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高陵“冬至會”、三原“臘八會”、涇陽“二月會”,你逛過嗎?


  “走,逛冬至會去!”這是以前我們這裡的鄉黨們在進入每年農曆冬至前後,常掛在嘴邊邊的一句口頭禪。

  辛辛苦苦一年的農人們,忙完了秋收秋種,終於盼來了冬閒時節。此時,縣上的“冬至會”應時而開。一座小小的縣城,除了大小商鋪、門店把東西都擺放在了街面銷售外,縣上還要選擇縣城附近一處空地或廣場,把供銷、商業、物資等部門組織到一起,設點、搭棚、擺攤,讓群眾來做買賣交易。入冬不久,人們一聽說要開“冬至會”了,如同涇渭河的潮水沸騰了,男女老少爭先恐後、熱熱鬧鬧地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地逛會來了,那時,留在大家心裡的只是一個“美”!


高陵“冬至會”、三原“臘八會”、涇陽“二月會”,你逛過嗎?


  “冬至會”,是指物資緊缺、統購統銷時期,地處渭河北岸的原高陵縣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傳統冬至物資交流大會。關於它的歷史,我查閱了明代呂柟和清代白遇道、樊景顏分別編撰的《高陵縣誌》,遺憾的是均無文字記載。又翻閱了2002年新編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高陵縣誌》,記有:歷史上每年冬至前後,商賈雲集縣城達月餘。民國35年(1946年),縣城商業已有粟花、布匹、雜貨、飲食、典當等行業,且繁榮昌盛。解放後縣上曾於1952年12月11日舉辦了第一次冬至會,共舉辦了10次大型的冬至會。和幾位年長者談起,他們認為我縣的冬至會至少也有上百年曆史了。由此看來,高陵的冬至會在方圓區縣甚至關中一帶,是規模較大、時間較早的一種古會。

  我記憶中的冬至會,是五六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那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父親要領著我去逛冬至會。前一天太陽還暖融融的,早晨起來天氣卻變得陰沉沉的,颳起了風,讓人覺得有一絲寒意。父親猶豫了一下,母親催促說:“還不快去,給娃說得好好的。”我跟著父親一路小跑,來到了距村子10華里的縣城東門外、路北拐彎處的冬至會。

高陵“冬至會”、三原“臘八會”、涇陽“二月會”,你逛過嗎?

  在農民剛種過小麥的一大片地裡,麥苗已經露出了頭。父親告訴我,麥苗不怕踐踏,等來年春照樣返青生長。麥地上,用蘆蓆搭起的帳篷一個挨著一個,大都是賣吃喝賣穿戴賣日用品的。此時,天空飄起了雪花,人已經來了不少。父親說咱不買啥,先看看稀奇。我跟他來到一個馬戲團搭建的大棚前,父親花了8毛錢買了兩張門票。說是表演馴馬,兩人各騎一馬,在場子轉了幾圈。又來一人,肩上爬了兩隻猴子,隨著耍猴人的訓話聲和手中的鞭子揮動,猴子順從地爬樹上杆、鑽鐵圈、滾鐵環,搔頭撓耳,逗人取樂。父親說,走,快看“空中飛人”去。“空中能飛人?”我又驚又喜。他又花了一塊六毛錢買了兩張門票。走進帳篷內,裡邊已圍站了一大堆人,都在踮起腳,仰頭看。只見一個年輕人身上被帆布條緊緊地裹紮著,兩個胳膊肘和脊背被一條長長的鋼絲繩固定在棚頂一個又粗又壯的大木椽的滑輪上,鋼絲繩的另一端被地面上一個年紀稍大的人牢牢地牽引著。地面上的人一拉一放,一緊一鬆,那個小夥子隨著系在身上的鋼絲繩在空中自然漂游,翩翩起舞。刺激而又驚險,觀眾拍手叫好!

  正午時分,雖然雪花滿天,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父親告訴我要“圓”會了(指冬至會到了高潮)。他領我去看大戲,在臨時搭建的露天戲臺上,只見臺上演員穿著古裝戲服,經過化妝後一個比一個演得認真,唱得帶勁。戲臺下人頭攢動一片,你擁我擠,唯恐看不夠。這邊的人一晃動,那邊的人似乎要倒下去;那邊的人再一晃動,這邊的人又要倒了下去。維持秩序的人站立在高處,拿著長長的竹竿兒,一邊大喊一邊在人頭上晃動恐嚇。天快要黑了,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我和父親在一家煮饃館裡一人咥了一碗“紅肉煮饃”(紅肉煮饃有三四片豬肉加木耳、黃花、粉絲等,外帶一個用玉米和麥面做成的燒餅)。那時一碗煮饃只有四角三分錢。父親覺得沒咥夠,肚子鬆鬆的,又要了碗熱清湯,將來時帶的一個玉米麵餅泡在碗裡吃了。記得那頓飯我和父親總共花了不到一塊錢。

高陵“冬至會”、三原“臘八會”、涇陽“二月會”,你逛過嗎?

  第一次逛會,我看了稀奇熱鬧,落了個“肚肚圓”。而戲迷的父親填飽肚子後,走在回家的路上,高興地一路吼著“咣咣亂彈”。稍大後,我同夥伴們常去逛會,感到一次比一次熱鬧,一次比一次高興!

  “萬重關山鎖不住,古會春花今盛開。”到了八十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縣停辦了十多年的冬至會如老樹枯枝,沐浴陽光雨露,煥發了新的生機,被壓抑在全縣二十萬人民心中的願望,像決了大堤的洪水奔流而瀉。這期間,全縣十個公社的供銷社和縣商業、物資、供銷等系統,分別在縣體育場搭建了售貨棚,臨縣三原、涇陽、淳化、乾縣等地也設點擺攤前來助興。西安、咸陽、渭南等大城市的百貨商店還搭起了服裝、布匹售貨大棚。牲口交易市場上,還有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遠道而來的貴客運輸來騾、馬、牛、羊交易。高陵劇團的大戲堅持每天都在露天舞臺為群眾演出。10多家國營和集體食堂,有群眾喜歡又曾多年未吃的蒸肉夾饃、紅肉、碼子煮饃、水煎餅、油糕等特色小吃。還有群眾將自己家裡出產的柿子、花生、核桃、白菜、蘿蔔等土特產拿來銷售。除此之外,縣上在集會上還布展了新時期總任務圖片展覽館、路線教育館以及市場管理、社隊企業和文化、衛生宣傳等共九個展館。讓大家不止逛了會,還受到了活生生的思想教育。此時,我在縣委辦工作。據統計,約四萬平方米的

高陵“冬至會”、三原“臘八會”、涇陽“二月會”,你逛過嗎?

縣體育場,平均每天前來逛會的本縣和外地群眾約十萬餘人。冬至會成了一片歡樂熱鬧的海洋!

  那年頭,群眾逛完了高陵的“冬至會”,又要去趕三原的“臘八會”,到了來年還要上涇陽的“二月會”。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經濟日益繁榮昌盛。縣城商鋪商店鱗次櫛比,農村集貿市場和超市比比皆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諸如冬至會這種傳統的古會形式自然而然地結束了它的使命,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冬至會它讓多少人掃除了心頭的憂鬱和焦慮,給多少人增添了驚喜和歡樂,又為多少人帶來了物質和精神食糧,並以一種特有的形式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些都是人們永遠難以忘懷的!

□白志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