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诗词格律平仄很重要吗?你怎么看?

走到2049


在讨论诗歌的格律是否重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这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只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时,诗歌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它的魅力。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旧体诗词以格律为准绳,但我们不能成为格律的奴隶,应尽可能做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词格律的统一。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格律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二是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又称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古体诗一般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篇幅内容都较为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格律是非常严格的,用韵、平仄、对仗等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律诗一般每首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长律又叫排律。绝句和乐府依照每首具体的用韵和平仄,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最早的古诗是合乐的,如《诗经》最早可以配乐演唱,其节奏韵律之美可以由音乐来体现。诗乐分离以后,文字本身的节奏音调就成为了诗歌韵律的关键。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佛经转读的研究和诗歌声律的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称为永明声律说。其中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在诗歌创作上总结出"四声八病"说。其中"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包括了对诗歌声调搭配,用字声母韵母的要求,这样诗人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声律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在永明声律说的理论支持下,齐梁时期出现了一种讲求声律的新体诗——永明体。永明体,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过渡阶段。永明体诗歌在内容上多咏物摹貌,写闺阁题材,朝着装饰消闲的方向发展;在诗歌形式上则注重声律,语言明快,追求清新圆融之美,是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关键转折。

唐朝时期,五言律逐步成型,五律的最终定型是由沈佺期和宋之问完成的。二人置身宫禁,诗文创作多应制酬唱,咏物赠别之作,他们也有大把的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他们确立了以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这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向唐诗平仄律的过渡,便于识记和掌握运用,更可以推而广之,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律和七言绝句。自此,唐代近体诗的声律体式已基本定型,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老杜的《登高》,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歌内容与诗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诗歌格律的发现和规则的制定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但在此基础上更有人推陈出新,再创拗体、拗句,以不遵格律达到诗歌的创新。老杜的七律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既能保持律体的精美,又不限于律体,对格律的运用可谓是随心所欲。但杜甫又将律体创为拗体,有意为之不中格律,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后世的黄庭坚吸收了这一手法,作诗多用拗句,有意改变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追求创新,诗风给人以倔强奇峭的感觉。

格律是古典诗歌的基础,但诗歌又不能为格律所束缚,在诗歌艺术与内容的平衡上,古人也讨论良多,我们首先要深谙格律,然后才能随心所欲地驱遣格律,以此达到诗歌格律与内容的和谐。(一往文学作者/六月)


一往文学


淡淡我的看法:写格律诗,当然要讲求格律。音韵,对粘,对仗。平仄。在规范内,不得三平尾,挤,撞韵等等。象一个人入党一样,必须遵守党的章程,入一个群体,也有群体的规章制度一样。便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到了宋代,诗的体裁显得过于苛责,为了尽善尽美地,充份地表达思想情感。在诗的体裁上,发展了词。词牌原是配有曲子的。仍然是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言字宽余多了。但是,仍然还得讲究平仄,该对仗,还得对仗。音韵。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平仄哩,古人对文字考研颇深。发现每两个字一音节,如12,34,56,246为各个节。用:它对或粘就可以了。只要:567尾部不全平声,就可以了。这音节与现代科学里的声频,音频。比如电子技朮里的交流信号音频传输,从高到低,又从低往高,或方波输出信号。是完全吻合的。让声频迭荡起伏,人说读起来仰扬顿挫。这便是其中的道理。可见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都联系在一起了。不必非争论不休。进了这扇门,必须入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也顺应自然规律,交变音频了。谢谢‘‘


山野1963


《诗经》.《楚辞》.《汉乐府》是不受格律约束的。这段时期的诗歌一般称为"古风",就是没有平仄韵律要求的古诗。比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曹操父子三人的诗歌等等。

到了唐出现了格律诗,包括五绝.五律,七绝

七律。这类诗歌在平仄用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在科举中答错了就为不合格。

比如李白的《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起式,"辞"是平声)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绝,即首句第二个字必须是平声字。第四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字。

第二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必须与上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反,否则就是"出律"。

比如第二句如果写成"江陵千里一日还"虽然意思没变,但平仄错了,就是出律不合格。

顺便普及一下平起七绝的平仄要求:1.4句相粘(平仄一样),2.3句相粘(平仄一样)。

两个七绝加在一起就是七律(但2.3联要对仗)

再介绍一下"仄起"的七绝。

首句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如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第四字必须是平声,第六字必须仄声。1.4句相粘,2.4句相粘,和平起都是一个规律。

按照这个要求可写七律(同上)。

其实格律诗就这两式,一个平起,一个仄起;只要会第一句的平仄要求,其他句都能推出来的。

格律诗写得最为规范的是杜甫,几乎找不到一首出律的,但还是有一些无法更改的出律的句子的。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首句除了"黄"都是仄声字,"载"对"去"

更是严重顶牛,但意境太空灵了,改哪个字都不行,仍然是千古绝唱。

再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的"杯"犯平(这个位置必须是仄声字),但如果改成"桶"酒有点太多了,改成"碗"也不妥,除了张飞武松谁用碗喝酒啊?有人认为"盏"可以,但读起来没有杯顺口,现在这联句子就是千古绝唱。

当然到了宋代元代出现了《宋词》《元曲》同样也是要受形式上的要求的,就不多讲了。

总之,诗词的格律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写格律诗词,也叫"近体诗"就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当然也不要太拘泥,不要因律害意。

至于押韵呢,提倡用平水韵,也可用新韵;但不能混用。填词可用词林正韵,也可用新韵,但不能混用。





风逐月影3


写诗填词格律很重要,无格律不成诗词。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情趣、意境、哲理、格调。没有思想内容,再合格合律也是一潭死水,被人抛弃。为什么会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呢?就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如自然界的规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过去人们为什么对诗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当时文化生话落后,形式单调,诗词不光是读看,还要拿来唱和。这样平仄就是它的曲谱,有高有低,阴阳规挫,有节奏感。若无格律,平铺直叙,很难感染人。所以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而今文化生活发达,形式多样,诗词不需要唱了,即使需要,也就是朗诵或者谱曲,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个人认为格律要讲,但不必太死板。现在人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写诗者大多数都是业余爱好,没有那么多时间深入研究格律及其它。写诗只是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并不想成为诗人,扬名千古。所以,应提倡人人写诗填词,远离赌场,净化社会空气。而不应打击文化水平低,不熟悉格律之人写诗的积极性。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百幕大13


格律诗含律绝和律诗及词,都是文学体裁形式之一,都讲究平仄押韵规则。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诗家归类为“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以及古入声字,诗家归类为“仄”(声)。

上下句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不讲究“粘对的诗,不是律绝或律诗。因此,没有平仄,何言粘对?

律绝和律诗诗句用字组句须遵守“两两交替”的基本原理,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这些律绝和律诗这种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规则要求也不能离开平仄。因此,没有平仄,就没有律绝和律诗这种体裁形式。

遵守一定词牌平仄押韵规则来填词,是相应词牌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同样离不开平仄。

无论平水韵或中华新韵检测工具,都平仄押韵归类汉字。没有平仄就没有检测依据。

律绝和律诗按“两两交替”的诗句组合原理归纳成基本的正格格式及词牌格式都是以平仄为框架组合而成的。离开平仄讲意境,其意境再好也不是格律诗。

平仄押韵规则要求与思想内容情感完美统一,才是律绝和律诗及词牌作品的完整评价标准。

综上分析可知,做诗词,格律平仄很重要!


碧水青松随笔


作格律诗词,必须符合诗词格律。如果不懂诗词格律,只是以为字数,格式差不离就妄称格律诗词,那是外行人之所为。至于诗词内容质量如何,同诗词格律没有直接关系。那又是另个范畴的问题。这里不做讨论。一言以蔽之,作格律诗词,格律平仄很重要。它是在形式上衡量格律诗词的唯一标准。不可偏废。至于认为诗词格律束缚手脚,不必遵循,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这样的诗不要标律或绝的名目,这样的词也不要标某某词牌。文学创作是一件严肃认真的甚至有几分神圣的事情。诗词作者不可没有必须的敬畏之心。


王雨艽诗词


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诗词歌赋的格律平仄也是后人总结前人的诗词之后才提出的,然而真正一丝不苟按照所谓的文人画出来的框框条条往里边填的不折不扣执行的诗词却少之又少。而且这种填写的诗词歌赋大都格调不是很高。

今天我们的汉字有四声,其实在应用是也足以出现节奏音乐感。就如对子在对时如果不计较环境以及情感问题情况下,会很工整,可会成了文字游戏,没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个句子,过了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就如落叶,虽然曾经辉煌但终究只是垃圾而已。

随着社会时代之不同,对诗词歌赋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今文言文的被逐出生活就是例子。

语言,人民群众中的语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抱残守缺遗老心态不可取 ,只要有意义,语言就显现出了诗的本来。

个人以为诗词以意义为主为先,尽可能有律动音乐性, 没有也不是不可!?

诗词生存的生命久长易于传播的大都是字句简单明了的语言,毕竟诗词不是博士论文!










伍增杰字愚翁书法诗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写一些“古体诗",其长短、字数或论或不论,在朋友圈里玩或自愉。恰说明了汉文学巨大的魅力所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秉承。只不过若未按其格律来写,可别称什么"律"或"词"的。当然若能按其格律来写、填,层次自然又高出了许多。何别强求!只要语景美且语调起伏,也当为好诗。

其实仅就其律诗的格律而言,也好记好掌握(词要难的多),没那么高深(深的是诗的思想)。自己也好玩,自愉,初学。难找老师,最初书把你看的昏头转向,似为观天书一般。转了一大圈回过头来才发现律诗的格律好记。我的感悟如下,不知对否,借此请教,请各位老师们指正帮助,诚望莫讥了。

就律诗而言,主要有四,一平韵,二平仄,三对仗,四典故。当然还有字数和韵脚位置等。初时觉得平仄难记,其实较简单,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使用即可,也需记住四点。

一、平仄皆可开头(即平起或仄起)。

二、不要三平尾(当平仄两两交替到尾字若为仄,又需保证平韵时,即隔字调换,如尾三字为平平仄,应换为仄平平。中间可以出现三个平或仄)。

三、平起、仄起两相反,即每联下(联)反上(联);第二联反上联;第三、四联平仄与上两联相同。但第三联不能押韵。

四、一三五字若不论平仄时,就不应出现孤平孤仄了。

其实律诗最难的是,对每个字的发音是平是仄的判断。

也不知对否?见笑了。


如清风吹过


诗词格律自古代传下来有它特定的韵律美、回旋美,这是古人千百年来探索的经验,诗词有律绝跟古绝,

古绝可以不按照格律,但是律绝的平仄是很严格的,就像填一首词牌,平仄都是有其特定格式的。

而诗友所说的某些唐诗宋词在外面现代人看来不合格律,那是因为现代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分为“平上去入”,读音发展到现在为“平仄”,平为平,“上去入”大部分归入了仄声,读音的改变,是地域文化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写诗的话有两种格式,可分为

《中华新韵》现代读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而是古代是《平水韵》分为“平上去入”,如果我们现代人按照《平水韵》的韵母表去检查古人的诗是否合韵律就会发现它基本上是合律的,平水韵存在的原因一部分是诗从以前传下来的一部分诗人习惯了用平水韵方法创作,无法断绝此方法,另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辨别古人写诗的格律是否正确以及更好的学习鉴赏古人的诗,而不至于否定古人的诗作。两种不一定掌握,但很有必要需要了解。另外扩展一点,填词的话也是分为两种《新韵》与《词林正韵》,两者切忌不可混淆。

有些时候我们读古人的散文不能怪古人的“通假字”,现代有一种误解说是文言文“通假字”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是古人的错别字,这种看法就大错特错了。汉字从古代演变到现代才逐渐完善的,古代的字是很少的,往往一个同音的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因为朝代的演变,那时候也不像现代通讯如此发达,有什么错误会快速的传达,有一定的时间误差的,所以古代有时候古人都不一定某些字的真正含义,所以用“同义字”代替,另外古代的字是同音不同意的,一个字可代表好几种意思,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的下阕第一句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明明是写一个女孩子姿态的,那为什么用“他”来表示呢,是不是古人真的错了呢,不是这样的,古代中的“他”包含了男他以及女他以及一切事物的代表,所以他代表她是合理的。

其实格律诗友所说的限制等等,其实没有诗友所说的那么多条条框框,格律并不是死的,就算格律用错了,但可以用“拗救”的方式就行纠正,大家所说格律限制太多是因为不了解诗词领域的创作,如果真正对诗词领域有一定系统的初步的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多限制,差不多就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就像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一样,平常稍微注意一下便可避免,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多么难,有太多的限制,诗词创作格律还是很灵活的,前提得有一定的基础,对诗词领域的整体的了解,了解它的规则。

如果有朋友想要较为合理且系统的学习诗词创作的话建议去买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上面较为简单系统的介绍了诗词的演变以及创作。最后,祝大家诗路有成!


玉海棠诗


诗词两字连用时,一般代表格律诗词。那么就格律诗词而言,平仄格律自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其是判断一作品是否属于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不依平仄格律写的诗就不能称为格律诗词。



当然,并不是任何诗都须讲究平仄格律,即使就格律诗词而言,平仄格律也只是为学写诗词者提供一种入门的方式。

格律诗摆脱了古体诗需合乐歌唱的形式,仅借助吟诵时的声律表现情感。实际上唐人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要求远比我们想象的高,除了四声的运用外,发音的方式,发音的口型等都有讲究,只不过今古音的变化,使我们难以深究,但就一些如开口音与闭口音在唐诗中的运用等专题研究,仍可窥视一斑。

平仄只是对语音四声的一种二元简化方式,尽管此概念始于隋朝,但并未获得重视,而后人用平仄归纳总结出近体诗的格律,争议亦颇大,至清末时回归四声写诗填词的呼声甚高,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中断。



平仄最大的缺点是将最能反映情感律动的上、去、入三声,仅以一个仄字盖之,也就是说单论平仄,作用最多就是在诗句的节奏上提供助力,对声情的帮助并不大,甚至连对一诗句的升降变化也不能体现,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我们不能将其奉为创作“圣旨”。

但就初学者而言,学习平仄,先依平仄格律创作,又是极有必要的。我们说借诗句反映情感的律动,这个律可看成是情感的载体。律,也是律动的前提。而对于如何习“律” ,古人为我们提供了捷径和模板,就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律。

而事实上,不论有没有定格,任何一种诗体都是需要讲究“律”的,现代诗依的是作者情感的自然律动,假如对律没有概念,未经过律的训练,也是无法写好的。自由诗中优秀的作品,大多产生于发展初期,这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大多受过传统诗词的格律训练不无关系。

古代的古体诗大都是合乐演唱的,其韵律依的是乐谱,故又称为诗歌。现在乐谱已尽失,今人再难窥其韵律,用平仄套进去自然难有结果。很多人便干脆认为古体诗不用讲平仄格律。但诗始终是讲究声情的,在失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声律去写好古体诗,这比写好格律诗要难得多,因为近体诗尚有格可依,有法可学,这也是今人难见有优秀古体作品产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论学写自由诗还是学写古体诗,都宜先习平仄格律,先学写格律诗。当我们对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再寻求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