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快上线」18个月,亏100多万,坑不大不小

老王创业日记

第280篇


「快上线」18个月,亏100多万,坑不大不小


自从去年6月我们在武汉启动【快上线】业务以来,至今正好走完第一个18个月,按《18个月创业周期论》来说,这是我们最初0~6岁的“试错期”。现在的【快上线】相当于已年满6岁的孩子,终于可以背起书包去上学了。

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选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是头等大事——在第二个18个月,主要的命题就是如何快速成长,最终在三周年到来时完成18岁成人礼。在此过程中,要搭建出一个面向未来发展的有潜力的核心团队,并且让业务彻底走通,具备自负盈亏的能力,并准备好将自己的能力输出,也就是所谓的向外赋能

在对下一个阶段进行规划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前面这18个月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下,半年前我们曾经做过【快上线】的一周年总结,如果把【快上线】当成一个单独的创业项目来看,那个时候是应该去启动一轮融资的,不过考虑到今年的资本环境持续恶化,且在未来一年中都没有转暖的迹象,我们也只有勒紧裤腰带自己扛着了。

既然创业的第一个18个月总是在“试错”的,我们也不例外,【快上线】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案例的打磨,从零起步,走到现在,团队规模也达到30人左右,即使把这个team当成一家普通的外包公司,也都算是很有些成绩的。

细算之下,整个【快上线】业务到目前还是有超过100万的亏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不是普通的外包业务,如果有人这么做外包公司,多半是不会坚持下来的——外包就是个生意,赚不大,但也亏不了,如果亏钱,谁还做呢?

我可以接受让这个业务持续亏一年多,图个啥?

先看看我们亏在哪里?其实换个思路来看这件事,就是我用100多万人民币的净投入,在武汉组建了一支完整的产品技术团队,帮助几十个创业团队做了他们最初的产品原型直至完成开发,最终交付上线。与一般的外包业务比较来说,我们选择的是付费能力比较弱的“非优质客户”——初创企业,相应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其实还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团队分在北京和武汉两地,经常会有差旅成本的发生,还遇到过初期的极少数客户在付款方式上也出现问题,我们早期的定价体系也不完善,所以综合算下来就亏在这些地方了。对了,还有一个大坑是春节,对我们这种36天内交付的小订单来说,春节这一个月就一定是亏损的。

对于只做大客户的传统软件外包公司来说,订单的执行周期长,综合毛利率更高,长期管理成本又相对较低,所以虽然没有暴利,但整个行业还是能赚钱的。

《18个月创业周期论》中,我把每18个月又细分为3×6个月,也就是说,每半年就带一个节奏。事实上,半年往往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大版本迭代周期,在【快上线】这个业务里,也符合这个节奏。


自从2018年6月启动,直到2018年底的这半年时间,我的合伙人Teddy去武汉从零开始组建了【快上线】的最早期班底,我们在【投缘帮】内部先大致讲了一下我们在做这件事,帮内创始人的开发需求就马上扔了一批过来,这也符合我们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务初创阶段的第一版产品开发需求。对于这批最初的种子用户,我们几乎是以保姆式的服务来对接的,从产品需求的沟通到出原型,估计开发量,定排期,开发之后还做测试,甚至有的创业者不知道阿里云怎么用,我们把上线后的维护也都接着给做了。

做得很重,定价又比较低,团队也刚开始组建,这些因素让这第一个半年过得磕磕绊绊,可辛苦了我们的Teddy熊哥,刚当爹就连续出差,经常是刚从武汉回来没几天就又跑回去了。

Teddy自己创业过,又有十多年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管理经验,所以【快上线】这个业务最让我省心的就是我们的思路很容易达成一致,所以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他在很多细节上的即时调整我都可以不用担心有什么问题。如果单独把【快上线】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创业公司来看,在这个资本寒冬中的表现,也都可以称得上是逆势上扬的一个业务——只花了不到200万人民币的投资,从零起步,18个月组建出30人的团队,累计服务超过60家客户,订单量超过70单,坏账率低于6%,我觉得对于一个初创的业务,算是可圈可点吧。


今年的上半年,【快上线】经历了春节的一道坎,人员不减反增,我们在春节前还敲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订单,虽然也是初创期的项目,但这个业务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是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我们努力把项目往小型化去压缩之后,还是达到了百万的总标的额。

当时我担心这个项目会遇到尾款难追的问题——按我设计【快上线】的初衷,是不存在尾款问题的,既然是小单子,就不要分期,反正是一笔小钱,打款我们就开工,这是原则——但是相对来说上百万的项目订单已经很难用“快”的逻辑来套用了,所以最终这个特例大单果然还是遇到了传统外包中常见的尾款问题。

随着我们接到的需求越来越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较大订单,最终我们决定先都接下来再说,基于我对第一个18个月的试错阶段的认知,我把这种情况都归结为是【快上线】业务在试错中摸索市场需求的过程。

到了今年下半年,武汉团队的核心基础结构基本上搭建起来,人员规模达到30人左右,今年搬家也已经有两次,且最近又在看新的办公场地。

现在的【快上线】可以大致拿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试错结论了:

1、面向初创小团队的产品开发业务,从投入产出比来说,确实是不可能赚到钱的,用户的付费意愿低,但需求却非常强烈,这个矛盾暂时没人能解决,我们如果继续赔本做服务,这个业务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

2、大量初创企业的需求之中有很多共性问题存在,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型产品来系统性的降低这些初创企业的技术投入成本,在这个环节,我们大量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实现的经验可以帮上很大的忙;

3、传统外包公司在面向客户时,采用的服务方式和背后驱动的产品技术理念已经大大的落后于时代,我们可以面向更多更大的项目需求用更创新的服务模式和更高维度的产品技术理念来获得竞争优势;

4、未来的众包方向和PaaS模式都很值得探讨。

之前曾有一段时间,Teddy和我对【快上线】的未来都有些焦虑,如果只是从财务表现上看,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生意,但我们又确实可以看到在未来这个业务具备一些相当有趣的可能性,所以在【快上线】刚刚熬过这第一个18个月之后,我还是要对接下来的第二个18个月做一些预测。


首先,我们在接下来的这个6~18岁阶段,要让【快上线】完成持续盈利目标,这个成人礼必须有。

其次,【快上线】要继续服务更多的创业企业客户,要将过去一年多的积累增到3倍以上,即使考虑到工具化平台的效能提升,团队规模也可能需要翻倍。

再次,产品上线交付之后的运营服务,也会是我们的一个新尝试,以及还要考虑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客户的更细分的运营需求。

最后,我希望看看是否可以持续接一些海外订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