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身殘志堅寬厚仁慈的朱高熾為什麼能夠勝過驍勇善戰陰險狡詐的朱高煦,最終問鼎帝位?

崔浩暢談歷史


身殘志堅寬厚仁慈的朱高熾,這個形容詞是不準確的,朱高熾只是胖,但是並不殘疾,如果過度肥胖也算殘疾的話,當然也可以這麼理解。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1395年被立為世子。儘管是世子的身份,但是這個長子卻並不受朱棣的喜愛,原因是這個兒子太胖了,而且喜靜不喜動,好文不好武。這讓朱棣覺得這個兒子身上沒有一點自己的血性。

靖難之變,展露長華

靖難之變時,朱高熾留守北京抵禦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周璇,成功的保住了北京。同時,建文帝還寫了書信給朱高熾,希望他能歸順朝廷,並承諾給他封王,對於他父親的事情絕不牽連他,而朱高熾接到信之後,連看都沒有看一下,就讓人信送回去了,使得建文帝的離間計失敗。

可以說朱高熾在靖難之變中的表現非常耀眼,永樂二年,1404年5月,朱棣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要求下立他為皇太子。

當然朱高熾在被立為太子之後,朱棣也是多次動了廢黜太子的念頭的,朱高熾監國期間,他擔心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於是便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們常說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師,多多觀察。要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趕緊來奏報。" 顯然朱棣對朱高熾已經有了看法了,然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成祖好聖孫,傳位朱高熾

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歡,傳言朱瞻基出生的當晚,朱棣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的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而當晚朱瞻基降生了,他認為這個就是上天的預兆,自己的孫子將來必定是天子,這個夢對於他發生靖難之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朱棣非常重視朱瞻基的教育,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人擔任他的老師,同時也不忘自己親自教導,出兵漠北時,還將他帶在身邊,教他了解如何帶後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的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立朱高熾作為太子,朱棣的內心是不願意將江山交給這個和自己性格無半點相似之處的兒子的。

由此可見:朱高熾沒有被廢黜,並不完全僅因為他是長子,符合儒家的長子繼位規則,同時也因為他本身為人寬厚,學識過人,在監國期間做了的政績也頗受大臣所好,得到了朝臣們的支持,他的兒子受到朱棣的喜愛,也是為他加分的原因之一。

朱高煦越來越膨脹,漸漸失去寵愛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兒子,他作戰勇猛,在軍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從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為太子 的,因為他認為朱高熾性格過於柔弱,不適合做皇帝。

然而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雖然在靖難之疫中,他立下了大功,朱棣也曾經承諾,若世子有難,將來一定立他作為繼承人,但是後來的他,卻越來越膨脹。經常將自己自比李世民。李世民是誰,造反而得到皇位的,這些言語傳到朱棣的耳朵裡,怎麼得了,自己就是通過武力獲得的政權,難道自己的兒子也要再上演一次嗎?

這個兒子性格暴力,如果 他日他做了皇帝,是不是也會像李世民一樣,對自己的兄弟趕盡殺絕呢,而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和,待人寬容。

漢族常年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為繼承人,而他自己就是通過發動兵變篡位而所得的皇位,如果他不遵從規矩,那麼他的後代子孫也可能 和他走一樣的路,通過武力來獲得皇位,那大明的天下真的是永無寧日了。

朱高燧曾經在朱棣生病期間,密謀想要殺死朱棣,然後矯詔即位,陰謀被揭穿之後,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朱棣總算沒有再追究。這也讓朱棣看到了這個長子寬容的一面,他相信,朱高熾若他日為王,必定會像當年的高宗李治一樣,善待他兄弟。

朝中文臣支持

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所以常年留在北京,成讓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 朱高熾生性好儒學,為人謙虛有禮,性情儒雅, 深得人心,從他被立為世子起,就小心謹慎,沒有 出過任何過錯,這與他兩個弟弟開成了鮮明的對比。

成祖登機後,關於立誰為太子一事,問大臣們意見的時候,滿朝的文臣都支持朱高熾,千萬別小看了這般文臣,中國的文人是有氣節的,在朝堂上,敢於直言上書的大有人在,一不小心,就敢不當場撞柱,以死相諫,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文臣的戰鬥力。

朱棣再強勢,也不能一人獨斷,違背了這些文臣的意見啊,畢竟將來治國還得靠這些文人呢。

綜上所述:朱高熾能走上帝位,並不是巧合,而是有性格優勢和人才優勢的,是眾望所歸的。


雨霽視角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因為使用的年號叫做永樂,所以人們也稱呼他為永樂帝。

永樂皇帝在歷史上頗有作為,在政治上,他改革機構,設置內閣;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了南北邊防。此外,他還有著疏浚大運河,興修水利等貢獻。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然而,這樣行事果決的一個皇帝,在繼位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和漢高祖劉邦一樣,朱棣先是立了一個皇太子,即嫡長子朱高熾。但他看朱高熾橫豎不順眼,想廢掉改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想了老半天,也付出實際行動,卻愣是沒廢掉。最終還是讓朱高熾繼位,也就是後來明仁宗。

那麼,在軍政大事上果斷冷靜,集天下大事于于一身的朱棣,為什麼在繼位問題上甚是糾結,想廢卻廢不掉呢?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分開看。一是朱高熙作為次子,為何得到朱棣的青睞呢?畢竟朱高熾作為嫡長子,應該更被朱棣倚重。且從朱高熾繼位後的表現來說,他都是合格甚至難得的君王,軍政上有政績證明能力卓越。心胸上,他沒有因為朱棣想改立朱高煦就恨朱高煦,在繼位後打擊報復,這在難容骨肉情的帝王家非常難得。

但朱棣卻不喜歡朱高熾,偏愛朱高煦。因為與朱高熾相比,朱高煦更類己。

眾所周知,朱棣精通軍事,也喜歡行軍打仗,不管是靖難之役中的精彩指揮,還是征討北元時的節節大勝,都與他的軍事才能不無關係。而朱高熾則十分內向,喜歡引經據典,而不愛舞刀弄槍,這令朱棣感到不滿和失望。

此外,因為不喜運動,朱高熾體態臃腫,十分肥胖,據說甚至連馬都騎不上。

在朱棣看來,這實在是丟自己的臉面——如此英明的帝王,兒子怎麼能夠如此無能呢,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

不只是外在行為,還有內在性格上,朱高熾也跟父親太不像了。朱棣為人性格急躁、殘忍、堅毅,這幫助他成為了皇帝,也幫助他坐穩了江山。

然而,身為長子的朱高熾卻十分和善、寬緩、遲鈍。

在內心上,朱棣並不看好朱高熾。

而反觀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靖難之役中作為先鋒立下了不少功勞,史載:"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他救過朱棣一命,立下了大功。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被建文帝軍隊打敗後,本想與之議和,但朱高熙率兵趕到,這讓朱棣又升起一絲希望,史載,他"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言下之意便是,朱高熾常常生病,等他病死,就讓朱高熙當太子。朱高熙聽罷,率軍奮勇衝殺,最終大勝敵軍。戰爭結束後,史書總評道:"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朱高煦驍勇善戰,被朱棣認為更像自己,也就更得喜愛。

朱棣偏愛類己的次子也就朱高煦有心立他為太子,然而在登基之後他卻立了他不喜歡的朱高熾,這種違背好惡的做法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朱棣為何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先天優勢,因為他是嫡長子,而當時的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棣是靠武力從侄兒建文帝手裡奪了皇位,為了掩蓋武力奪權的不正當性,朱棣做了很多事,包括改史書,標榜自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太子朱標並不是嫡子,這種說法在當時遭到熱議,朱棣也知道難以服眾就又改了,改成他們都是嫡子。朱棣是不是嫡子不討論,但這種做法說明朱棣心虛,說明他在意武力奪權這件事。

朱棣武力奪權,打出的旗幟是維護朱元璋時期的制度,建文帝繼位後確實對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做出調整,朱棣的旗號也算說得過去,但如此一來,他也給自己設下了限制,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朱棣如果真的維護朱元璋,他只能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儲君,不能更改。

朱棣的大臣解縉反對廢立太子,他直言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說的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度不可輕易更改。

朱棣繼位之初其實是很敏感的時間點,此時的朱棣,最謹小慎微,最如履薄冰。

他雖然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卻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必須與僅剩的股肱之臣搞好關係,以確保帝國的正常運轉。這才是他在立太子一事上不能隨心所欲的本質原因。

朱高熾雖不被朱棣喜歡,卻因為仁愛、儒雅的性格,深得文官集團的推崇,解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高熾在朝堂中的聲望和支持率要遠高於朱高煦,朱棣偏愛二兒子朱高煦,實則是與群臣意見相左。朱棣的江山離不開朝臣的支持,他不能公然違背朝臣的意願。

朱棣和劉邦一樣,有了廢立的心思卻不得不考慮廢立的後果,實權皇帝可以強行廢立太子,可一旦廢立卻危及江山,這是他們不能承受的,在愛子和江山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想要保全延續江山,只能選擇放棄廢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他既有父親的仁善,又有爺爺的才能,簡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也最器重的嫡長孫,朱棣最終沒有廢長立幼,確實有隔代傳位給朱瞻基的意思。當然,朱高煦小過小失不斷,讓朱棣有些不滿,也是原因之一。

選擇繼承人歷來都是為君者一生所做無數決策中的重中之重,選擇得當,社稷才能穩固。

而如果選擇的有失偏頗,則很可能會釀成慘劇。輕者,導致帝王家內部的兄弟相殘,重者,導致社稷傾覆、朝代更替。

朱棣放棄廢立,為的是明朝江山的更好延續,當屬正確之舉。


煮酒君


明仁宗朱高熾1424年9月即位,1425年5月病重去世。

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從廟號“仁宗”來看,他在歷史上的評價較高。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他天性沉穩,喜學少言。

他的沉穩品質深受祖父朱元璋喜愛,他也因此早早被欽定為燕王世子。

由於朱高熾從小喜靜厭動,他漸漸變成了一個胖子。

相對來說,朱棣更加喜歡各方面都與自己相似的二兒子朱高煦。

後朱棣起兵靖難,英勇神武的朱高煦也跟著一起上了疆場,而肥胖的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則只能留在家裡。

戰場上,朱棣多次陷入險境,朱高煦總會在關鍵時刻趕來救援。

這些不禁讓朱棣大為感慨,鼓勵朱高煦說:“勉之,世子多疾。”

靖難之役中朱高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

建文帝還以封王來引誘朱高熾投降。

當時朱高熾只有一萬兵力,他卻無暇顧及,直接把建文帝的文書轉送給了朱棣。

朱高熾在堅守北平期間,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

朱高熾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

朱棣能夠成功登基建元永樂,朱高熾實在是功不可沒。

大臣們極力用嫡長子繼承製勸說,深思熟慮後,朱棣不得已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熾以德報怨,仁義之至。

朱高煦在爭奪太子失敗後,卻始終心有不甘。

為打倒朱高熾,朱高煦多次進讒,誣告太子失德。

朱高熾監國期間,朱高煦又誹謗他未能完成皇命。

朱棣查出朱高煦幹了不少違法亂紀的事情,準備將他貶為庶人。

朱高熾不計前嫌,為朱高煦求情,朱高煦才逃過一劫。

朱高熾登基後,主動給兄弟們進爵封王。

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不僅褒獎忠孝之人,而且任人唯賢,尤其鼓勵百官進諫。

使得當時的朝堂開放清明,官員樂於提出建議,而朱高熾也會積極聽取眾人的諫言。


窯峰禾口王


第一個原因是朱高熾作為長子具有繼承皇位的正統性

我們都知道的,中國古代是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皇位的繼承權首先是看嫡長子接著是嫡庶子,之後嫡系沒有了才會看庶長子,以此類推決定皇位繼承權,至於個人能力永遠是在嫡庶之下的。

朱高熾和朱高煦都是徐皇后生下的兒子,也就是兩人都是嫡系,而接著看,朱高熾是長子,朱高煦是次子,自然按照規矩就是由朱高熾繼位。

第二個原因則是朱高熾的性格在文官集團的心目當中佔了優勢

朱高熾雖說不像朱高煦一樣能打仗,但是他這個人生性溫厚仁慈,符合儒家的傳統觀念,在文官集團看來更像是一個明君。更何況朱高熾比朱高煦大,是根正苗紅的帝國最理想繼承人,那作為孔聖人門徒的讀書人,如何會放棄朱高熾反而支持老二朱高煦呢?

更何況,朱高煦是武將的代表,而朱高熾是文官的代表,文官集團就更加不可能支持朱高煦了。

第三個原因是朱棣喜歡皇太孫朱瞻基

雖說朱高熾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但人家會生啊,生了個朱瞻基,而朱瞻基在朱棣看來是最理想的帝國繼承人。而想要把帝國交給朱瞻基,那就只能先給大兒子朱高熾當皇帝,接著由大兒子傳位給太孫朱瞻基。


歷史小公子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在選擇太子當皇位的繼承人上犯了難。朱棣本身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朱高熾因為是個大胖子,朱棣左看右看都看朱高熾不順眼,甚至還處處打壓朱高熾。可以說朱高熾做太子真的做的很窩囊,整天提心吊膽的。而朱棣則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認為他英武善戰像自己,曾經有心想傳位給他,可是皇位傳承不是情感因素決定,而是政治因素決定。朱高熾最終登上皇位,還是因為他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大優勢,朱棣要想明朝長治久安下去,就必須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朱棣本身就是通過造反當的皇帝,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最怕就是別人模仿他進行謀反,那明朝還怎麼統治下去啊!再者對內來說,朱棣最忌憚的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以朱棣為榜樣,為了皇權不講骨肉之情互相殺戮起來,只要認為自己能幹就把兄長從皇位扯下來我當皇帝,這不就全亂套了嗎!所以當了皇帝的朱棣這時的心態就變了,如何讓皇權順利的傳承下去不讓後代子孫互相殘殺才是朱棣最需要考慮的。唐朝的李世民不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嘛,當年謀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是最重宗法制度的了,他一心想要自己的大兒子李承乾當繼承人,結果李承乾不爭氣最後被廢。李世民後來選擇李治是因為李治好脾氣,他當了皇帝不會對兄弟下狠手。同樣的道理,朱棣也一樣的心態,就想政權能安穩下來,就必須按照以前的宗法制度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是做穩妥的,畢竟朱高熾這個人憨厚仁慈不會對兄弟們不好。宗法制度雖然有弱點,但是在穩定政權上面還是不錯的,因此朱棣儘管很喜歡朱高煦,但是在皇位上,情感不能替代政治。

第二大優勢,就是朱棣越來越不喜歡朱高熙,對朱高煦的行為越來越反感。以前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確實做出不少功勞,朱棣也對他說過要他好好幹,世子有病,萬一沒了讓他繼位,從此野心的種子就在朱高煦心裡生根發芽。朱棣當了皇帝后,朱高煦野心也膨脹起來,依著朱棣的喜愛,處處想把大哥拉下馬,自己當太子。他經常跟人說,自己挺像李世民的。朱棣聽後就很不爽,你是李世民,我就是被你脅迫的李淵啦,也許李淵都不是,最後會被你幹掉。天家無父子,政治沒感情可言,朱棣肯定要防著朱高煦謀反啦,你朱高煦要當李世民,門都沒有。朱棣知道朱高煦的野心,心裡越來越不喜歡他,甚至讓他到藩地就藩,結果朱高煦在藩地結交地痞流氓日夜想要搞掉太子,朱棣就把朱高煦調到南京附近看著他,就是在眼皮子底下看著朱高煦,讓他家老老實實做人。總之朱高煦這一生都在謀奪皇位,朱棣就很反感他,所以對憨厚的朱高熾是肯定的。也許出於愛護兒子的心態,朱棣知道朱高熾當了皇帝不會為難朱高煦,可是如果朱高煦當了皇帝,朱棣其它子孫還能活嗎?因此選朱高熾當皇帝是再好不過了。

第三個優勢,就是文官集團支持朱高熾。對於那些有著儒家思想的文官來說,他們是最重傳統和宗法禮儀制度了,為了捍衛傳統制度,甚至可以和皇帝死諫死磕到底的,不要看輕書生的戰鬥力啊!在朝堂上,為了宗法制度一頭撞死在柱子上一點都不驚訝啊!人家朱高熾才能不錯,又是大兒子,你朱棣憑什麼不讓朱高熾當繼承人啊,就因為你喜歡朱高煦所以不讓朱高熾當皇帝,想都不用想啦!文官集團都是一致支持朱高熾的,朱棣雖然是個強勢的皇帝,但是不能壓制文官們的情緒啊,朱棣統治天子還要依靠文官們,所以朱棣是不能輕易就廢掉朱高熾的,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就讓朱棣頭疼的了。在朱高熾最後當皇帝時,文官就發揮了關鍵作用。朱棣在出徵過程中病死了,當時的文官楊榮當機立斷封鎖消息,把朱棣屍體用錫器的棺材裝好,秘密的向朱高熾通報信息,就這樣由於楊榮處理得當,朱高熾順利做了皇帝,朱高煦還矇在鼓裡一點都不知道朱棣的死信呢!

朱棣以藩王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就給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例子,導致明朝後期藩王的問題總是處理不好,對政局產生重要的危害,朱棣還是要背這個責任的!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明成祖朱棣共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所謂龍生九子各有所好,這三位皇子的脾氣秉性也是大為不同,長子朱高熾端重沉靜,生性敦厚,喜好讀書,因為身體肥胖,有腿疾,喜靜不喜動。次子朱高煦武藝超群,驍勇善戰,經常跟著父親朱棣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但是此人有勇無謀,導致奪嫡失敗。三子朱高燧性格和朱高煦相仿,所以和二哥關係比較好,經常幫著老二欺負老大。

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奪嫡的過程中,朱高熾屢屢因朱高煦的算計陷入危局,但是歷經千難萬險,老實敦厚的朱高熾最終登上了帝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繼承人的祖制規定

按照大明朝選定繼承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誰是老大誰就是太子,也就是平常說的立長。朱高熾、朱高煦都是徐皇后所生,朱高熾是哥哥,朱高煦是弟弟,根據立長的祖制,自然是朱高熾是太子,誰讓朱高煦晚兩年出生呢?長子為太子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二、北平保衛戰朱高熾立下奇功

朱棣當年發動靖難之役時開始並不是很順利,加上自己的軍隊和朝廷軍隊數量對比懸殊,他決定去找有兵權的寧王尋求幫助,把當時的北平城留給了長子朱高熾。

朱棣走後,朝廷派出的大將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來攻打北平,可當時的北平主力軍基本上都被朱棣帶走了,剩下的可能也就幾千人。但朱高熾此時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膽略,他帶領士兵誓死守城,甚至連北平城的婦女們都上陣對敵。

可無奈敵我雙方實在力量對比相差懸殊,靠硬守肯定不行,當時正值十一月,北平城異常寒冷,於是聰明的朱高熾命令手下人往城牆不斷潑水,結果第二天,北平城成了一座冰城,李景隆見狀不得不退兵。

就這樣朱高熾依靠自己的智慧抵擋住了朝廷派來的50萬大軍,成功等到了朱棣,為靖難之役的成功立下了不世之功,也為自己的太子之路奠定了基礎。

三、兒子朱瞻基頗受朱棣的賞識

朱瞻基是朱高熾和嫡妻張氏所生的長子。據說在朱瞻基出生那天,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在古代大圭是權力的象徵,朱棣醒了之後,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是這是吉祥的象徵。忽然有人來報,說是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聯想到剛才的夢可能正驗證到這個孫子身上了,於是趕緊跑過去看,結果發現小孫子臉上一團英氣,和自己非常相像,就說了一句“此乃大明之福也。”這件事也讓朱棣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

朱棣靖難成功後,親自挑選飽學之士當朱瞻基的老師,事實證明朱瞻基確實是一個可造之才,文武雙全的他引起了朱棣的關注,以至於永樂後期,朱棣遠征漠北就把朱瞻基待在身邊,讓他歷練。朱棣尚武,皇家狩獵也把朱瞻基待在身邊,一直把他當做接班人對待。所以正如康熙傳位給雍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乾隆一樣,朱棣之所以傳位給朱高熾很大程度上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

四、文臣的極力擁護

朱高煦能征善戰得到了武將們的普遍支持,而文官們則對這位老實謙遜的太子朱高熾寄予厚望,在這批文臣中有兩個人可以說對朱高熾能登上帝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位就是明朝第一才子,編寫《永樂大典》的解縉,朱棣多次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是解縉力挺朱高熾,並以“好聖孫”安慰朱棣,最終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登上太子之位的朱高熾並非一帆風順,在此期間朱高煦進讒言把解縉逐出京城,並最終害死了解縉。

在這種情況下,文臣中的楊士奇開始暗中相助朱高熾,多次使朱高熾化險為夷,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些文臣的幫助才保住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五、愚蠢的朱高煦作繭自縛

朱高熾當上太子後,朱高煦被朱棣分封到雲南,可是朱高煦憑藉著朱棣的寵愛硬是不到雲南就任,於是朱棣就把他帶在身邊一起去遠征,有了跟父皇親近的機會,朱高煦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詆譭太子,讓朱棣對朱高熾心生疑慮,並沉重的打擊了太子黨,把那些擁護太子的東宮文官都關進了監獄。

得意忘形的朱高煦開始飄飄然了,他經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那太子豈不就成了李建成,朱高煦意圖謀反的企圖昭然若揭,很快這件事就傳到了朱棣的耳朵裡,這就引起了朱棣的警覺,他終於決定改封朱高煦到青州,這次朱高煦又耍起了無賴,待在京城不去就任。

經過朱高煦的反覆哀求,朱棣強行將他封到了樂安州。到達樂安州的朱高煦心懷怨恨,仍然伺機謀反,朱高熾念及兄弟情義多次寫信勸誡,仍不知悔改,最終因為謀反失敗被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活活燒死在了銅缸中。

小結

古來成就大事者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可這幾點朱高煦都沒有佔得先機,就憑著父皇朱棣的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就整天做著廢長立幼的太子夢,無奈誰讓自己只是孔武有力的一介武夫,智商不達標,又沒有足智多謀的文臣能給自己出謀劃策。不知收斂的他狂傲自大,屢次違反祖制,最終磨光了朱棣的耐心,把他打發到封地,可見造反這件事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


達達令觀史


成祖朱棣的兩個皇子都很優秀,朱高熾體胖但不弱智背後有文官集團的支持,朱高煦隨父征戰南北,頗有建樹!朱高煦也非狡詐陰險之輩。朱高熾早就被立為太子,但朱棣並不十分滿意,曾幾次想廢掉立朱高煦。就是沒有痛下決心。在此等情況下,兄弟二人各使手段你爭我奪,但在朱棣心裡還是傾向於朱高煦的。因朱棣本武將出身,朱高煦從靖難開始就跟隨左右,得父身傳!並頗似朱棣。甚得朕心!朱高熾雖為太子,知道父皇並不喜歡自己,從立為太子起一直都膽顫心驚,唯唯喏喏!但他敦厚仁慈又是嫡長子,很受文官集團的推崇。朱棣和當朝大臣解縉的一次對話,就一句:好聖孫:決定了兩個人最終的命運。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噡基十份優秀,甚得朱棣喜歡!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朱高熾傾斜,最終朱高熾成功繼位。他雖執政時間短暫,確締造了一個盛世的開啟!集中體現在一個仁字!


有始有終329


帝位傳承事關帝國長治久安,帝國君主在挑選儲君時,不會單純考慮個人愛惡,還要受制於多重因素,朱棣最終傳位於朱高熾而非更欣賞的朱高煦,有多重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一是立長立嫡的宗法傳統。由於朱高熾是嫡長兄,天然具有優先繼承大統的優勢,這是朱棣在考慮繼承人選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二是文官集團的鼎力支持。文官集團特別是內閣成員均為科舉考試出身,飽受儒家文化薰陶,更傾向於文化素養更高的皇子,而漢王朱高煦愛好武力,遂不為文官集團所喜。三是朱高熾兒子朱瞻基深受祖父喜愛。這可能是朱高熾能繼承大統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不立朱高熾為儲君,其子朱瞻基勢必無法繼承帝位,為了帝國的長遠發展考慮,加上朱高煦平素作風蠻橫,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做為帝國儲君。


滄海拾遺錄


第一,嫡長子,位置放在那。在無大過的情況大輕易不能動,動了會傷國本,也就是內部分裂甚至內戰。第二,文管集團需要會治國的仁君,而不需要只會打戰耍小聰明的丘八。第三,仁宗有個好兒子


王一1974


主要在於皇位繼承製度以及所謂的好聖孫!!!首先,明朝作為蒙元以後的漢人政權特別注重帝位傳承的合法性。朱元璋在兒子死了後也不能傳給其餘的兒子,最後傳給孫子,說明在帝國制度下傳給合法繼承人阻力較小。。而朱高熾作為嫡長子繼位較為名正言順。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壓力很大的,他自己肯定是深有體會,這就決定了朱高煦繼位可能性較低。。。其次,二人性格不同,朱高煦飛揚跋扈難以接近,朝臣大部分不願意接受一個強勢帝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淫威下瑟瑟發抖,所以比較希望一個弱勢帝王。最後,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好聖孫。朱瞻基受到朱棣的賞識,這點康熙和乾隆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