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魏碑為什麼會成為金石學中影響最大的書法之一?

千千千里馬


魏碑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刻石書法的統稱,書法字體在隸書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吸收了隸書的某些特點,又脫離了隸書,表現出楷書的某些特點,屬於一種從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

魏碑的風格以雄渾、拙樸、敦厚、險峻為主,比起一板一眼,中規中矩,筆畫要求蠶頭燕尾、一波三磔的隸書來說,魏碑把結構流麗飛動,結體活潑自由的特徵,發揮得很好,對後邊楷書的結體和筆法的探索,提供了堅實基礎。

《張猛龍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新型的寫字材料紙張已經被髮明出來,但刻石藝術在此時正處在發展高峰,書法家仍然樂意把書法留在石碑上,這種做法是對秦漢以來保存書法字體的一種繼承,同時還是對國家文化導向的一種執行。

因為秦漢以來,石碑的實用價值遠遠大於藝術價值,刻碑風氣很盛,任何事都可以立碑見證,任何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跟石碑打交道,帝王需要功德碑為自己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平民在去世時需要墓碑來為自己做個記號,方便後人去祭拜。

《高貞碑》

還有廟碑、紀念碑、壇碑,家訓碑、託物碑、城碑、橋碑,等等等等。

在製作石碑時,先用硃砂寫在碑石上,然後由匠人鐫刻出來,這種做法跟夏商周時期製作青銅器沒有什麼兩樣,融合了寫和刻兩種工藝。

同時,承載書法的材質石碑質地堅硬,在雕刻製作時,又賦予了一種勁健、爽利、渾厚的金石味,這是把書法單純地寫在紙張上無法對比的。

《爨龍顏碑》

因此,從唐代以來,在文人圈形成了一股研究古代青銅器和刻石的學問,就是人們常說的“金石學”。

金石學旨在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青銅器和石刻,來分析、考證古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趣味,研究金石學意義重大,有助於建立起廣博的學術體系,對考古學、文字學、歷史學、冶金學、美術等領域的開展,都有顯而易見的作用。

到清朝中葉,金石學迎來了發展高峰,誕生了許多大學問家。

《鄭文公碑》

魏碑能成為金石學裡影響最大的書法之一,主要跟魏碑字體的形態有很大關係。

因為魏碑是漢字和書法演進歷史裡承上啟下的過渡性字體,重要性不可替代,它上承漢隸,既保留了漢隸的某些優點,又改變了漢隸的一些特徵,在結構和用筆上更加趨於規範化。

正是這種改變,讓魏碑開啟了楷書,推動楷書在唐代發展成熟,變成一種標準化字體,最終奠定了漢字的結體和筆法。


鴻鵠迎罡


拓展應用


用戶墨雨軒


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是篆,隸,真,行,草

各有巔峰期,秦朝篆書《石鼓文》達到巔峰,漢隸出現《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等代表作,晉代則出現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唐朝的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把楷書寫到最高峰,《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玄秘塔》,《神策軍》碑等代表作是楷書的極致!宋,明則以蘇,黃,米,蔡,趙,董等行書為主形成帖學取得書法成績。

帖學在宋代(尤其北宋)正是鼎盛時期,作為對唐代法度的一種反叛,它是帶有革新性質的,利明顯大於弊。而到了明末,情況截然相反,帖學經過數百年發展,已至窮途末路,革新勢在必然。明末的一些書家以及清初狂怪的書家是作為“破壞者”的身份出現的,他們雖不足以建起一個時代的高度,但他們的努力正反映出書法發展中強烈的革新要求,這就是書法史發展的內部規律。金石學在這樣的歷史契機中興起,勢必幫助書家打開了新的視野,展示了帖學以外另一全新天地,這不僅單純是取法對象變化的問題,而是書法思想的大解放。風格流派、批評標準、審美趣味等,無不以新思想去另立其說。一方面,康乾時對董趙書風的倡導壓制了金石學對書法影響的擴大;另一方面,金石研究著作在乾隆以後的猛增加速了金石學對書法的滲透,所以,金石學在清代前後時期書法發展中的影響力相差很大,這也直接影響到碑學在清代中後期的全面崛起。可以說,帖學走到窮途末路已醞釀著碑學革新的內在要求了,而金石學的興起既是碑學墜地的一帖催生劑。

清人對北碑的關注是晚於對漢碑的關注的。所以,康有為說“北碑萌芽於鹹、同之際”。事實上,北碑的萌芽或許還略早些,比如張琦(1764—1833),包世臣在《齊民四術》中稱他“移漢分法入真行,又以北朝真書斂分勢”。而包氏在其《倦翁自評》中稱自己“得南唐《畫贊》棗板閣本,苦習十年,不得真解,乃求之《琅琊臺》、《郙閣》、《乙瑛》、《孔羨》、《般若經》、《瘞鶴銘》、《爨龍顏》、《張猛龍》諸碑,始悟其法”。瞿中溶(1769—1842)亦精於金石之學,藏弆甲於婁東,其真楷也學六朝人書。儘管張、包、瞿等人對北碑的學習還是初步的,成就也是有限的,但他們已把視野由漢碑拓廣到北碑,這是有重要意義的,它使得清代全面意義上的碑學興起成為現實。他們生活在嘉、道之際,是先知先覺的時代先聲。 金石學家何紹基(1799—1873)是師法北碑真正取得成就並自成家數的一位。他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可謂化而成之。中年更是極意北碑,尤得力於《黑女志》,臻於沉著之境。趙之謙(1829—1884)“學北碑,亦自成家,但氣體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盡為靡靡之音,則 叔之罪也”。這是在師法北碑之中又融入一己之性情,向妍媚方向發展的結果。此外,張裕釗(1823—1894)、李文田(1834—1895)、鄧承修(1841—1892)、沈曾植(1850—1922)、王闓運(1832—1916)、鄭文焯(1856—1918)、康有為(1858—1927)、李瑞清(1867—1920)、曾熙(1861—1930)等人都師法北碑,銳意求新,雖成就不一,亦皆時代之佼佼者。

總起來說,有清一代,在楷書不能取得成績超越前人的情況下,崇尚魏碑成為主要方向,阮元,包世臣,張裕釗,康有為等推崇者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起了關鍵作用,除了這些學者,書法家推崇魏碑外,金農,吳昌碩等大畫家也主張書畫有金石氣,特別是吳昌碩成為一代書畫大師對近現代影響巨大,魏碑較篆書也易學,其實是對金石學派影響最大的書法!





張言好書畫


於方圓中呈鐵筆銀鉤,

納性靈裡顯雄峻融通。


手機用戶58236335515


因為魏碑出現在承前啟後的階段


蒸汽在流動


魏書好看


史務上坡


魏碑的特點就是有

力透紙背的感覺 金石可鏤的效果


地暖飾界專家揭秘


因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骨血峻宕,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拙厚皆有異態。上承漢隸,下啟唐楷。


翰墨暢懷


特別適應於匾額,石碑。大氣恢宏,古樸典雅。浮淺的一點認知。


隴中北山人


有骨力,也帶有瀟灑,我不是專業人士,確實很喜歡這個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