之能力不匹配的政治鬥爭,其結果已然是早有註定的。再反過來而言,朱高煦這樣的人才,放在邊疆必然會成為一代名將,只可惜他的奮鬥方向錯了!


望風瑟瑟


朱高煦之所以輸給明仁宗朱高熾,後來又輸給明宣宗朱瞻基,他所缺的從來不是機會,而是玩弄心計的城府。

倘若他能夠多一點城府,他未必會輸給朱高熾,朱棣的接班人未必不會是他。

對於朱高煦是個怎樣的人,《明史》中這樣寫道:“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

朱棣三個兒子當中,和朱棣最像的確實是朱高煦,為人頗為自負,也頗能征善戰,朱棣也確實一度想過讓他來當自己的接班人。

朱棣在靖難中曾經幾次陷入生死之地,但每次在他即將力竭的時候,朱高煦總能及時地趕來為他解圍。

白溝河之戰,朱棣打不過翟能,在他即將被翟能追上並且活捉的時候,朱高煦率領數千騎兵趕來救了朱棣。

東昌之戰,朱棣打不過盛庸,麾下悍將張玉也為救他而在衝入敵陣之後陣亡,朱棣經張玉、朱能解圍而衝出包圍,隻身逃走,朱高煦又及時趕來救了朱棣一命。

浦子口之戰,朱棣又敗了,仍然還是朱高煦率領騎兵來解了朱棣的圍,當時朱棣差一點便要繳械投降了!

所以,當時朱棣看到朱高煦的時候高興壞了,先是說了句“我累了,兒子你來接著打”,然後拍著朱高煦的後背說出了那句:“勉之!世子多疾。”

說到這便不得不批評批評朱允炆了,倘若不是朱允炆說什麼“別讓我揹負殺叔叔的罵名”的話,讓盛庸、平安等人束手束腳的話,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朱允炆又何至於將皇位拱手相讓?

也正是因為戰功赫赫,又加上朱棣那句“勉之,世子多疾”,讓朱高煦迅速地膨脹了起來,開始明裡暗裡地和朱高熾奪嫡。

朱高煦之所以在奪嫡之爭中輸給朱高熾,完全是因為他在玩弄心計的城府這一塊不如朱高熾來得深。

朱高煦喜歡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不會隱藏自己,但是他所處的位置是不允許他沒有城府的。

因為他一直跟隨朱棣南征北戰,所以戰功赫赫,在軍中也頗有威望,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對於立誰為皇太子糾結了很久,他實際上傾向於朱高煦,軍中將領也多支持朱高煦,可是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沒犯過錯。

最終想來想去,加上文官的不斷施壓,朱棣也只能立朱高熾為皇太子了,然後立朱高煦為漢王。

朱棣知道朱高煦有野心,所以為了不讓高熾、高煦兄弟將來反目成仇,他想著讓朱高煦去雲南,可誰知道朱高煦當場便發脾氣了:“我有什麼罪,您要將我發配到萬里之外的雲南?”

被朱高煦這麼一問,朱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也就沒有強迫朱高煦去雲南就藩。

後來,朱高煦為了能夠安安穩穩地待在南京,或者說再一次增加自己手上的勢力用來繼續和朱高熾競爭,他又讓朱棣將天策衛調給自己當護衛。

天策衛是護衛皇帝的禁軍,你朱高煦要天策衛當護衛是想自己當皇帝?

須知這“天策”二字頗有講究,李世民因立功太多,已到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李淵封才封他為天策上將,讓他開府。

朱高煦在被封為漢王之後還要天策衛,又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這是在怕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是何居心嗎?

朱棣或許是出於保護朱高煦,避免高熾、高煦兄弟相殘的局面發生,所以又將朱高煦封地改成了青州,可朱高煦還是那句話,不去。

朱高煦要是有李世民一般的城府也不至於如此呀,李淵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去洛陽的時候,李世民怎麼說?爹呀,我不想遠離您呀,我想在您膝下侍奉您呀!同樣是說距離遠,可李世民的話就比朱高煦高明得多。

朱棣想將朱高煦廢為庶人的時候,朱高熾跪著痛哭流涕地求情,實際上朱高熾真想為朱高煦求情?未必也,是為了讓朱棣看到他絕不會兄弟相殘的態度而已。

所以說呀,朱高煦這城府是真不行,所以他輸給朱高熾可一點也不冤。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後,朱高煦試圖謀反的行為更是沒辦法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相提並論。

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前,為了麻痺李淵、李建成他們,真的將自己的姿態放到了最低,可朱高煦呢?

朱高煦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想謀反,高調得不得了。

他一高調,朱瞻基這邊能沒有防備和行動?所以,站高煦這才聚龍起來了一點兵馬,還沒來得及去打朱瞻基,朱瞻基已經親自帶著人打過來了。

他一見朱瞻基親自來了,心裡又害怕了,知道自己手上這點兵馬真要明槍明刀地和朱瞻基打的話肯定打不過,所以乾脆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這樣的城府,這樣的心機,輸給了朱高熾之後,再輸給朱高熾的兒子,真的是一點也不冤枉。

總之,以朱高煦的心機和城府,只可為悍將,不可當統帥。


寧糊塗


都別搶,我來答。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很火,除了造型讓人難以接受的朱元璋以外,朱高煦的桀驁不馴再次刷新了觀眾的認知。當然,這是電視劇為了渲染朱高煦的人物性格刻意為之,真實情況下,朱高煦當然不敢那樣對自己的父親朱棣說話,但是在現實中,朱高煦確實又是這麼一個桀驁不馴的人。

他並不全然是不堪的,換言之朱高煦這個人不能簡單的以“臉譜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缺少謀略、城府和智慧的人,是一個典型的“項羽式”的人物。

  • 作戰勇猛,有朱棣風範

其實朱棣是非常欣賞自己這個次子的,這和他本身是一個武將出身,而且精神上尚武有關。尤其在靖難之役的關鍵時候,他更需要像朱高煦這樣作戰勇猛的將領支持和幫助自己,而不是像朱高熾那樣的大胖子只能坐守大後方。所以這也就不難怪為什麼朱棣欣賞之餘對朱高煦輕易許下了承諾,最終差點重演“玄武門”的悲劇。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朱高煦》傳

朱高煦得到父親的承諾,在戰場上自然更加賣力。畢竟這時候不是替父親,也不是替大哥朱高熾打天下,而是替自己打天下。而且在決定性戰役“白溝河之戰”中朱高煦還救過朱棣,這也就不難怪朱高煦更加得到父親朱棣的賞識了。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明史·朱高煦傳》

另一方面,朱高煦的勇猛彪悍也是得到徐達的長子徐輝祖認可的: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

綜上所述,這些事例都說明朱高煦是一個不錯的武將,打仗是很勇猛厲害的,這也讓朱高煦擁有了和大哥朱高熾角逐太子之位的資本。因此朱棣入主南京以後,在冊封太子這個問題上他犯了難,從內心來說,朱棣更加傾向於冊立朱高煦。

但是朱高熾又沒有犯什麼過錯,而且當時李景隆圍攻北平的時候,朱高熾還成功的守住北平。另一方面朱高熾還得到了許多大臣的支持,而且朱高熾還是他的爺爺朱元璋親自指定的世子,對於朱高煦和朱高熾這兩個孫兒,朱元璋的喜好憎惡是非常明朗的。

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明史·仁宗》);性兇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朱高煦傳》)

這些事例說明,朱高煦這個人在性格上是存在著巨大缺陷的,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兩回事,善於打仗的人不一定善於治理國家。在這一點上,朱棣自己也不禁泛起了嘀咕,所以朱高煦是一個“項羽式”的人物,有將才,卻沒有一個君王必須具備的冷靜、剋制和穩重。

  • 桀驁不馴,驕橫跋扈的一面

當天下已經落入朱棣的手中時,朱高煦那種作戰勇猛的優勢也就變得蕩然無存了。但這位缺少謀略和城府的武將卻後知後覺,沒有清醒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和形勢,或許在朱高煦的心裡隱隱認為,由於朱棣曾經許諾過讓自己當太子,雖然現在大哥朱高熾成為了太子。

但是自己只要把朱高熾扳倒,自己不就能夠順利的成為太子嗎?

其實朱高熾如果這樣想的話並沒有毛病,確實只要他扳倒了朱高熾,他並非沒有機會入主東宮。畢竟事在人為,但是從朱高煦後期的表現來看,他顯然並沒有成功的通過種種手段把自己抬高到一個遠勝於朱高熾的地位上,以及把朱高熾貶低到一個讓朱棣足以動起廢黜念頭的層面。

  1. 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扳倒朱高熾,朱高煦可以說動用了自己一切能夠使用的手段,一面誣陷朱高熾,一面在私底下緊鑼密鼓的積澱自己的武裝力量。正如徐輝祖對他的另一個評價: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朱高煦註定是那種不會安分守己的人。

1414年(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大獲全勝回京,朱高熾由於沒有及時到城外迎接父親的鑾駕,朱高煦就在朱棣面前誣陷朱高熾說他有不軌之心。朱棣對於太子監國本身就不是很放心,因此一怒之下將朱高熾的一眾東宮臣僚打下詔獄,好在匆匆趕來的楊士奇為朱高熾開脫,才使得朱高熾免於被朱棣責罰。

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帝意解。

此外解縉在幫助朱高熾成為太子的問題上出了大力,所以也招來朱高煦的仇恨。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的時候,由於朱棣不再京城,解縉就跑去東宮和朱高熾見了一面,當時由於是朱高熾監國,解縉去見朱高熾實際上並無不妥之處。

但這件事被朱高熾拿來大做文章,由此誣陷解縉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因為這件事,導致解縉和大批官員受到連坐而死。儘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是政治鬥爭一種無可避免的衝突和損害,但是朱高煦為了擊敗對手,在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這恐怕也預示了朱高煦無法得到群臣支持,以及大明在他統治下極有可能面臨一個更加混亂的處境,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失敗反而是值得慶幸的。

除了在政治上打擊朱高熾,朱高煦私底下又緊鑼密鼓的積澱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不把增加自己的私人護衛,遠遠超過藩王所需要的武裝力量。永樂十三年,朱棣將他改封在青州,但是這位藩王到了青州以後,卻幹起了縱兵劫掠的事情,這實在是有失藩王身份。

最嚴重的是,他還擊殺了青州兵馬指揮徐野驢,越級使用天子禮儀和器物。

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僣用乘輿器物——《明史·朱高煦傳》

實際上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朱高煦仗著自己幫助父親打天下時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勳,因此日益驕縱,漸漸顯露出不軌之心。而這種不軌之心逐漸為朱棣察覺,永樂十四年朱高煦遭到楊士奇等人的告發,他的這些爛事才被朱棣知曉。

十四年,帝還京師,微聞漢王奪嫡謀及諸不軌狀,以問蹇義。義不對,乃問士奇。對曰:“臣與義俱侍東宮,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還宮。居數日,帝盡得漢王事,削兩護衛,處之樂安。”——《明史》

但從朱棣處理朱高煦的結果來看,顯然是在偏袒朱高煦,僅僅只是以削除他的護衛為結果。這無疑滋長了朱高煦的不軌之心,從另一方面來說,朱棣內心也不願過度打擊這位曾經對自己有大功的兒子吧,畢竟他曾經像李淵一樣許諾給自己的這位兒子以太子之位,如今卻食言,而這種帶著一絲縱容和愧疚的性情恐怕也是把朱高煦越推越遠的依據。

而他的那位大哥朱高熾對他也是一再的縱容和忍讓,也是導致朱高煦最終造反的一個原因。早在朱高熾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就屢次寫信告誡這位不省心的弟弟,讓他安分守己,待他登基為帝以後,對朱高煦又是溺愛有加,金錢財物都是大把大把的給,朱高煦有什麼要求都是一一應允。

仁宗數以書戒,不悛……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其實觀察朱高煦這個人,恐怕不難發現他就像那種由於家庭的溺愛以及有失管教下培養出來的“壞孩子”,父皇以及父兄對他的無限縱容加劇了他內心的那一絲叛逆。導致他錯誤的把家長的寬容理解為懦弱,因此才得寸進尺,言行舉止越發沒有規矩。

從這個層面來看,恐怕朱棣和朱高熾也是在自食惡果,最終為自己溺愛的行為買單。從後來朱高煦反叛的舉動來看,其實朱高煦並不是鐵了心要造反當皇帝,因為明宣宗一御駕親征,甚至連戰爭都還沒有開始打,朱高煦就害怕的投降了。

其實這個舉動表明:

朱高煦之所以一直想要造反,就是心態沒有擺正過來。他覺得父親朱棣既然承諾了要冊封自己,但最終卻食言,所以心裡很憤恨,不甘心。但朱棣這個父親又沒有察覺到這個愛子在心理上出現的微妙變化,包括他的兄長朱高熾又一味的對朱高煦忍讓和縱容。

朱棣對朱高煦的縱容為了彌補心中的一絲愧疚,朱高熾對這個弟弟的包容雖然是一種大度,但就是在兩種善意的退讓之下,卻給朱高煦造成一種錯誤的幻覺,最終讓朱高煦心中的那一絲不甘心和僥倖越發熾烈,最終毀滅了自己。

所以說溺愛害人,朱高煦之所以愈走愈遠,朱棣和朱高熾也難辭其咎,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人也永遠不應該把別人的愛當成自己為所欲為的資本。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朱高煦的家庭背景不容小覷,哥哥明仁宗,父親朱棣,母親是仁孝皇后,侄子是明高宗,按理說,駕馭成員都是這麼的聲名顯赫,自己估計也差不到哪去。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自己的侄子做成了“瓦罐燜雞”,光是聽著就已經覺得毛骨悚然了。不知道歷史上得朱高煦是怎樣的一個人,難道真的這麼不堪嗎?

一,歷史上的朱高煦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相比哥哥來說,他從小就不啃用心學習,只知道貪玩,頑劣無比,行為舉止也不符合一個皇家子弟,種種行為,讓朱元璋非常的不喜歡他。朱元璋的下一任皇帝是朱允炆,這是朱高煦協同朱高熾一起進宮面見皇帝,但是由於自身品行不端正,所以朱允炆多次強調要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可是朱高煦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讓朱允炆頭疼不已。

二,朱高煦是軍事上的猛將

明成祖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在這場戰役中,朱高煦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身材魁梧,人高馬大,是不可多得的猛將。朱高熾由於個人的形象原因,出的裡不是很多,主要被父親安排在安全的地方鎮守老巢,這樣一句話對比下,朱高煦的功勞很大。但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朱棣兩大兒子留在京都,將朱高煦派往遠方,至此,朱高煦的心裡開始有了隔閡。


三,朱高煦是實力不足的野心家

朱高煦身材魁梧,驍勇善戰,很有野心,但是卻缺少心機和智慧。他多次給朱高熾使絆子,這些舉動朱棣都看在眼裡,只是沒有拆穿。明宣宗知道這個叔叔一直心有不滿,所以他找了個機會想教訓一下朱高煦。他命人找來一口大缸,結果朱高煦直接將這三百多斤的缸舉了起來,嚇得明宣宗直接讓人在缸的周圍點火,可憐朱高煦就被活過的烤死在這一口三百斤的大剛中,死狀極其慘烈,讓人不敢直視。


以史正衣冠


朱高煦比竇娥還冤,和父王在前方衝鋒陷陣,瘸腿哥哥守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勝利後因為是次子,當不了皇帝;皇兄死了,還是輪不上他,大侄子接了班,擱誰都氣不順。其實是世襲制度惹的禍。

朱高煦是個猛將

說起朱高煦,得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的大兒子死的早,選繼承人時他還是按世襲制的規矩,立了大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知道他兒子朱棣不滿意這個決定,就把他封為燕王,離京城遠點,省得惹事。

野心和距離無關,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讓他大兒子朱高熾在家看門,自己帶著二兒子朱高煦以“清君側”為名,率軍直奔京城,謀取皇位。朱高煦天生猛將,總是衝在隊伍前面,白溝河之戰,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在山東交戰時兵敗東昌,朱高煦率軍及時趕到,從亂軍之中救出老爸。靖難之役時,朱棣軍隊多次瀕臨危難,都是經過朱高煦浴血奮戰轉敗為勝。

老爸忽悠他賣命

在奪皇位的戰爭中,朱高煦確實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常說朱高煦很像自己。為了讓他在戰場上賣力氣,經常給他個糖豆吃,比如在浦子口一戰中,朱棣被擊敗,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棣大差點沒樂死,大聲說:“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兒子,給我使勁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說:"努力幹!世子常常生病。"這名話有太多內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熾,暗示他常常生病,可能無法勝任繼承人的重任,或不會活多久。朱高煦聽了老爸的話和打雞血一樣,率軍直接衝入敵陣,一鼓作氣將南軍擊退。

立儲時發現被老爸涮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終於把侄子朱允炆趕跑了,當了明成祖。在考慮立儲之事時,朱棣變卦了,他忘記在戰場上向朱高煦說的話,以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來的,且為人仁厚賢德,因此作為儲君。朱高煦性格暴烈,過失太多,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朱高煦憋氣啊,出生入死奪得天下,儲君位置還是被坐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的哥哥搶了,自己被支到萬里之外當藩王,不肯前往藩國。朱棣也覺得有點過分,也就默許朱高煦留在南京。

心裡不痛快經常搞事

朱高煦覺得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傲氣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就這樣心裡還是不痛快,就經常搞事洩憤,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朱棣怕朱高煦搞出大事,就改封地為青州,想從南京支走他,但他仍不願前往,還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為,兵馬使徐野驢去維持秩序時,朱高煦竟然用鐵瓜錘將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怒不可遏,剝奪了他的官職,把他關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哥哥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極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殺了和他一起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皇兄以德報怨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明仁宗。朱高煦看到父親死了,便準備搶奪皇位。他哥哥知道後,沒有責備他,卻將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數以萬計的寶物,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都封為郡王,想以些安撫他。

朱高煦卻不領情,依然藐視身體有殘疾的皇兄,原來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是瘸子。有一天,兄弟倆去陵墓祭拜,朱高熾一不小心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面打趣說:"前面那個人栽了跟頭,後面的人警覺了。"剛說完,聽到後面有人說:“還有更靠後的人警覺啊!”朱高煦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侄子朱瞻基,這話裡有話啊,於是他又恨上了這個皇位繼承者。

設埋伏刺殺侄子

朱高熾身體確實差勁,剛當了一年皇帝就掛了,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心中不高興啊,哥哥死了,侄子繼位,還是沒自己的份,於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設下埋伏截殺皇位繼承人朱瞻基,但信息不靈通,錯過了時機,刺殺沒有成功。朱瞻基繼位,就是明宣宗。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賊心不死,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散發刀箭、旗幟,掠奪老百姓的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重視,親自帶兵征討。朱高煦生性殘暴,平時飛揚跋扈,不體恤手下的人,動不動就殺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幹了。城內叛軍聽說皇帝親自征討,都密謀反水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知道後覺軍心散了,大勢已去,造反不會成功,於是出城投降。

玩遊戲被烤成乳豬

朱高煦投降後,群臣紛紛上奏請求殺了這個禍害。宣宗卻不忍心,留下他一條命,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

後來,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沒想到他的這位叔叔卻惡搞他,伸出腿來絆了皇帝一個跟頭。對朱高煦一向寬容的宣宗因為個小舉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真是個猛人,孔武有力,竟在缸裡將300斤的大傢伙舉起來,宣宗一時也來了情緒,要玩就玩個刺激的,於是命令手下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大火燒紅了銅缸,這下朱高煦神氣不了了,活活被烤成了乳豬。

朱高煦在萬馬軍中縱橫馳騁,心裡卻容不下一奶同胞的哥哥和血脈相連的侄兒,死盯住皇位不放,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聾王異史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著實讓朱高煦又火了一把,雖然劇中的朱高煦和史實有些初入,但起碼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這個漢王。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從小便很是生猛頑皮,他並不愛學習,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也是因為這層關係,他的爺爺朱元璋並不喜歡他。

一開始有朱元璋這個威嚴的爺爺管著,朱高煦的所作所為還不是那麼過分,後來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高煦便做了一件大事。

事情是這樣的,在建文帝繼位之後,朱高煦和他的哥哥朱高熾一起進朝,在朝堂之上朱高煦受到了他的舅舅徐輝祖的批評,徐輝祖告誡他要好好改改自己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毛病。

那當時18歲的朱高煦自然不會聽取他舅舅意見,畢竟18歲也算是叛逆期吧。

退朝後,朱高煦認為他自己因舅舅的批評讓自己丟了臉面,於是朱高煦便偷了徐輝祖心愛的馬匹回了北京。

當然,偷東西也還不算是過分的事情,更過分的是朱高煦在返回北京的路途中無緣無故的殺了很多當官的。

那他畢竟是燕王朱棣的兒子,皇親國戚這層關係還是很有用的,不然朱高煦早就以命抵命了。

就這樣,朱高煦一直“頑皮”到了靖難之役的時候。

所謂的靖難之役便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帝位之爭。

在靖難之役時,因為朱高煦救朱棣有功,在朱棣成功即位後,朱棣便封朱高煦為漢王。

而朱高煦也是因為救過朱棣,所以在那以後總是以此自負、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

那題主所問的“瓦罐燜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所謂的“瓦罐燜雞”便是指朱高煦悽慘的死法,朱高煦是被明宣宗朱瞻基放在缸中活活煮死的。

朱高煦一共活了四十幾年,他前半生一直碌碌無為,閒暇時期就出去搞點時期,後半生就一直在謀劃造反的一系列事情,說是謀劃其實也就是搞點眼前的事情,無謀無斷、無謀遠慮的性格也導致了他自身悲慘的結局。

總的來說,朱高煦就是一個生性好殺、有野心但沒計謀的人。


千古君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後,朱高熾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參加了戰爭,隨老爹南征北戰,都立下過顯赫戰功。特別是老二朱高煦勇武過人,且生性強悍,他能征慣戰,屢建奇功,深得朱棣寵愛。

隨著戰局逐漸明朗,朱棣問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時間問題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長子繼承製,他是沒有資格做儲君的。但他自恃功高,開始覬覦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誣告哥哥朱高熾私通建文帝,想篡位當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熾的親隨匆匆趕到,並將建文帝寫給他的一封沒有啟封的密信一同帶到,朱棣看後心中釋然,並暗自慶幸剛才的命令沒有下達,否則就要錯殺親兒子了。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進南京,終於將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給奪了過來,自己昂首坐上了龍椅。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按常規,政權穩固後,應該儘快確定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決的朱棣卻猶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決斷。按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理所當然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優異,他衝鋒陷陣,勇悍過人,多次在亂軍中救過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長得很像朱棣,這使得明成祖不由對其有所偏愛,因此一直舉棋不定。

後來,在大臣解縉、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勸說下,他終於做出了抉擇,宣佈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被封漢王,就藩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國彰德。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表面看似儲君地位已經穩固,但暗中更大的風浪已經一波波向他襲來。

朱高煦當太子的美夢已被擊碎,心中很是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遠的雲南,更是極度不滿,他一方面千方百計栽贓迫害擁戴朱高熾做太子的大臣,解縉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擇手段找機會陷害太子。

經過詳細瞭解,朱棣察覺到太子並無太大過錯。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覺,他戾狠跋扈之行為也引發成祖的不滿。朱高煦雖被封到雲南,但以地遠不願去為由賴在京師不走 。後來改封青州,他假意應承卻並不離京。

朱棣北征班師回京後,聽到朱高煦許多劣行,大怒,終於認清了高煦,將其狠狠訓斥一番後,並將他囚禁於西華門內,打算貶為庶人。因高煦平時為人囂張,事發後無一人為其求情。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熾的勸說下,將高煦徙封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並嚴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無力與高熾爭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覬覦著儲君之位。朱高燧唆使親信太監、大臣造謠構陷太子,幸被朱棣識破,沒有得逞。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師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風疾浪湧二十年,朱高熾終於登上了帝位。

翻閱《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說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雖僅只有短短十個月,但卻為人寬宏,體恤百姓,愛護臣下,善於治國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書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覺得身體不適,已經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遺詔傳位於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趕到,朱高熾即已崩逝,終年48歲。仁宗在位只有十個月,洪熙年號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繼位,定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

漢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樂時,為爭太子之位,曾屢次構陷兄長朱高熾,朱棣一怒之下將其貶往樂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個月,見仁宗暴崩,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於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時打下較好的社會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明帝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史稱“仁宣之治” 。
仁宗死時,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曾準備派刺客在路上截擊他,然後由自己篡位。因事起倉猝,沒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後的第二個月,朱高煦派人來京呈上奏書,提出了利國利民的四條建議。宣德看到叔父的奏書,十分高興地對左右說:“永樂時,皇祖(朱棣)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此叔有異心,然而皇考對他卻極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於至誠,可見叔父舊心已改”。於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漢王所提的建議施行。他還特地回信表示感謝。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進京獻上花燈數盞。有人提醒宣宗說,高煦所派獻燈之人,其實是藉機前來窺探朝中虛實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沒必要妄加猜疑。之後,面對叔父屢屢索要財物,宣宗總是有求必應,賜駱駝,賜馬匹,賜袍服,賜金銀,均一一滿足。

然而,宣宗的寬宏大量並沒有感化朱高煦。這年八月,他還是鋌而走險,扯旗造反。

他先派親信潛入北京,企圖拉攏英國公張輔做內應,張輔卻將那人擒送朝廷。之後,他又邀約山東指揮使靳榮做攻佔濟南府的內應,計劃攻取濟南後直搗北京。他致書宣宗,指責其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斥責其犯有許多過錯,並將夏元吉等人罵作奸佞之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時,他還分別給王公大臣們寫信,以挑撥君臣關係,並大肆造謠汙衊宣宗。

見事情已無挽回的餘地,宣宗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發兵平叛一條路可走了。夏元吉建議兵貴神速,由宣宗御駕親征,即可從氣勢上壓倒色厲內茬的朱高煦。宣宗採納了他的意見,決定親自率大軍赴樂安討伐朱高煦叛軍。

將軍薛祿率前鋒抵達樂安,約朱高煦次日出戰。此時,宣宗率主力踞此尚有近百里,得知這消息後,命大軍晝夜前行。大軍不眠不休疾馳一夜,黎明時終於趕到了樂安,並將城池圍得水洩不通。

朱高煦見宣宗御駕親征,不敢開城出戰,只命軍士在城頭架炮轟擊。將士們請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卻沒有答應,他連寫兩封信命人用箭射入城中,想勸降朱高煦,卻無迴音,他又寫了告漢王部下書,射入城中後,城中守軍爭相傳閱,鬥志頃刻間被瓦解。

一些守軍密謀擒拿漢王朱高煦,以圖立功獲賞。朱高煦見朝廷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心知大勢已去,內心沮喪且惶恐。他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對手朱瞻基,有些後悔,又發覺已內外交困,早已走投無路,只得表示願意繳械投降,以其得到侄兒的寬恕。於是他派人偷偷縋城而出,潛入明軍大營,向宣宗表示願意投降,並乞求寬限一天,讓他與妻兒訣別,並保證第二天一早獻城歸降,宣宗確實大度,當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當夜,朱高煦將私造的兵器以及密謀反叛的文書全部銷燬。天一亮,他正準備出城投降,部將王斌等人極力勸阻,表示要拼死一戰,寧肯被打死,也不能投降受辱。高煦方寸意亂,只是反覆喟嘆道“城太小,城太小,難以抵敵”。隨後,他換上便裝開城出降。

眾人紛紛要求宣宗將心懷不軌、舉兵謀反的朱高煦處決,宣宗卻沒有答應,但他把大臣們的奏章一一展示給高煦看,隨即帶著高煦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班師回京。

宣宗兵不血刃,不戰而勝,他嚴懲了積極攛掇並追隨高煦反叛的幾個主要將領和謀士,但寬赦了絕大多數脅從者,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命大將薛祿率軍鎮守,自率大軍浩浩蕩蕩回到北京。

朱高煦被押回北京後,即被開除宗籍,貶為庶人,但生活上仍予以優待,軟禁於西內,並取名曰“逍遙城”。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好意前往逍遙城探視高煦,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宣宗勾倒在地。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於惱羞成怒,他命力士扛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入缸中,將銅缸頂起來,周圍堆上木炭,然後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

聽說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趙王朱高燧嚇得是魂飛魄喪,於是主動交出藩鎮軍權,更加小心翼翼,哪裡還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穩如磐石,難以動搖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