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偉大的想法總是死在細節上(管理者必讀)


偉大的想法總是死在細節上(管理者必讀)

北京有位企業老總喜歡誇誇其談,每次開會都講些大而化之的東西。他自認為是一個“提要求的人”,坐在一個指揮三軍的位置上,讓下屬實現自己的想法。這沒問題。問題是他的許多計劃都沒有可行性,充其量是一個尚需論證的設想。這讓下屬既緊張又恐懼。因為按他的計劃去做,有些項目往往就會一塌糊塗。

這說明,計劃細節的可操作性特別重要,甚至比我們想法的本身還關鍵——設想的可行與否,直接決定了計劃的有效性。如果一開始就錯了,計劃再完美,後面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管理者如果在做計劃時不考慮到這一點,盲目提出缺乏論證的規劃,就會給企業帶來意外的損失。

偉大的想法總是死在細節上

詹姆斯是美國知名的技術管理和產品營銷專家。他說:“絕大多數人都相信成功來自偉大的想法,甚至於一些新興公司的創始人有時亦如此認為。我不敢苟同他們,因為我至少見過10萬種讓人驚豔的創意是怎麼死在細節上的。在真實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遠是實施的可能性與執行的能力,而想法是否偉大其實無關緊要。如果他們還聽不懂,我總是直接告訴他們兩個字:細節。”

是的,“偉大的想法”到處都有,但能夠成功的很少。詹姆斯在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中接觸過大量的企業和管理者。他告訴我,每個管理者至少都有過一些關於新產品或新領域的特別“偉大”甚至“獨一無二”的想法——至少他們自認為如此。經年累月下來,他們的身上籠罩著幾千萬閃爍星光的創意,漂浮在其頭頂。可是,他們卻搞砸了一切,很少能夠實現這些設想。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宏觀層面,沒有注意到微觀的可行性。有時你只需稍微清醒冷靜一下,低下頭,或者到門外吹吹風,就可以發現一個令自己驚訝的事實:哦,我的偉大想法竟然一點也不獨特!

假如你接著對這種“自戀”現象追根溯源,你會發現到處都有“好主意”。它們滿地在爬,分佈在每一間辦公室的每個角落。和你一起工作的人中,至少有幾十個人都曾經想到過同樣的主意。你們在企業中的地位不同,能力有高低,但在“我有了一個偉大創意”的想象力層面,你們是非常平等的。

之所以很少有人能夠最終實現自己偉大的計劃,區別就在細節上。能夠杜絕風險的計劃才是有價值的。

殺死偉大計劃的總是細節。在背後起著決定作用的永遠是細節,它限制了一些偉大想法的實現,也堵死了更高級別的管理者允許你繼續嘗試的機會。除非你能夠防微杜漸,在制訂計劃的同時就想到了這些接地氣的問題,列出了有說服力的實現途徑,否則它充其量只是你的精神活動,無法落實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對管理而言,魔鬼在於細節。細節代表著完成的質量乃至可行性,它比想法本身重要多了。

計劃和產品之間的橋樑是什麼?從計劃走到產品,還需要我們做什麼?就像一對男女產生了愛情,這是值得鼓勵的想法。但他們如何進入婚姻殿堂呢?父母反對怎麼辦?收入差距很大,階層身份不同,如何戰勝世俗的眼光?愛情是夢想,而磨合是現實。從計劃變成產品,我們需要戰勝一切阻力。所以,你必須建設一座橋,在兩者之間形成堅固的連接。

除非可以順利地實現,或者任何與風險有關的細節問題都得到了事先解決。否則,你的想法就是一張寫滿過期文字的白紙,它沒有什麼意義。早在蘋果公司設計和製造出第一臺iPad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一份生產平板電腦的計劃。這個計劃比蘋果公司早了30多年,堪稱偉大,但一點意義沒有,因為不可能實現,只能停留在宏觀構想的層面。所以,假如那個人為此開了一家公司,投入所有的財力進行研究。我們也僅限於對他鼓掌稱讚,同時倍感惋惜,因為他註定傾家蕩產。

用細節計劃糾正你的想法,你才能成功。防微杜漸就是“細節至上”。比爾·蓋茨發佈Office計劃和谷歌開發自己的瀏覽器時,都是基於對可行細節的現實規劃,擁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才開始啟動。任何一種成功的計劃都經過無數的調整,來規避風險和解決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問題。像蘋果、臉書、華為等公司,它們的成功並不是由於擁有最領先的計劃,而是把一個還不錯的想法在可行性方面發揮到了極致。

在這裡,管理者要記住的一個計劃原則是:實現計劃的能力,遠遠比制訂偉大計劃的能力更為重要。這也是卓越企業家應該具備的一種特質,它是區分成功企業家與平庸管理者的一項關鍵標準。

計劃好細節是管理者成功的關鍵

管理企業現在是世界的流行課題。在大學,10個人中有3個人在學習管理。在企業中,也有近20%的員工有成為更高管理者的夢想。管理成為人們的夢想,你也可以看到無數的關於企業管理的書擺在書架上,售價不菲。到處都有戴著專家帽子的人招搖過市,四處宣講他的管理理論,向企業兜售自己的某些公式或者投資思維。

著書立說的成功者太多了,不是嗎?坐在講臺上的人向人們講述他以前是怎樣管理企業的,一條條地告訴你應該使用什麼原則去讓企業賺到大錢。可是,為什麼企業倒閉破產的事情仍然不斷地發生呢?人們記下了豐富的管理理論,卻在現實操作中恍然大悟:我學的這些東西根本就不適用。

這是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教會你如何對待細節——自身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細節是人們很容易忽視的東西,但隨著精細化管理的普及,現在已經得到了管理者最多的關注,並將成為管理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

奔馳公司的一位股東說:“你問我做計劃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做細節’。尤其對技術型企業,沒有細節,一切都是徒勞的。”正因為對細節的極端關注,奔馳公司才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世界一流的汽車,成為全球的知名企業。

亞馬遜從早年的一家很簡單的網上書店發展到今天擁有幾十萬全球員工、多年穩居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其所依賴的就是專注細節計劃的管理原則。在談到亞馬遜的成功經驗時,企業公關部的負責人雷娜女士說:“想到一切小問題,再製訂相應的解決計劃,統一標準去執行。

要把每一個細節都納入標準化的要求,在計劃書和管理制度中均能找到針對性的規定和要求,所以我們以細節取勝,細節方面贏了,整體的服務質量就贏了。”

就國內來說,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企業家關注的是生產效率,因為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就是生命。到了20世紀90年代,管理的重點變成了市場,比如“市場決定命運”等口號,就是那時提出來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將大部分精力放到了銷售與市場開拓上,對產品的質量和細節管理仍然沒有提上日程。這時的中國企業,拼的是戰略和眼光,比的是效率和速度。誰的規模大,抗打擊能力強,可能誰就堅持了下來,成為最後的勝者。

直到2005年左右,中國企業界才出現了提高細節管理的呼聲。有先見之明的企業家發現,決定企業成敗的除了整體戰略和宏觀規劃,局部的專業化管理和細節問題往往更為致命。產品的檔次越高,細節就越重要。也就是“細中見精、小中見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企業與外資進行了殊死的搏殺,終於看到並開始學習國外先進企業在管理上的真正優勢——對細節的重視和相關的專業規劃。

美國國際管理集團的東亞區顧問瑞秋(Rachel)花了3年半的時間對“中國企業的轉型期”進行了一次信息調查。她發現,日本、美國和韓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先導作用。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時,總會第一時間把這三個國家的優秀公司視作學習的目標。比如聯想公司的一位主管說:“美國企業重視品牌戰略,而日本和韓國的公司則非常注重細節。它們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流程環節,以及每道工藝的細節都有詳細的規範,就連普通員工也能嚴格地執行工作的細節流程,發現細小的問題。這是值得中國公司學習的地方。我們要讓全員參與細節計劃,制定相關制度,大幅度地提升產品的品質,增強全球競爭力。”

而且,規範細節還可以降低成本。也正是由於開始重視細節,把細節納入了管理計劃,很多中國公司才在最近20年間躋身為世界一流企業,成為世界五百強。例如華為、聯想、臨工等擁有卓越管理團隊和優秀計劃能力的中國企業。它們逐漸擺脫了學生的角色,反而在很多方面成為日韓企業的老師。

現代管理的競爭是“細節競爭”。無數的例子表明,企業崛起於戰略,但贏在細節。現代管理的競爭已經在細節的戰場上展開殘酷的廝殺——誰更重視細節,誰就能更勝一籌。就看誰可以將小事情、小環節做得更到位,把事前計劃做得更好。這已是全球管理學界的共識。

整體計劃決定底線,細節計劃決定上限。張瑞敏說:“要讓時針走得準,就必須控制好秒針的運行。”時針走起來很容易,走得準就難了。他道出了管理的兩個層面:在宏觀層面,管理者的戰略能力決定了企業的底線,也就是企業的起跑線;但是在微觀層面處理細節、執行細節的能力,卻決定了企業的上限,也就是企業的發展高度。如果只重視大的方面,忽視小環節,不防微杜漸,結果就很可能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不要看不見管理中的細節問題,哪怕是辦公室的一臺飲水機、工廠車間的一扇門、一個鉚釘,也要納入你的管理計劃,防止出現意外。

“三三三”制:三次修改,三次強化,三人負責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你終究會發現,我們所有的靈感和創造性都通過細節得以展現。離開了細節管理,管理本身就沒有了價值。

高德公司在多年的諮詢實踐中,對管理者提出的一個強化細節管理的方法,就是“三三三”制。為什麼是三個“三”呢?具體地說,便是計劃必須經過三次大方向的修改,三次細節的強化以及分配給三個人共同負責。

瑞秋瞭解到我們的方案後,大為讚歎。後來她成功地促成了高德公司與美國國際管理集團的合作,並與邁特爾和亞當斯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管理諮詢平臺。這個平臺專門針對華人地區的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向管理者提供各種實用的計劃管理方案,以改善企業的規劃、行動能力,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高級管理者的使命:

必須承擔戰略計劃的細節規劃,在確立可行性的基礎上反覆驗證與修訂。

中層幹部的職責:要把產品或項目管理的細節開發計劃做好,而且要考慮到每一個執行細節,並在調查基層信息和收集反饋後,與高級管理者溝通。

基層員工的任務:基層員工是計劃的實際負責人,因為他們才是計劃實施者的角色。在操作和執行計劃的步驟中,每個環節都應有三個人負責,出現問題時要果斷反饋,幫助上司修訂和改進計劃。

這就是我講的“三個人”。他們分別代表了做計劃和執行計劃的三個主要環節。通過落實這個戰略,我們就能將細節管理的責任下放到每一名團隊成員的肩上。從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到基層的一線員工,人們共同追求高質量的細節,一起成就大事,實現企業的遠景目標。


偉大的想法總是死在細節上(管理者必讀)

企業工作計劃管理特性(圖片來源:tita.com)

所以,行文至此,我們一起來反思一下,你做計劃嗎?你會做計劃嗎?你的計劃可執行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也沒有關係,跟著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重視細節、重視計劃管理,才能走向最終的成功!

免費指南:如何在公司成功實施企業工作計劃管理,點擊更多,下載工作計劃移動App,即可獲取解決方案:場景方案、企業案例、最佳實踐及注意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