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2019年已過去,整體上國內雲計算領域波瀾不驚,由前幾年的轟轟烈烈到現在潤物細無聲。於2019年下半年,中國移動開展“雲改”,明確了移動雲戰略性關鍵業務定位,提出三年進入國內第一陣營的目標,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為中國雲計算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期待。

近期,一位電信運營領域戰略專家以“藍軍”談了他對於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的戰略定位、戰略執行的看法,並開出“良方“。《蘇研還是蘇研,遠不是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作者:付長冬博士)(點擊閱讀)。受到刺激,筆者從第三方角度,也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1、 淺談雲計算產業發展趨勢

根據信通院的數據,國內雲計算市場2019年公有云增速為42.1%,私有云市場增速為22.3%,整體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2年達2901.6億元。從結構上看,IaaS佔比約71%,SaaS佔比約23%,其餘為PaaS,市場仍然是市場驅動階段。根據IDC的2019年上半年數據,國內公有云IaaS+PaaS市場份額,阿里雲、騰訊雲、AWS、天翼雲、華為雲位居前五,AWS進入了前三,華為雲進入了前五。由於競爭加劇,頭部廠商顯現,後期中小型的雲服務廠商會加速淘汰。雲計算已經度過了炒作期,被社會廣泛接受,已經成為新型的信息基礎設施(2018-2019年雲主題的各種大會逐漸少了,不代表雲不重要,而是說大家都接受了)。

雲計算提供IaaS/PaaS/SaaS服務,區別於傳統的某一類計算、存儲或者軟件產品,雲基本可以滿足IT基礎架構所有需求。

上雲進程上,早期是計算、存儲等資源的池化管理,部分互聯網系統(如門戶、電商)上雲,其次是內部IT系統、大數據存儲,接著是核心數據、生產系統。每個行業的上雲的進程不同,目前很多公司只是第一步的資源上雲,距離整體雲化還很遠。客戶需求上,隨著各行業上雲的推進,雲與行業融合逐步加深,對雲的需求不僅是基礎資源,對PaaS、SaaS提出更多需求,雲將承載更加豐富的能力。全球雲計算市場,SaaS+PaaS佔比約80%,已經進入了應用驅動的階段。新技術應用上,因企業對公有云和私有云、不同廠家的雲(美國平均一個企業用4.9個雲)多雲管理成為趨勢,應用也由“上雲”進入開發具有云特點的雲原生應用。同時,人工智能與雲的結合,為雲增加了“大腦”,更加智能化;而5G商用,為雲、邊緣計算開闢了新的應用場景,帶來無限可能。IT雲化、企業上雲是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隨著雲化進程的加深,需求的變化,新技術應用等,雲的內涵和價值也在持續發酵和演進。經歷了前期發展,雲重心已經由資源層面上升到業務層面,雲的價值由過去的降低成本成為融合創新的平臺。

宏觀上,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鼓勵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產業的發展。數字經濟成為驅動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而云計算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對於中國移動,在個人和家庭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政企和數字化業務成為數字化轉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隨著上雲進程,未來企業的數據和信息化都會在雲上,數據的傳輸也會在雲間傳輸。以AWS為例,通過自建和租用,構建了AWS骨幹網。流量的走向:從用戶->運營商網絡->雲POP->雲 骨幹網->雲 數據中心。因此,“沒有云就沒有網“不是危言聳聽,至少雲業務已經是網的”護城河“。大力發展雲業務,既是運營商傳統網業務的延伸,也是新型數字化業務發展的基礎。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2019年中國移動發佈“5G+”、“5G+AICDE”計劃,對內實施“雲改”,明確移動雲戰略性關鍵業務定位,目標是三年進入國內第一陣營(應該是前五)。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承擔研發、運營、建設和支撐一體化職能,統一提供雲產品和服務能力,優化了政企、省公司、雲能力中心協同關係,從投資、產品、運營等多方面加強雲業務的發展。中國移動“雲改”應該是面向未來3-5年(至少)的戰略,符合社會數字化經濟、中國移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為中國移動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雲“動力。(雖然比別的廠家晚了些,還是搭上了末班車)

2、 頭部雲服務商的共同特徵與運營商優勢

全球雲服務上,AWS、Azure、阿里的“3A”位居前三,引領著行業的發展,初步總結這三個頭部企業,有如下特徵(包括但不限於):

1) 自有業務需求拉動:雲發展的初期,一開始是滿足企業內部需求,後來利用邊際成本,就把這項業務對外提供服務。AWS和阿里的電商業務,Azure發展也得益於offcie軟件雲化,因此“內需“很重要。國內一些雲創業公司,發展簡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自有業務,缺少穩定的業務和收入。

2) 長期持續佈局:前面說到雲是新型基礎設施,既然是基礎設施,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建成的。阿里雲成立與2009年,AWS更早,均要求企業長期持續的戰略投資和全球化的佈局能力。

3) 產品技術能力:雲因技術創新而生(當然也變革了商業模式),並持續的演進和變化,技術創新始終是雲的驅動力。3A企業均是技術創新的代表,均對雲從底層到應用有自主、全棧的產品和技術體系。

4) 規模化運營能力:雲基礎設施包括了計算、存儲、網絡等,涉及幾十萬臺服務器、為客戶提供數千萬的vCPU。地域上,雲是一點接入服務全網,滿足各類用戶不同需求。這要求,雲服務商綜合運營能力很強,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能力。Azure具有海量客戶和系統運營經驗,AWS和阿里均是全球領先的電商平臺運營者。

5) 生態構建能力:雲是IT集大成者,涉及從硬件到軟件,從底層到應用, IOE 都和雲相關。並且隨著雲化進程,雲和行業結合緊密,涉及更多業務領域。因此不管是雲能力的構建,還是能力的輸出,都需要構建雲生態,否則這個雲就是毛坯的雲。3A每家都有豐富、完善的合作伙伴和生態體系。

圍繞這五個方面,筆者認為中國公有云市場,互聯網(阿里、騰訊)、IT和運營商會三足鼎立,佔據頭部。中國移動優勢——業務上,具有個人、家庭、政企和數字化業務(比如咪咕)豐富的業務,並且內部IT系統也有強大的上雲需求;戰略投入上,中國移動作為央企,持續性的、大規模的戰略投資能力,是一般企業無法匹敵的(從4G、5G網絡的建設就體現出來了);產品技術能力,雲能力中心在雲技術領域有長期的積累(只是前期以內部雲化為主),當然和領先廠家有差距;規模化的運營能力,9億個人用戶、1.7億家庭用戶等,以及長達20年網絡運營經驗;生態構建上,中國移動本身有合作伙伴體系,具有行業影響力、巨大的市場空間,並且相對中立的角色利於生態構建。

當然這些優勢要發揮出來,還需要在戰略落地中推進。比如在雲基礎設施構建上,如何發揮雲和網絡一體化的優勢,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訂購,一體化開通,以及雲+網+應用一體化體驗;在自有業務上,如何以云為入口整合自有的產品和業務上雲(也包括雲專線網絡產品)提供運營商特色的雲產品,支撐內部系統的雲化。從中國移動以往案例看,個人市場從3G不利到4G領先(5G就更不說了),家庭市場從進入到份額第一。

筆者相信雲業務,只要中國移動堅定不移落實“雲改“戰略,移動雲一定大有可為。

3、 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相關變化

截至目前,中國移動實施“雲改”戰略不到,從公開信息看下有哪些變化。看雲服務商的變化,首先看雲官網,下面是筆者打開移動雲官方的產品列表,基礎產品滿滿兩屏(需要用滾動條,帶new應該是新上線的),整體產品數量肯定超過100。如果有人半年前登陸過,會知道是稀稀拉拉的半屏,不到40項,也就是說產品數量增長至少150%。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品牌建設上,在廣州的中國移動合作伙伴大會上,發佈“5G時代你身邊的雲” 新品牌形象,重塑了移動雲新品牌形象。移動雲立足企業戰略和差異化優勢,打造具備雲網一體、貼身服務、隨心定製、安全可控優勢的專業雲服務商。筆者在廣州機場、中央電視臺等看到了移動雲宣傳。同時,從SaaS合作“千帆計劃”到移動雲“萬象計劃”,打造百花齊放的移動雲生態體系,實現與合作伙伴共生、共贏、共同成就,加快構建雲生態。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基礎設施建設上,完成了N+31+X資源池規劃,提出“一朵雲、一張網、一體化服務”的雲網一體化策略。筆者從部分省公司也瞭解到,移動雲資源已經從規劃到計劃階段,雲改後的首批建設已經啟動(大約5-6箇中心節點,幾萬臺服務器,是現有資源池的數倍),預計2020年一季度就可以投產。按照這個建設速度,2020年基本上可以建設完成覆蓋全網31個省的雲基礎設施,同期政企專網建設也在進行中。

移動雲的現狀與未來

綜合上述看到的信息,但至少可以反映出移動雲在運營、產品數量、資源池建設方面,在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內發生了質變。對於一個央企有嚴格的制度和流程,在保持原有業務能較好處理的情況下,能夠完成戰略方向調整,並帶來如此的變化,實屬不易。當然,這些變化只是冰山一角,筆者相信2020年會有更多驚喜。

4、談一下對戰略一些理解和幾個案例的觀點

最後再回到本貼的開始,回應下某通信運營商戰略專家的一些觀點和案例。通信運營商戰略專家,從挺進大別山和遼瀋戰役宏大開場,提出如下幾個觀點(邏輯有點亂,大體如下):

一是從瞭解到一些情況,認為戰略執行不到位,得出標題“蘇研還是蘇研,遠不是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的觀點;

二是以阿里不做SaaS為例,建議更多捨棄,戰略清晰聚焦;

三是遼瀋戰役大規模作戰,期待看到大兵團作戰,看不上小規模訓戰;

四是借鑑麥克阿瑟跳島戰術,戰術要創新,跳到Docker+k8S彎道超車;

筆者不懂戰略,作為一名PPT文字工作者,談下自己觀點。

1、企業戰略是有長遠性特徵,我們大家都知道國家有5年規劃,企業一般是3年規劃。企業戰略作為引領公司發展的頂層設計,前瞻性和長遠性是的基本特徵,不能經常變。那麼戰略中的企業定位,更是對企業未來中長期的定位(至少3-5年以上)。因此,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新定位,也是中長期的目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現在講“是不是”沒意義,重要的是看是否在實現的路徑上。

2、企業戰略有創新型特徵。戰略最終還是要為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並通過差異化取勝。成功的公司都是差異化的,失敗的公司都是相同的。阿里是雲計算領域的標杆沒錯,需要對標和借鑑,但是戰略上照搬就不對了。何況“不做SaaS應用和被集成”是阿里的戰略嗎?筆者認為,更多是阿里對生態夥伴的宣傳口徑。前面有提到,阿里雲最早就是滿足淘寶平臺的,淘寶、天貓、支付寶以及阿里系的應用都在阿里雲上,它們不是SaaS應用嗎?當然是,而且都是細分市場中的No1。因此,戰略上應該尊重每個公司的差異化,如果中國移動照搬了阿里的戰略,我相信專家又會提出“和阿里雲戰略一樣,同質化嚴重,如何競爭?”的問題。

3、戰略實施有一個過程(大兵團作戰的問題)。中國移動具有大量政企客戶和成熟線下渠道體系,適合大規模作戰。初期,小規模的訓戰,可以接近一線客戶需求,形成最佳案例和經驗,是探索市場的一種活動,進一步的明確目標客戶、業務需求和營銷方式。積累寶貴的市場經驗,在全網複製形成大規模作戰。專家提到的遼瀋戰役,它的成功是,在解放軍經歷了無數次運動戰後,才形成大規模作戰的能力,不能看到三大戰役就忘記了游擊戰。並且雲是技術創新驅動的,並非人海戰術,除了市場營銷,大規模作戰還體現在產品研發、資源池建設等方面(前面講到了)。

4、戰術要創新,技術上直接跳到Docker+k8S。這是個技術問題,有位技術大牛有篇文章“ OpenStack還是OpenStack,雲已不是那朵雲!”較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大體意思是OpenStack是IaaS的關鍵技術,無法跳過。看到專家喜歡引用歷史,筆者藉此機會說下,對於麥克阿瑟“跳島戰術”歷史的理解:跳島戰術是麥克亞瑟在南太平洋戰場上,破壞日軍防禦鏈的方法,導致跳島的原因是美軍傷亡太大(美劇兄弟連就是講這個故事),無法承受。那麼跳島戰術直接帶來南太平洋戰場勝利了嗎?我個人理解沒有。南太平洋戰場,當時有麥克亞瑟的陸軍和尼米茲海軍兩路攻擊,對戰場帶來轉折影響是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由攻轉守),萊特灣海戰(基本殲滅了日本海軍攻擊力量),而放棄登陸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加速了戰爭的結束。筆者沒有說陸戰不重要,有了海戰這個基礎,才能跳島。(扯遠了,回來)

我十分同意專家提出的戰略要聚焦、組織架構全年轉型、技術創新、以及支撐全網提升整體能力的觀點;也感受到專家迫切期望中國移動雲能力能夠加快轉型,早日進入國內第一陣營的心情。同時,建議專家:一是能用戰略性、科學的視角看待雲的發展;二是能給國內雲的發展一些時間(讓子彈飛一會),長時間看問題;三能夠系統性的分析和考慮,在觀察上能夠全面一些,如果僅憑聽說了一些話,就下結論,就會比較片面。

最後,歡迎和專家相約談談戰略、雲計算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