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快上線」18個月,虧100多萬,坑不大不小

老王創業日記

第280篇


「快上線」18個月,虧100多萬,坑不大不小


自從去年6月我們在武漢啟動【快上線】業務以來,至今正好走完第一個18個月,按《18個月創業週期論》來說,這是我們最初0~6歲的“試錯期”。現在的【快上線】相當於已年滿6歲的孩子,終於可以背起書包去上學了。

到了這個時間節點上,選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是頭等大事——在第二個18個月,主要的命題就是如何快速成長,最終在三週年到來時完成18歲成人禮。在此過程中,要搭建出一個面向未來發展的有潛力的核心團隊,並且讓業務徹底走通,具備自負盈虧的能力,並準備好將自己的能力輸出,也就是所謂的向外賦能

在對下一個階段進行規劃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把前面這18個月的經驗教訓總結一下,半年前我們曾經做過【快上線】的一週年總結,如果把【快上線】當成一個單獨的創業項目來看,那個時候是應該去啟動一輪融資的,不過考慮到今年的資本環境持續惡化,且在未來一年中都沒有轉暖的跡象,我們也只有勒緊褲腰帶自己扛著了。

既然創業的第一個18個月總是在“試錯”的,我們也不例外,【快上線】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個案例的打磨,從零起步,走到現在,團隊規模也達到30人左右,即使把這個team當成一家普通的外包公司,也都算是很有些成績的。

細算之下,整個【快上線】業務到目前還是有超過100萬的虧損,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它不是普通的外包業務,如果有人這麼做外包公司,多半是不會堅持下來的——外包就是個生意,賺不大,但也虧不了,如果虧錢,誰還做呢?

我可以接受讓這個業務持續虧一年多,圖個啥?

先看看我們虧在哪裡?其實換個思路來看這件事,就是我用100多萬人民幣的淨投入,在武漢組建了一支完整的產品技術團隊,幫助幾十個創業團隊做了他們最初的產品原型直至完成開發,最終交付上線。與一般的外包業務比較來說,我們選擇的是付費能力比較弱的“非優質客戶”——初創企業,相應的,管理成本和溝通成本其實還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團隊分在北京和武漢兩地,經常會有差旅成本的發生,還遇到過初期的極少數客戶在付款方式上也出現問題,我們早期的定價體系也不完善,所以綜合算下來就虧在這些地方了。對了,還有一個大坑是春節,對我們這種36天內交付的小訂單來說,春節這一個月就一定是虧損的。

對於只做大客戶的傳統軟件外包公司來說,訂單的執行週期長,綜合毛利率更高,長期管理成本又相對較低,所以雖然沒有暴利,但整個行業還是能賺錢的。

《18個月創業週期論》中,我把每18個月又細分為3×6個月,也就是說,每半年就帶一個節奏。事實上,半年往往是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大版本迭代週期,在【快上線】這個業務裡,也符合這個節奏。


自從2018年6月啟動,直到2018年底的這半年時間,我的合夥人Teddy去武漢從零開始組建了【快上線】的最早期班底,我們在【投緣幫】內部先大致講了一下我們在做這件事,幫內創始人的開發需求就馬上扔了一批過來,這也符合我們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務初創階段的第一版產品開發需求。對於這批最初的種子用戶,我們幾乎是以保姆式的服務來對接的,從產品需求的溝通到出原型,估計開發量,定排期,開發之後還做測試,甚至有的創業者不知道阿里雲怎麼用,我們把上線後的維護也都接著給做了。

做得很重,定價又比較低,團隊也剛開始組建,這些因素讓這第一個半年過得磕磕絆絆,可辛苦了我們的Teddy熊哥,剛當爹就連續出差,經常是剛從武漢回來沒幾天就又跑回去了。

Teddy自己創業過,又有十多年的產品經理和項目管理經驗,所以【快上線】這個業務最讓我省心的就是我們的思路很容易達成一致,所以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他在很多細節上的即時調整我都可以不用擔心有什麼問題。如果單獨把【快上線】拎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來看,在這個資本寒冬中的表現,也都可以稱得上是逆勢上揚的一個業務——只花了不到200萬人民幣的投資,從零起步,18個月組建出30人的團隊,累計服務超過60家客戶,訂單量超過70單,壞賬率低於6%,我覺得對於一個初創的業務,算是可圈可點吧。


今年的上半年,【快上線】經歷了春節的一道坎,人員不減反增,我們在春節前還敲定了一個比較大的項目訂單,雖然也是初創期的項目,但這個業務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不可能是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在我們努力把項目往小型化去壓縮之後,還是達到了百萬的總標的額。

當時我擔心這個項目會遇到尾款難追的問題——按我設計【快上線】的初衷,是不存在尾款問題的,既然是小單子,就不要分期,反正是一筆小錢,打款我們就開工,這是原則——但是相對來說上百萬的項目訂單已經很難用“快”的邏輯來套用了,所以最終這個特例大單果然還是遇到了傳統外包中常見的尾款問題。

隨著我們接到的需求越來越多,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較大訂單,最終我們決定先都接下來再說,基於我對第一個18個月的試錯階段的認知,我把這種情況都歸結為是【快上線】業務在試錯中摸索市場需求的過程。

到了今年下半年,武漢團隊的核心基礎結構基本上搭建起來,人員規模達到30人左右,今年搬家也已經有兩次,且最近又在看新的辦公場地。

現在的【快上線】可以大致拿出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試錯結論了:

1、面向初創小團隊的產品開發業務,從投入產出比來說,確實是不可能賺到錢的,用戶的付費意願低,但需求卻非常強烈,這個矛盾暫時沒人能解決,我們如果繼續賠本做服務,這個業務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

2、大量初創企業的需求之中有很多共性問題存在,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型產品來系統性的降低這些初創企業的技術投入成本,在這個環節,我們大量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實現的經驗可以幫上很大的忙;

3、傳統外包公司在面向客戶時,採用的服務方式和背後驅動的產品技術理念已經大大的落後於時代,我們可以面向更多更大的項目需求用更創新的服務模式和更高維度的產品技術理念來獲得競爭優勢;

4、未來的眾包方向和PaaS模式都很值得探討。

之前曾有一段時間,Teddy和我對【快上線】的未來都有些焦慮,如果只是從財務表現上看,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生意,但我們又確實可以看到在未來這個業務具備一些相當有趣的可能性,所以在【快上線】剛剛熬過這第一個18個月之後,我還是要對接下來的第二個18個月做一些預測。


首先,我們在接下來的這個6~18歲階段,要讓【快上線】完成持續盈利目標,這個成人禮必須有。

其次,【快上線】要繼續服務更多的創業企業客戶,要將過去一年多的積累增到3倍以上,即使考慮到工具化平臺的效能提升,團隊規模也可能需要翻倍。

再次,產品上線交付之後的運營服務,也會是我們的一個新嘗試,以及還要考慮到針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客戶的更細分的運營需求。

最後,我希望看看是否可以持續接一些海外訂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