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堅持內涵發展,迴歸科研本原,著力構建研究型大學發展新範式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坚持内涵发展,回归科研本原,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发展新范式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2月24日,呂建校長召集專題會議,深入學習文件精神,充分探討南京大學在科研轉型提升階段,針對科技評價體系的“破”與“立”的問題和舉措。

會後,呂建校長應邀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題為《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署名文章。現將文章內容及相關思考刊登如下,以指導和推動我校科技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構建新時代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新範式。

堅持內涵發展 迴歸科研本原

著力構建研究型大學發展新範式

呂建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自80年代末引入我國以來,給我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者瞭解國際學術動態提供了資料和數據來源,也打開了一條對外傳播學術成果的通道,

對我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SCI論文從科研成果的一個表徵手段,逐步演變成為學術評價、職稱評定、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並脫離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階段和科技成果的內涵屬性,使得科研工作者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的不良風氣,反而影響了我國科技創新的質量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步伐。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推動建立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從宏觀視角,現行我國科技發展需關注的問題可歸納為十二個字:一對矛盾:我國的論文數、論文引用數、專利數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創新能力卻處在二十位左右;兩個軟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鮮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兩個偏差:價值偏差:把帽子和論文等手段當作目標來追求;行為偏差:浮躁與功利傾向;從而導致了“SCI至上”和“五唯盛行”現象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最為關心的矛盾和軟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全面轉型階段:徹底改變文革中不重視科技的問題,推動了科學春天的到來,科技創新走向國際舞臺;二是大規模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體系架構全面建立,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許多科技指標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三是高質量提升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在此意義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新時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已經要求科技進入高質量提升階段,而現行評價體系卻仍然處在大規模發展階段,跟不上新時代科技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這為評價體系的改革指明瞭方向,其深刻內涵就是強調

科技評價要回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本原,要把科技人員從不合理的評價體制中解放出來。

問題的核心是如何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作為基本遵循,充分認識到評價體系改革的全局性過程性、及複雜性。這需要從全局的視角謀劃“破”與“立”問題。

首先,需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四個自信的高度,搞清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及其在各個層次(縱向)、各個類別(橫向)的特色化落地的方式,形成國家戰略與需求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特色化落地方式;以此為基礎,系統探索與回答“創新驅動!如何驅動創新?科技驅動!如何驅動科技?人才驅動!如何驅動人才?改革驅動!如何驅動改革?領導驅動!如何驅動領導?”問題鏈條的答案,採取區間思維、相機調控、定向調控方式逐步推進科技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新常態:從“類GDP式”的速度提升轉為以“內涵升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為特徵的科技新常態。

其次,以價值導向與評價體系協同轉變為主線,動態平衡與兼顧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統一與分類、現在與未來、傳承與創新、主觀與客觀、能力與結構、轉型與結果、內涵與指標、目標與手段、規模與產出”等十大關係,從評價體系與執行環境兩個層面抓落實,以對機構評價的轉變來帶動對個體評價的轉變。各個層次均需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給下層次個性化發展提供發展空間,力戒出現“上熱中溫下冷”的現象。

第三,在評價體系逐層、逐類別的具體建構過程中,要特別強調以下幾點:走自己路與學別人結合,走自己路為主;做正確的事與正確的做事結合,強調做正確的事;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結合,強調價值理性;做轉型事的態勢與結果結合,態勢優先;內涵特色與規模效應,內涵特色優先。

我們要從新時代國家與單位戰略發展的視角理解“科創創新,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評價”等事物本原的本質內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讓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回到其在各種事物場景中度量方式的輔助手段的位置,努力破除用“新唯”替代“舊唯”的思維怪圈,在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背景下,從多個視角探索從事物本原的本質內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中發展出各種個性化的科學的評價要素及其組合方式,從而建立起與新時代科技發展新需求相適應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基於上述思考,結合南京大學的辦學實踐,我們認為,“SCI至上”與“五唯”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簡單採取“降唯”或用“新唯”替代“舊唯”方式改變“SCI至上”和破“五唯”通常只能治標,難以治本,需要在新時代新階段的轉型發展過程中探索治本之道。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從內涵立的視角思考指標破的方法,從全局立的視角思考局部破的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視角思考破到立的過渡,從正本清源的視角迴歸內涵與度量關係,從統一多元的視角推動院系學科科技本原的迴歸。我們的實施途徑是,用“一個明確”、“四個轉變”、“三個還原”、“三線疊加”的“立”來推動南京大學 “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從而探索與實踐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所謂“一個明確”就是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努力破解“人類何去何從”、“民族振興之夢如何實現”的時代之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究“大學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本原問題,以適應、支撐與引領新時代的人才培養為核心,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內涵、精神、文化、結構、功能等等;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支撐和引領大學的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迎接新時代的新挑戰,成就新時代的新一流。

所謂“四個轉變”,就是按照“一個明確”的要求,以“聚力內涵式發展,著力高質量提升”為價值導向,用“人才培養新體系、科學研究新模式、隊伍建設新機制、學科建設新生態、開放辦學新格局、治理體系新抓手、基礎支撐新拓展、師生感受新提升”為表徵的大學發展新範式來引領四個轉變:“轉變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管理方式、轉變做事方式”;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空氣,優化學術生態。

所謂“三個還原”,就是以“一個明確”為主線,以大學發展新範式為指導,以“四個轉變”為抓手,還原相關指標,如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所關聯事物,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隊伍建設等,的本質內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在還原過程中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等,使各種指標回到其在各種事物場景中度量方式的輔助手段的位置。

所謂“三線疊加”:就是將度量方式的視角從只強調結果到強調結果與強調過程相結合,對評價要素轉變為“卓越引領、轉型提升、指標績效”三線疊加,進而提出評價的新要素,如模式、機制、方法、效率、績效、層次等,及其科學的組合方式,以此作為傳統評價方式的替代路徑。

作為創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南京大學,科學研究是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國士風範和科學家精神也是構成和滋養大學文化的重要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的科技創新曆經了從倡導科研成果國際評價、到強調科研成果質量、再到以問題導向做原創科研的不同階段。當前,南京大學正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自主分類實施“科技創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計劃”,開展有組織科研,持續探索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為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南大力量。

當然,評價體系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全局過程,南京大學也只是進行了初步探索,還需要上級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工作者們一起努力,真正實現“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科學境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科技強國之夢貢獻高校力量。

全國產經平臺在疫情期間緊急設立全國疫情信息平臺,如有發佈需求,請聯繫霍老師,電話:185110018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