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詩詞格律平仄很重要嗎?你怎麼看?

走到2049


在討論詩歌的格律是否重要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詩歌具有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內容,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這並不是說形式不重要,只有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時,詩歌才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它的魅力。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舊體詩詞以格律為準繩,但我們不能成為格律的奴隸,應儘可能做到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詞格律的統一。

中國古典詩歌按照格律可分為兩類,一是古體詩,二是近體詩。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又稱古詩或古風。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古體詩一般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篇幅內容都較為自由。近體詩又稱今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格律是非常嚴格的,用韻、平仄、對仗等都有著具體的要求。律詩一般每首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稱為長律又叫排律。絕句和樂府依照每首具體的用韻和平仄,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最早的古詩是合樂的,如《詩經》最早可以配樂演唱,其節奏韻律之美可以由音樂來體現。詩樂分離以後,文字本身的節奏音調就成為了詩歌韻律的關鍵。南北朝時期佛教大盛,佛經轉讀的研究和詩歌聲律的研究相結合,發現了四聲的規律,稱為永明聲律說。其中周顒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在詩歌創作上總結出"四聲八病"說。其中"四聲"為"平上去入"四聲,"八病"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包括了對詩歌聲調搭配,用字聲母韻母的要求,這樣詩人們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聲律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在永明聲律說的理論支持下,齊梁時期出現了一種講求聲律的新體詩——永明體。永明體,是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過渡階段。永明體詩歌在內容上多詠物摹貌,寫閨閣題材,朝著裝飾消閒的方向發展;在詩歌形式上則注重聲律,語言明快,追求清新圓融之美,是詩歌由古體向近體的關鍵轉折。

唐朝時期,五言律逐步成型,五律的最終定型是由沈佺期和宋之問完成的。二人置身宮禁,詩文創作多應制酬唱,詠物贈別之作,他們也有大把的時間琢磨詩藝,於詩律方面精益求精。他們確立了以粘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即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相粘,使一首詩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關,通篇聲律和諧。這不僅完成了由永明體的四聲律向唐詩平仄律的過渡,便於識記和掌握運用,更可以推而廣之,在五言律的基礎上推導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絕句,七言律和七言絕句。自此,唐代近體詩的聲律體式已基本定型,並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老杜的《登高》,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詩歌內容與詩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詩歌格律的發現和規則的制定大大推動了詩歌的發展,但在此基礎上更有人推陳出新,再創拗體、拗句,以不遵格律達到詩歌的創新。老杜的七律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既能保持律體的精美,又不限於律體,對格律的運用可謂是隨心所欲。但杜甫又將律體創為拗體,有意為之不中格律,體現了詩人造語貴新、同中求異的創作追求。後世的黃庭堅吸收了這一手法,作詩多用拗句,有意改變律詩中的句式和平仄,追求創新,詩風給人以倔強奇峭的感覺。

格律是古典詩歌的基礎,但詩歌又不能為格律所束縛,在詩歌藝術與內容的平衡上,古人也討論良多,我們首先要深諳格律,然後才能隨心所欲地驅遣格律,以此達到詩歌格律與內容的和諧。(一往文學作者/六月)


一往文學


淡淡我的看法:寫格律詩,當然要講求格律。音韻,對粘,對仗。平仄。在規範內,不得三平尾,擠,撞韻等等。象一個人入黨一樣,必須遵守黨的章程,入一個群體,也有群體的規章制度一樣。便是無可爭議的事了。到了宋代,詩的體裁顯得過於苛責,為了盡善盡美地,充份地表達思想情感。在詩的體裁上,發展了詞。詞牌原是配有曲子的。仍然是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是言字寬餘多了。但是,仍然還得講究平仄,該對仗,還得對仗。音韻。順便說一下。為什麼要平仄哩,古人對文字考研頗深。發現每兩個字一音節,如12,34,56,246為各個節。用:它對或粘就可以了。只要:567尾部不全平聲,就可以了。這音節與現代科學裡的聲頻,音頻。比如電子技朮裡的交流信號音頻傳輸,從高到低,又從低往高,或方波輸出信號。是完全吻合的。讓聲頻迭蕩起伏,人說讀起來仰揚頓挫。這便是其中的道理。可見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科學都聯繫在一起了。不必非爭論不休。進了這扇門,必須入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也順應自然規律,交變音頻了。謝謝‘‘


山野1963


《詩經》.《楚辭》.《漢樂府》是不受格律約束的。這段時期的詩歌一般稱為"古風",就是沒有平仄韻律要求的古詩。比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詩》曹操父子三人的詩歌等等。

到了唐出現了格律詩,包括五絕.五律,七絕

七律。這類詩歌在平仄用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在科舉中答錯了就為不合格。

比如李白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平起式,"辭"是平聲)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一首平起的七絕,即首句第二個字必須是平聲字。第四個字必須是仄聲字,第六個字必須是仄聲字。

第二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必須與上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反,否則就是"出律"。

比如第二句如果寫成"江陵千里一日還"雖然意思沒變,但平仄錯了,就是出律不合格。

順便普及一下平起七絕的平仄要求:1.4句相粘(平仄一樣),2.3句相粘(平仄一樣)。

兩個七絕加在一起就是七律(但2.3聯要對仗)

再介紹一下"仄起"的七絕。

首句第二個字是仄聲字。

如杜甫的: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第二個字必須是仄聲字,第四字必須是平聲,第六字必須仄聲。1.4句相粘,2.4句相粘,和平起都是一個規律。

按照這個要求可寫七律(同上)。

其實格律詩就這兩式,一個平起,一個仄起;只要會第一句的平仄要求,其他句都能推出來的。

格律詩寫得最為規範的是杜甫,幾乎找不到一首出律的,但還是有一些無法更改的出律的句子的。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首句除了"黃"都是仄聲字,"載"對"去"

更是嚴重頂牛,但意境太空靈了,改哪個字都不行,仍然是千古絕唱。

再如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中的"杯"犯平(這個位置必須是仄聲字),但如果改成"桶"酒有點太多了,改成"碗"也不妥,除了張飛武松誰用碗喝酒啊?有人認為"盞"可以,但讀起來沒有杯順口,現在這聯句子就是千古絕唱。

當然到了宋代元代出現了《宋詞》《元曲》同樣也是要受形式上的要求的,就不多講了。

總之,詩詞的格律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寫格律詩詞,也叫"近體詩"就要嚴格按要求去做,當然也不要太拘泥,不要因律害意。

至於押韻呢,提倡用平水韻,也可用新韻;但不能混用。填詞可用詞林正韻,也可用新韻,但不能混用。





風逐月影3


寫詩填詞格律很重要,無格律不成詩詞。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趣、意境、哲理、格調。沒有思想內容,再合格合律也是一潭死水,被人拋棄。為什麼會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呢?就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如自然界的規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過去人們為什麼對詩詞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因為當時文化生話落後,形式單調,詩詞不光是讀看,還要拿來唱和。這樣平仄就是它的曲譜,有高有低,陰陽規挫,有節奏感。若無格律,平鋪直敘,很難感染人。所以格律要求非常嚴格。

而今文化生活發達,形式多樣,詩詞不需要唱了,即使需要,也就是朗誦或者譜曲,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個人認為格律要講,但不必太死板。現在人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寫詩者大多數都是業餘愛好,沒有那麼多時間深入研究格律及其它。寫詩只是所見所聞有感而發,並不想成為詩人,揚名千古。所以,應提倡人人寫詩填詞,遠離賭場,淨化社會空氣。而不應打擊文化水平低,不熟悉格律之人寫詩的積極性。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百幕大13


格律詩含律絕和律詩及詞,都是文學體裁形式之一,都講究平仄押韻規則。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詩家歸類為“平”(聲);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以及古入聲字,詩家歸類為“仄”(聲)。

上下句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不講究“粘對的詩,不是律絕或律詩。因此,沒有平仄,何言粘對?

律絕和律詩詩句用字組句須遵守“兩兩交替”的基本原理,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這些律絕和律詩這種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規則要求也不能離開平仄。因此,沒有平仄,就沒有律絕和律詩這種體裁形式。

遵守一定詞牌平仄押韻規則來填詞,是相應詞牌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同樣離不開平仄。

無論平水韻或中華新韻檢測工具,都平仄押韻歸類漢字。沒有平仄就沒有檢測依據。

律絕和律詩按“兩兩交替”的詩句組合原理歸納成基本的正格格式及詞牌格式都是以平仄為框架組合而成的。離開平仄講意境,其意境再好也不是格律詩。

平仄押韻規則要求與思想內容情感完美統一,才是律絕和律詩及詞牌作品的完整評價標準。

綜上分析可知,做詩詞,格律平仄很重要!


碧水青松隨筆


作格律詩詞,必須符合詩詞格律。如果不懂詩詞格律,只是以為字數,格式差不離就妄稱格律詩詞,那是外行人之所為。至於詩詞內容質量如何,同詩詞格律沒有直接關係。那又是另個範疇的問題。這裡不做討論。一言以蔽之,作格律詩詞,格律平仄很重要。它是在形式上衡量格律詩詞的唯一標準。不可偏廢。至於認為詩詞格律束縛手腳,不必遵循,那也沒什麼不可以。只是,這樣的詩不要標律或絕的名目,這樣的詞也不要標某某詞牌。文學創作是一件嚴肅認真的甚至有幾分神聖的事情。詩詞作者不可沒有必須的敬畏之心。


王雨艽詩詞


世界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詩詞歌賦的格律平仄也是後人總結前人的詩詞之後才提出的,然而真正一絲不苟按照所謂的文人畫出來的框框條條往裡邊填的不折不扣執行的詩詞卻少之又少。而且這種填寫的詩詞歌賦大都格調不是很高。

今天我們的漢字有四聲,其實在應用是也足以出現節奏音樂感。就如對子在對時如果不計較環境以及情感問題情況下,會很工整,可會成了文字遊戲,沒有什麼意義。僅僅是個句子,過了也就沒了存在的意義。就如落葉,雖然曾經輝煌但終究只是垃圾而已。

隨著社會時代之不同,對詩詞歌賦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如今文言文的被逐出生活就是例子。

語言,人民群眾中的語言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抱殘守缺遺老心態不可取 ,只要有意義,語言就顯現出了詩的本來。

個人以為詩詞以意義為主為先,儘可能有律動音樂性, 沒有也不是不可!?

詩詞生存的生命久長易於傳播的大都是字句簡單明瞭的語言,畢竟詩詞不是博士論文!










伍增傑字愚翁書法詩詞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寫一些“古體詩",其長短、字數或論或不論,在朋友圈裡玩或自愉。恰說明了漢文學巨大的魅力所在,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秉承。只不過若未按其格律來寫,可別稱什麼"律"或"詞"的。當然若能按其格律來寫、填,層次自然又高出了許多。何彆強求!只要語景美且語調起伏,也當為好詩。

其實僅就其律詩的格律而言,也好記好掌握(詞要難的多),沒那麼高深(深的是詩的思想)。自己也好玩,自愉,初學。難找老師,最初書把你看的昏頭轉向,似為觀天書一般。轉了一大圈回過頭來才發現律詩的格律好記。我的感悟如下,不知對否,藉此請教,請各位老師們指正幫助,誠望莫譏了。

就律詩而言,主要有四,一平韻,二平仄,三對仗,四典故。當然還有字數和韻腳位置等。初時覺得平仄難記,其實較簡單,平平仄仄兩兩交替使用即可,也需記住四點。

一、平仄皆可開頭(即平起或仄起)。

二、不要三平尾(當平仄兩兩交替到尾字若為仄,又需保證平韻時,即隔字調換,如尾三字為平平仄,應換為仄平平。中間可以出現三個平或仄)。

三、平起、仄起兩相反,即每聯下(聯)反上(聯);第二聯反上聯;第三、四聯平仄與上兩聯相同。但第三聯不能押韻。

四、一三五字若不論平仄時,就不應出現孤平孤仄了。

其實律詩最難的是,對每個字的發音是平是仄的判斷。

也不知對否?見笑了。


如清風吹過


詩詞格律自古代傳下來有它特定的韻律美、迴旋美,這是古人千百年來探索的經驗,詩詞有律絕跟古絕,

古絕可以不按照格律,但是律絕的平仄是很嚴格的,就像填一首詞牌,平仄都是有其特定格式的。

而詩友所說的某些唐詩宋詞在外面現代人看來不合格律,那是因為現代讀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分為“平上去入”,讀音發展到現在為“平仄”,平為平,“上去入”大部分歸入了仄聲,讀音的改變,是地域文化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寫詩的話有兩種格式,可分為

《中華新韻》現代讀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而是古代是《平水韻》分為“平上去入”,如果我們現代人按照《平水韻》的韻母表去檢查古人的詩是否合韻律就會發現它基本上是合律的,平水韻存在的原因一部分是詩從以前傳下來的一部分詩人習慣了用平水韻方法創作,無法斷絕此方法,另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更好的辨別古人寫詩的格律是否正確以及更好的學習鑑賞古人的詩,而不至於否定古人的詩作。兩種不一定掌握,但很有必要需要了解。另外擴展一點,填詞的話也是分為兩種《新韻》與《詞林正韻》,兩者切忌不可混淆。

有些時候我們讀古人的散文不能怪古人的“通假字”,現代有一種誤解說是文言文“通假字”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是古人的錯別字,這種看法就大錯特錯了。漢字從古代演變到現代才逐漸完善的,古代的字是很少的,往往一個同音的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因為朝代的演變,那時候也不像現代通訊如此發達,有什麼錯誤會快速的傳達,有一定的時間誤差的,所以古代有時候古人都不一定某些字的真正含義,所以用“同義字”代替,另外古代的字是同音不同意的,一個字可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的下闋第一句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明明是寫一個女孩子姿態的,那為什麼用“他”來表示呢,是不是古人真的錯了呢,不是這樣的,古代中的“他”包含了男他以及女他以及一切事物的代表,所以他代表她是合理的。

其實格律詩友所說的限制等等,其實沒有詩友所說的那麼多條條框框,格律並不是死的,就算格律用錯了,但可以用“拗救”的方式就行糾正,大家所說格律限制太多是因為不瞭解詩詞領域的創作,如果真正對詩詞領域有一定系統的初步的瞭解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多限制,差不多就是一個大體的框架,就像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的人必須遵守的法律法規一樣,平常稍微注意一下便可避免,而不是像我們想象的多麼難,有太多的限制,詩詞創作格律還是很靈活的,前提得有一定的基礎,對詩詞領域的整體的瞭解,瞭解它的規則。

如果有朋友想要較為合理且系統的學習詩詞創作的話建議去買一本王力的《詩詞格律》,上面較為簡單系統的介紹了詩詞的演變以及創作。最後,祝大家詩路有成!


玉海棠詩


詩詞兩字連用時,一般代表格律詩詞。那麼就格律詩詞而言,平仄格律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為其是判斷一作品是否屬於格律詩詞的重要標準,不依平仄格律寫的詩就不能稱為格律詩詞。



當然,並不是任何詩都須講究平仄格律,即使就格律詩詞而言,平仄格律也只是為學寫詩詞者提供一種入門的方式。

格律詩擺脫了古體詩需合樂歌唱的形式,僅藉助吟誦時的聲律表現情感。實際上唐人在格律詩的創作中,要求遠比我們想象的高,除了四聲的運用外,發音的方式,發音的口型等都有講究,只不過今古音的變化,使我們難以深究,但就一些如開口音與閉口音在唐詩中的運用等專題研究,仍可窺視一斑。

平仄只是對語音四聲的一種二元簡化方式,儘管此概念始於隋朝,但並未獲得重視,而後人用平仄歸納總結出近體詩的格律,爭議亦頗大,至清末時迴歸四聲寫詩填詞的呼聲甚高,後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中斷。



平仄最大的缺點是將最能反映情感律動的上、去、入三聲,僅以一個仄字蓋之,也就是說單論平仄,作用最多就是在詩句的節奏上提供助力,對聲情的幫助並不大,甚至連對一詩句的升降變化也不能體現,其作用是相當有限的,我們不能將其奉為創作“聖旨”。

但就初學者而言,學習平仄,先依平仄格律創作,又是極有必要的。我們說借詩句反映情感的律動,這個律可看成是情感的載體。律,也是律動的前提。而對於如何習“律” ,古人為我們提供了捷徑和模板,就是近體詩的平仄格律。

而事實上,不論有沒有定格,任何一種詩體都是需要講究“律”的,現代詩依的是作者情感的自然律動,假如對律沒有概念,未經過律的訓練,也是無法寫好的。自由詩中優秀的作品,大多產生於發展初期,這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詩人,大多受過傳統詩詞的格律訓練不無關係。

古代的古體詩大都是合樂演唱的,其韻律依的是樂譜,故又稱為詩歌。現在樂譜已盡失,今人再難窺其韻律,用平仄套進去自然難有結果。很多人便乾脆認為古體詩不用講平仄格律。但詩始終是講究聲情的,在失樂的情況下,如何藉助聲律去寫好古體詩,這比寫好格律詩要難得多,因為近體詩尚有格可依,有法可學,這也是今人難見有優秀古體作品產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論學寫自由詩還是學寫古體詩,都宜先習平仄格律,先學寫格律詩。當我們對律的認識和運用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再尋求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