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魏碑为什么会成为金石学中影响最大的书法之一?

千千千里马


魏碑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刻石书法的统称,书法字体在隶书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吸收了隶书的某些特点,又脱离了隶书,表现出楷书的某些特点,属于一种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

魏碑的风格以雄浑、拙朴、敦厚、险峻为主,比起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笔画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隶书来说,魏碑把结构流丽飞动,结体活泼自由的特征,发挥得很好,对后边楷书的结体和笔法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张猛龙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新型的写字材料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但刻石艺术在此时正处在发展高峰,书法家仍然乐意把书法留在石碑上,这种做法是对秦汉以来保存书法字体的一种继承,同时还是对国家文化导向的一种执行。

因为秦汉以来,石碑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刻碑风气很盛,任何事都可以立碑见证,任何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跟石碑打交道,帝王需要功德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平民在去世时需要墓碑来为自己做个记号,方便后人去祭拜。

《高贞碑》

还有庙碑、纪念碑、坛碑,家训碑、托物碑、城碑、桥碑,等等等等。

在制作石碑时,先用朱砂写在碑石上,然后由匠人镌刻出来,这种做法跟夏商周时期制作青铜器没有什么两样,融合了写和刻两种工艺。

同时,承载书法的材质石碑质地坚硬,在雕刻制作时,又赋予了一种劲健、爽利、浑厚的金石味,这是把书法单纯地写在纸张上无法对比的。

《爨龙颜碑》

因此,从唐代以来,在文人圈形成了一股研究古代青铜器和刻石的学问,就是人们常说的“金石学”。

金石学旨在通过研究古人留下的青铜器和石刻,来分析、考证古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研究金石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建立起广博的学术体系,对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冶金学、美术等领域的开展,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到清朝中叶,金石学迎来了发展高峰,诞生了许多大学问家。

《郑文公碑》

魏碑能成为金石学里影响最大的书法之一,主要跟魏碑字体的形态有很大关系。

因为魏碑是汉字和书法演进历史里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字体,重要性不可替代,它上承汉隶,既保留了汉隶的某些优点,又改变了汉隶的一些特征,在结构和用笔上更加趋于规范化。

正是这种改变,让魏碑开启了楷书,推动楷书在唐代发展成熟,变成一种标准化字体,最终奠定了汉字的结体和笔法。


鸿鹄迎罡


拓展应用


用户墨雨轩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是篆,隶,真,行,草

各有巅峰期,秦朝篆书《石鼓文》达到巅峰,汉隶出现《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代表作,晋代则出现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把楷书写到最高峰,《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玄秘塔》,《神策军》碑等代表作是楷书的极致!宋,明则以苏,黄,米,蔡,赵,董等行书为主形成帖学取得书法成绩。

帖学在宋代(尤其北宋)正是鼎盛时期,作为对唐代法度的一种反叛,它是带有革新性质的,利明显大于弊。而到了明末,情况截然相反,帖学经过数百年发展,已至穷途末路,革新势在必然。明末的一些书家以及清初狂怪的书家是作为“破坏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虽不足以建起一个时代的高度,但他们的努力正反映出书法发展中强烈的革新要求,这就是书法史发展的内部规律。金石学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中兴起,势必帮助书家打开了新的视野,展示了帖学以外另一全新天地,这不仅单纯是取法对象变化的问题,而是书法思想的大解放。风格流派、批评标准、审美趣味等,无不以新思想去另立其说。一方面,康乾时对董赵书风的倡导压制了金石学对书法影响的扩大;另一方面,金石研究著作在乾隆以后的猛增加速了金石学对书法的渗透,所以,金石学在清代前后时期书法发展中的影响力相差很大,这也直接影响到碑学在清代中后期的全面崛起。可以说,帖学走到穷途末路已酝酿着碑学革新的内在要求了,而金石学的兴起既是碑学坠地的一帖催生剂。

清人对北碑的关注是晚于对汉碑的关注的。所以,康有为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事实上,北碑的萌芽或许还略早些,比如张琦(1764—1833),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称他“移汉分法入真行,又以北朝真书敛分势”。而包氏在其《倦翁自评》中称自己“得南唐《画赞》枣板阁本,苦习十年,不得真解,乃求之《琅琊台》、《郙阁》、《乙瑛》、《孔羡》、《般若经》、《瘗鹤铭》、《爨龙颜》、《张猛龙》诸碑,始悟其法”。瞿中溶(1769—1842)亦精于金石之学,藏弆甲于娄东,其真楷也学六朝人书。尽管张、包、瞿等人对北碑的学习还是初步的,成就也是有限的,但他们已把视野由汉碑拓广到北碑,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使得清代全面意义上的碑学兴起成为现实。他们生活在嘉、道之际,是先知先觉的时代先声。 金石学家何绍基(1799—1873)是师法北碑真正取得成就并自成家数的一位。他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可谓化而成之。中年更是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臻于沉着之境。赵之谦(1829—1884)“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 叔之罪也”。这是在师法北碑之中又融入一己之性情,向妍媚方向发展的结果。此外,张裕钊(1823—1894)、李文田(1834—1895)、邓承修(1841—1892)、沈曾植(1850—1922)、王闿运(1832—1916)、郑文焯(1856—1918)、康有为(1858—1927)、李瑞清(1867—1920)、曾熙(1861—1930)等人都师法北碑,锐意求新,虽成就不一,亦皆时代之佼佼者。

总起来说,有清一代,在楷书不能取得成绩超越前人的情况下,崇尚魏碑成为主要方向,阮元,包世臣,张裕钊,康有为等推崇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起了关键作用,除了这些学者,书法家推崇魏碑外,金农,吴昌硕等大画家也主张书画有金石气,特别是吴昌硕成为一代书画大师对近现代影响巨大,魏碑较篆书也易学,其实是对金石学派影响最大的书法!





张言好书画


于方圆中呈铁笔银钩,

纳性灵里显雄峻融通。


手机用户58236335515


因为魏碑出现在承前启后的阶段


蒸汽在流动


魏书好看


史务上坡


魏碑的特点就是有

力透纸背的感觉 金石可镂的效果


地暖饰界专家揭秘


因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骨血峻宕,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拙厚皆有异态。上承汉隶,下启唐楷。


翰墨畅怀


特别适应于匾额,石碑。大气恢宏,古朴典雅。浮浅的一点认知。


陇中北山人


有骨力,也带有潇洒,我不是专业人士,确实很喜欢这个字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