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岔河村――艱苦創業

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越來越高,是因為父輩們用汗水心血換來的;之所以有和平的環境讓我們遊山玩水、馳騁心靈,是因為先烈們赴湯蹈火、英勇奮鬥換來的。每一個平凡的村莊,都有不平凡的歷史,讓我們再一次重溫祖先、父輩們的光輝歲月!

岔河村――艱苦創業

岔河村,位於長江路街道西部,東靠武家莊村,西臨八里莊村,北依扒山村,翻過西南山嶺就是戴戈莊村。村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876戶、2276口人,居民有薛、辛、趙、楊、王、陳等姓,皆為漢族。清順治年間,薛氏三兄弟從薛家島遷來。後來,陸續有辛、趙、王、陳、楊等姓從膠州、辛安等地遷來定居。

早年,村西、南、東面共有四條河流,縱橫交錯,環繞整個村莊,匯入唐島灣,本村故得名“岔河”。原村西河,發源於西山澗一山泉。此泉汩汩而流,常年不息,水質清冽甘甜。當時,村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只有西北面墳塘處有一出口,交通十分閉塞。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時常遭受水災,莊稼幾乎是“十年九不收”。

清朝時,村裡曾出現過好幾位武功高強的人物。其中,薛秀福武藝超群,翻牆越屋如履平地,練起功夫來七八個壯漢都近不得身。他行俠仗義,深受群眾愛戴。

解放戰爭時期,村民踴躍參軍參戰,出夫支前。薛同福、薛長進參加淮海戰役時負傷,為二等甲級殘廢軍人。薛連智為解放軍濱北軍分區獨立一團的一名重機槍手,1949年5月解放薛家島時,右臂被國民黨軍流彈擊中,留下了終身殘疾。

岔河村――艱苦創業

解放初期,由於鬥爭形勢複雜,國民黨特務經常出沒,本村的薛增積、楊桂蘭、薛增福等中共黨員堅持地下活動。1949年6月薛家島解放後,在扒山村召開黨員表彰大會時,人們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村民薛連志、薛連鬥、楊增德等,參加過抗美援朝,榮立了戰功。1955年,志援軍某部從朝鮮戰場凱旋歸來,駐紮在岔河村北面。

趙金林,1928年生於本村一貧苦農民家庭,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參加解放軍。參加過解放萊陽、濰縣、淄川、兗州等戰鬥以及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曾四次榮立戰功。1955年被授於中尉軍銜,1956年被授於“解放”獎章。1983年任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研究室師職研究員,1985年離體,1987年病逝。

岔河村――艱苦創業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積極開展大生產。1958年以來,人們在墳塘、牆南、西南嶺、羊臉石、北直路等處開闢了農田。同年,在西南嶺北面修建了一座小水庫。

1959年,村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參加靈山衛朱家莊水庫建設。當時正值農曆二月,天氣寒冷。在大壩合攏過程中,抽水的兩臺水泵突然出現故障,如不及時排除,下游村莊就有被淹的危險。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村領導幹部帶頭跳入已結薄冰的水中,潛到水下排除了故障,避免了一次災難的發生。

薛姓人的祖墳多位於西山墳塘地和西南嶺。1965年,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熱潮,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平墳頭,深翻地,把西南嶺和墳塘地等山嶺薄地改造成層層梯田。近幾年,由於村周圍各教育項目建設,村裡近千座祖墳遷移至西山公墓。1969年,參加修建戴戈莊水庫。1970年,建設了南北引水渠。1977年在村西和村東開挖了兩眼大口井。

岔河村――艱苦創業

當時,村民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菱、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同時,又發展了採石和水貂養殖等副業。西山所產石材、質地細密,顏色純正。人們用手推車運到海邊,再裝船運往青島銷售,增加了集體收入。

20世紀80年代以前,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和養殖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村裡先後建立了果園、貂廠、木業社、冷庫等,但都沒有形成規模。1990年以來,人們抓住毗鄰開發區中心的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建築業、餐飲服務業和房屋租賃業,增加了經濟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

村裡的自行車修理鋪遠近聞名。薛連雲、薛連祿兄弟倆手藝精湛,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慕名前來修車。1990年,薛連春集資購買了車床、紡織機械等設備,成立了膠南市凌雲工貿總公司,以配件加工、針織、餐飲為主業,許多村民都在該公司上班。

早年,由於村小、人少,村小學只招兩個低年級班,大部分學生需到附近的荒裡小學或扒山小學就讀。1982年,在扒山聯中建設了兩個標準教室,村裡的低年級遷入聯中。1996年劃屬開發區後,文化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村已有大中專畢業生數十人。

1995年,村裡通過多方籌資,先後開發建設了13棟住宅樓,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還壯大了集體經濟。與房地產公司簽定了合作開發協議,將規劃建設面積達20餘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現代化居住小區香江世紀園。

近年來,村莊進行規劃建設,三條古河道已不復存在,只剩下1974年開挖的新東河,承擔了周邊村莊的排水洩洪任務。當時在東河上修建的擁軍橋,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1999年,香江路西段與崑崙山路貫通,一些院校紛紛落戶村周圍。同年,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在村南落成。2000年,香江路第三小學竣工。2002年,區第六中學建成。2003年,區黨校投人使用。附近還有江山南路、擁軍路通過,交通十分便利。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人均純收入6201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