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今年首隻“摘帽”股浮出水面,52只股有望脫帽摘星,ST股炒作高峰要來了?

2020年首隻“脫帽摘星”股浮出水面,作為首隻發佈2019年年報且在2019年扭虧為盈的ST股,ST愛旭於3月3日晚間發佈公告,宣佈將在3月5日復牌並撤銷其他風險警示。而業內人士也表示,隨著首隻“摘帽”的出爐市場將再度迸發出對“摘帽”概念股的關注熱情。

52只ST股有望脫帽摘星

2月26日,ST愛旭公佈2019年年報,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0.6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85億元,各項財務數據已經滿足撤銷其他風險警示的要求。3月3日晚間,ST愛旭發佈了關於公司股票撤銷其他風險警示暨停牌的公告,披露公司涉及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已消除,股票將於3月4日停牌1天,3月5日起復牌並撤銷其他風險警示,簡稱將由“ST愛旭”變更為“愛旭股份”。 這意味著,ST愛旭成為了2020年第一隻撤銷ST的股票。

今年首只“摘帽”股浮出水面,52只股有望脱帽摘星,ST股炒作高峰要来了?

除了已經“摘帽”的ST愛旭股外,還有部分ST股也看到了“脫帽摘星”的曙光,據記者統計,截至3月4日,兩市已有139只ST及*ST股對2019年業績進行了預告,其中52股有望“摘星”或“脫帽”。具體而言,*ST海馬、*ST天首、*ST集成、*ST步森、*ST金山、*ST百花、*ST中葡等23股業績預告扭虧,且最新一期每股淨資產高於1元,有望“摘帽”;*ST生物、*ST安凱、*ST津濱、*ST南糖、*ST凱瑞、*ST新海、*ST東網、*ST雲投等29股預計去年扭虧,但最新一期每股淨資產低於1元,有望“摘星”。

隨著越來越多ST股的“脫帽摘星”預期趨於明朗,一度被市場忽視的ST板塊也出現了升溫的跡象,僅在3月4日便有*ST信威、*ST羅普、*ST猛獅等14只ST股拿下漲停,其中*ST河化2月份以來已先後12次漲停,*ST巴士亦7次出現在個股漲停榜上。而*ST宇順、*ST新海等7只ST股則在2月份以來有過3次以上漲停的記錄。

機構投資者提前潛伏“摘帽”潛力股

對於ST板塊的“摘帽”行情,主力資金也給予了較大的期望,證據之一便是機構投資者大量出現在ST股中,據記者統計,結合上市公司2019年三季報以及基金公司2019年四季報披露的信息可以發現,截止2019年年底滬深兩市已有45家公司在報告期內獲得公募基金、陽光私募基金、券商、QFII、保險以及社保等機構投資者持有,機構投資者持有相關ST公司的股票總量接約13.58億股,ST銀河、*ST索菱、ST中南、ST廈華、*ST瑞德、ST天潤、*ST中捷等ST股成為機構投資者的新寵,分別得到QFII、券商、社保、陽光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建倉,僅ST中南便被國聯證券首度買入3482.23萬股。除了上述7只被機構投資者新建倉的ST股外,*ST鹽湖、*ST富控、ST準油等7只ST股則獲得了機構投資者不同程度的增持。

隨著機構投資者對ST股關注度的提升,部分ST股甚至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機構重倉股,比如ST安通在報告期內吸引了包括平安信託*匯安990號集合資金信託、中證5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北京宏圖昌歷投資基金管理中心等機構投資者入駐,機構投資者持股量達到3.55億股,佔ST安通總股本的23.9%。

而在機構投資者持有的ST股中,有多隻ST股已經初步具備“摘帽”的預期,以ST安泰為例,該公司得益於完成資產重組以及收回欠款,公司預計2019年有望實現盈利約4.8億元,公司“摘帽”的概率大增,進而獲得摩根士丹利持有300.15萬股。

炒作“摘帽”題材股仍需謹慎

“每年年報披露之時,總會有一波摘帽行情,尤其是大盤活躍之時,更多市場資金會湧向題材類板塊。”申萬宏源投資顧問譚飛表示,“摘帽”股行情的炒作一般要經歷年報披露前的蓄力、“摘帽”時的爆發以及“摘帽”後的延展三大階段,目前的“摘帽”行情正處於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交替的時期,投資者當前可選擇受政策扶持、價格不高、盤子不大且“摘帽”前景明確的ST股,並對其進行組合投資,投入資金量較小的投資者可將資金平均分配,選擇價格較低的3至5只個股。在介入時機的選擇上,年報披露前2~4周是介入的好時機,在“摘帽”當日以及前面的幾個交易日則是“摘帽”股股價爆發的時段,也是投資者獲取“摘帽”概念股超額收益最好的時機。

今年首只“摘帽”股浮出水面,52只股有望脱帽摘星,ST股炒作高峰要来了?

華融證券投資顧問李佳表示,在IPO常態化的背景下,市場上的殼資源價格確實在下降,但這並不否認部分ST個股摘帽題材的可操作性,實施重大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優質資產注入,抑或是業績的鳳凰涅槃等因素,都可能使得公司基本面否極泰來。ST“摘帽”概念股也因此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從歷史上看,很多“摘帽”股的炒作持續性不佳,這是因為部分ST股由於僅依靠變賣資產或政府補助實現業績扭虧為盈,因此仍存在主營業務不突出、經營資金匱乏、盈利能力不強等風險因素,公司內在價值並未出現根本性扭轉,因此原則上不建議投資者在“摘帽”形勢明朗後長時間持有依靠非經常性收益脫困的ST股。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凌天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