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宋朝真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嗎?如果不是,它到底有多強盛?

文史磚家


宋朝算不算強盛,只能算有錢!

宋朝就如同一個沒有家丁和護院的財主,只有賺錢的能力,卻沒有守家的能力。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大宋,為防範將軍們傭兵自重,學習他的黃袍加身,於是杯酒釋兵權,後又採取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國家沒有強盛的軍事實力。

但是宋朝重視民生,特別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就可以看到大宋的繁華。到了南宋,商業進一步發展,據統計當時的GDP佔全球的60%。

宋朝有錢,卻沒有強力的軍事實力做後盾,終究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甲良生日記


受某些傳統思維的灌輸,大眾在審視千餘年前的宋朝時,總是會用一個固定詞彙來形容它-“積貧積弱”,每每對它充滿“愛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情感。其實,作為被後世誤解最深的朝代,宋朝跟“積貧積弱”的形象完全不沾邊,其偉大性跟漢唐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強盛呢?本文僅從人口、經濟、軍事和文化四方面著手,通過數據說話,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宋朝。



人口。人口數量的多寡,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古代更是如此。由於唐末五代持續百餘年的戰爭摧殘,再加上版圖的嚴重萎縮,以至於宋朝創建20年後(980年),全國總人口僅有3200萬人,還不到唐朝鼎盛時期的1/2。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到北宋滅亡前3年(1124年),全國總人口已經激增至1.26億左右(數據引自《中國人口史》),近150年時間裡,竟然增長3倍!


宋高宗南遷後,伴隨著北方領土的喪失和多次戰火的摧殘,宋朝的人口數量銳減。但是隨著宋金兩國達成和平協議,江南地區獲得相對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後,人口數量又開始呈向上遞增的態勢。等到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包括大量的“隱戶”在內,宋朝的總人口約有8000萬,相當於宋朝鼎盛期的3/4。在版圖縮減一半多的情況下,依然能有如此規模的人口數量,實在是令人驚奇。



經濟。一個朝代或國家的經濟是否發達,可以從財政收入和大城市的數量及其規模來衡量。根據正史記載,宋朝初年的財政年收入是1600萬緡(1緡錢合銀1兩),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業的繁榮和對外貿易額的擴大,到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帝國的財政收入已經激增至6000多萬緡,遠超後來的明、清兩朝(明朝最高為2200萬兩,清朝最高為4000萬兩)。


宋朝取得經濟成就,同樣引起西方經濟學家的注意。在通過嚴謹、科學的推算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在其專著《世界經濟千年史》,為宋朝的經濟總量給出一個相當驚人的估算。麥迪森認為,在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時,中國GDP總量已達到265.5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22.7%,而人均GDP為450美元,遠高於同期西歐各國的水平。



大都市的數量及規模,也是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綜合各種史料來看,由於商業的繁華、人口的激增,宋朝共有46座城市的人口超過10萬,而京師汴梁、“陪都”臨安的人口規模則高達百餘萬(見《中國文化史·第十一章》)。要知道,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羅馬、倫敦、巴黎等地,人口最多也不過十幾萬,而其繁華程度更是跟汴梁、臨安沒法比,由此可見宋朝領先於世界的程度。


軍事。宋朝的軍事表現歷來為人所詬病,以至於有很多人評價宋朝是“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雖然這種觀點很偏頗、誇張,但無形中也點明瞭一個客觀現象,即國力強盛、名將輩出的宋朝,的確沒有像漢唐那樣征服四周,反而備遭異族的欺辱,並失去對塞北、東北、西北、西南等大部分地區的控制。即使最強盛時期,宋朝的疆域也只有280萬平方公里左右,只有唐朝極盛期的1/5強。



其實,宋朝之所以在軍事成就方面如此“不堪”,有著自己很大的苦衷,除了歷代皇帝嚴格執行“重文抑武”路線、極力壓制武將的權力和自主性外,還跟“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導致北方天險盡失、養殖戰馬的西北地區被西夏佔據、外族政權的組織化程度極高等因素有關。簡單來說,宋朝失去漢、唐兩朝的藉以從事戰爭的各種優勢條件,並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勁敵,所以才在軍事上如此“不堪”。


雖然疆域跟漢唐相比嚴重縮水,並且在對外戰爭中勝績不多,但宋朝在軍事建設方面卻並不落後,尤其是重裝兵的出現、火器的研製和廣泛使用,使得宋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亞洲乃至全世界,都首屈一指。雖然很多網文宣稱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70%之說並不可信,但宋朝在戰場上勝多敗少卻是事實。考慮到蒙古征服金朝僅用了20年時間,但征服宋朝卻用了近半個世紀的事實,亦可以看出宋朝軍事實力之強。



文化。宋朝的強盛不僅體現在財力豐盈和人口眾多,在文化方面也不遑多讓。縱觀整個宋朝,不僅誕生出蘇軾、柳永、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詞壇文壇巨擘,而且在理學(朱熹)和史學(司馬光)等方面也是大家輩出、成果斐然,實在是一個無比絢爛的文化盛世。除此之外,宋朝的科技成果也舉世矚目,尤其是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與文化昌盛相伴隨的,是宋朝的言論非常開放,知識分子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極高。自宋太祖開始,歷任皇帝都實行優禮讀書人的國策,並嚴守“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底線,所以社會的言論開放程度相當高。兩宋時期,民間不僅可以隨便聊宮闈秘事、朝廷八卦而不用擔心被殺,更有很多政治諷刺詞作流傳,這在宋朝之後的明清兩朝,都是連想都不敢想的現象。



其實,宋朝的強盛不僅體現在人口、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四個方面,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就也同樣令後世讚歎,只是限於篇幅,本文不做詳細展開。總之,宋朝非但不像大眾想象中那般孱弱,反而是一個比之後元明清三朝都強盛、開放的王朝,近千年後,依然令人讚歎不止。


資料來源:《宋史》、《中國人口史》、《世界經濟千年史》、《劍橋中國史》等


文史磚家


積貧談不上,積弱是真的。

宋代建立,先是被遼國壓著,宋太宗都差點戰死,接著與遼締結澶淵之盟,長期向遼輸金納絹,後來金滅遼,又主動與金締結海上之盟,但不久金國南侵,發生靖康之恥,北宋除了趙構以外的全體皇族被俘虜,北宋覆滅,接著趙構在南京建立南宋,戰和不定,最終與金國締結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金納絹。後來蒙古滅金,南宋想趁機恢復中原,結果失敗,再後來蒙古大汗蒙哥在蒙宋戰爭中陣亡,蒙古內部出現奪汗之變,南宋主動與蒙古議和,苟延殘喘了近20年,接著元朝建立,再度南下,南宋癱瘓,臨安淪陷,最終宋廷被逼到崖山,宣告滅亡。

這樣整個朝代都被壓著打的朝代,真是絕無僅有,但是宋朝國家經濟比較發達,整體比較富裕,因此不算積貧,但是統治階級軟弱,軍事力量不足,算是相當積弱。


曹老師xixi


從經濟上說,經濟學家統計出宋朝GDP是佔全球60%以上,也許大家說那時候沒有GDP這麼個說法,統計也不完善,但是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足以證明宋朝的經濟有多好。

再從科技文化上說,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發明一半來自宋朝,四大發明三樣來自宋朝。畢昇的印刷術對文化教育的貢獻不言而喻。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宋朝的海外貿易,泉州港當時是世界第一大港,對外貿易極其昌盛。再說火藥,這個發明作用可大了,直接影響了世界進程。西方人引進了火藥後立馬結束了騎士時代,從冷兵器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唐宋八大家北宋就有六家。宋朝的散文宋詞對後世影響太大,以至於今天我們還能隨口而出一兩句的柳永李清照的詞。這種文化軟實力也深深的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

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這個真的特別難得,說明統治者對經濟發展是有足夠的認識的。宋神宗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只有32萬貫。宋朝的人均收入為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

說了這麼多,肯定會有人說,你說這些確實是真的,但宋朝軍事上很弱,老是受到周邊國家的侵略。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唐朝對外的戰爭敗多勝少,而宋對外勝算率超過70%。白馬嶺之戰: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取勝,後來宋朝又和蒙古合作滅了遼國,雖然最終也被蒙古所滅,只能說是戰略失誤,歷史不能改變,也不能假設。


西陲先生


這個問題,就要從什麼是強?什麼是弱的標準開始說起。評判一個朝代強弱的標準,是兩個方面至少,一個是能否抵抗外敵入侵,另一個是自己人民生活過的怎麼樣。抵抗外敵就需要國家軍隊,軍隊強大才能保衛國家,從這點上宋朝是弱的,原因是制度造就,害怕武將擁兵自重,所以文官的地位就很高。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不強。宋朝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在當時的全球也算超級大國了。出口瓷器等。還產生了紙幣,如果經濟再繼續發展下去,也許就能產生資本主義,誕生股票的可能性也會存在,就直接進入美國上世紀金融水平也說不定,但是因為外敵入侵,國家陷入戰亂,經濟受到重創,房地產業,商業都被毀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宋朝是弱的。評價一個國家,一定是綜合實力。對內的對外的實力。而且一個強勢的政府,也很重要。是真的強勢,而不是隻知道欺壓百姓,而是對外也可以強勢,是有實力的強勢,而不是色厲內荏。


天境松風書院


宋朝經濟可以說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而且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所以說當時的大宋肯定不會積貧。

至於積弱這一塊,因當時兩宋所處的國際地位。確實給人一種武力羸弱,總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爭取不動武。

其實宋朝立國之初武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當時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場面並沒有結束。北邊有遼和北漢,南面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割據政權。宋行“先南後北”的國策,各個擊破。先後滅掉荊南、南唐、北漢等,以統一中原。

宋太宗滅北漢後乘勝追擊,率軍攻遼,與遼軍戰與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帶)。宋軍大敗,直至檀淵之盟,宋遼對戰中,宋幾乎屢戰屢敗。所以當時宋對遼完全處於下風。

之後宋夏發生五次戰爭,除第一次宋朝戰敗,宋夏議和。其餘四次宋朝皆取得不同程度的勝利,最後西夏面臨亡國之危,向宋朝表示臣服。同時金國建立,宋先與金聯合滅遼。滅遼期間金便察覺宋朝內部政治腐敗,軍隊戰力低下。於是就在1125年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最後北宋滅亡,遂遷都臨安南宋建立。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此後,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數次北伐也無功而返,雙方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南宋中後期,政治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開始崛起。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南宋名存實亡。

總體來說兩宋的軍隊實力確實低於遼、金、蒙等國。但其中也不乏岳家軍、韓家軍等較強軍事力量的出現。而且宋朝的科技文化領域也是空前發展,世界上最早記載火炮的使用,便是在南宋時期的建州之戰中。所以宋朝積貧肯定不會了,但是積弱嘛,勉勉強強了。只可惜處在一個強國林立的時代。


心尋自在


說說個人看法其實宋朝並不像一些電視中講的那樣積貧積弱。下面我來說說宋朝的強盛。

首先說下達官貴族的生活在許多朝代,炫多成了一種流行性的炫富,沒有人思考質量問題,但是你若在宋朝,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在那個商品買賣已經迅速發達起來的時代,精緻是他們炫富的準則。

再說下普通百姓生活據資料記載,宋朝一個人生活一天,每天消費要達二十文左右,這是一個什麼觀念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收入情況,在那個時候聽說當一個出苦力的保姆,每天都應該有大約一百文收入,也就是說一家有兩到三個人的話,只有一個人掙錢,生活也是能夠過得去的,所以作為宋朝的平常百姓日子過得也算可以,逢年過節的還可以改善一下伙食,萬一有個什麼突發事件,省吃儉用一下,日子能過下去的。所以說宋朝的生活條件可以說相當不錯了,對比一下明代你就知道了。

再來看看最底層人的生活。宋朝對底層人政策也是相當不錯,宋朝設有專門不施乞丐和收養孤兒的機構,還會給貧民一些生活必需品這樣的福利待遇在我們現在也不過如此。

所以通過看人民的生活你就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強盛。






大魚樓閣


這就是後晉石敬塘種下的禍根,割讓燕雲十六州,使中原無險可守,契丹人可以長驅直入,再加上宋太祖本人就是武人兵變奪位,他認識到了武人傭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危害,所以儘量壓縮各鎮節度使的兵權,趙匡胤曾言,一鎮節度使造反所糜費的軍餉,相當於一百個文官的貪汙,矯正過枉,重文輕武,造成了在武備上的不足,但還收復了南唐,蜀,及南方諸國延續國祚三百年,聯金滅遼夏,後又聯蒙古滅金最後又直接與蒙古對抗數十年,可見其綜合國力還是很不錯的,有宋一朝名人輩出,文化藝木都得到極大的發展,可惜了那些民族英雄,唉,謝謝


韓I949


對於宋朝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主觀的,

事實上宋朝真的沒有那麼不堪。

以前回答過類似問題可以作為參考:

積弱作為表象是由於其制度和文化決定的,其實並不弱,

積貧就是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了。

兩宋的經濟十分繁榮,貿易非常發達,

尤其是海洋貿易更是中國古代的巔峰,

南宋時泉州是世界最發達的港口之一。

海洋貿易一直是宋朝的重要經濟來源,

元代則是繼承了宋代的海洋貿易。

唐代開放,兩宋開明,民間財富倍增,

可以說只有兩宋才真的做到了藏富於民。

政府收入也是極大,同時開銷也大,

由於宋太祖得國不正,便制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

朝廷給士大夫的待遇也是極好,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兩宋對知識分子應該是最為優待的了。

宋代的政府收入除了內部需要,還得用來買和平,

遼,西夏,金,和平全部靠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兩宋具有極大的財力,

試想一個國家能用錢來買和平,

這個國家是得多有錢。

積弱還得另說,這是一個治國理念的問題,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害怕將領像自己一樣造反,

陳橋兵變是宋代的開始,

也是宋代皇帝的心病,

崇文抑武的意識形態便由此產生。

宋代皇帝也有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但是失敗了,

後代皇帝便偏安一隅,能用錢買來的和平便用錢買,

因為兩宋基本上不差錢。

而且有時候並不一定划不來,比如與遼國簽定澶淵之盟,雖然每年都向遼國交錢交物,

但通過長期的貿易順差,相當於北宋向遼打的貿易戰爭。

宋代軍事其實也並不弱,只是沒有像漢唐那樣強盛,

宋代本身就不是一個擴張的帝國。

在蒙古鐵騎下,南宋依然能堅持最長的時間,

可以說宋代不積貧也積弱。

但國人會覺得宋代積貧積弱也是有原因的,

宋代版圖的確太小了,石敬瑭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一直也沒有收復,

漢唐是中國古代的世界性帝國,而宋不是,

但宋的經濟卻是世界性的。

國人也還是有一些不理性的民族情感或者說民族情緒,

宋代如此小的版圖和向少數民族政權的示弱讓人難以接受。

畢竟有些人只知道天朝宇宙第一,不知道古代中國也有不那麼強勢的時候。

但宋代的經濟文化之發達已經非常突出,紙幣的出現和海洋貿易的興盛都是十分閃耀的,

宋代本就有偏安一隅的基因,國人只是希望能匹敵漢唐盛世,

在軍事和版圖上可能比不上,但經濟和文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兩宋不積也不貧積弱,

在經濟和文化上還非常強盛。


Moriarty0224


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事實證明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宋朝在軍事和國防方面是很弱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先後兩次被蠻夷滅了國。這與宋太祖趙匡胤自開國以來一直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有關,如果說宋朝有多強盛也不是客觀事實。

著名的史學家錢穆老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本書當中講到:“在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裡,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這一觀點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議的。

宋朝的弱有先天的不足。

宋朝自開國就誕生在一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宋朝的勁敵遼國,在宋朝建立之前已經建立五十多年。“燕雲十六州”早就被石敬瑭這個奸佞割贈給了遼國。當時的察哈爾、熱河、遼寧以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領土都在遼國人的手裡。可以說宋朝的整個北方都沒有一塊可供緩衝的地帶。而宋朝的首都建在開封,開封是一片平地,暴露在黃河邊。遼國的騎兵從北南下,沒幾天就能打到黃河邊上,渡過黃河也就到了開封城的門下。從這可以看出宋朝的國防是非常被動的,處於劣勢的,在強盛方面有先天的不足。

宋朝雖弱,但並不貧。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漆俠先生曾經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1. 人口

宋代的人口至宋徽宗年間已經達到8100萬,大大的超過了唐朝時期的人口。

2.農業

在古代農業是一個朝代發展的命脈,在宋朝南方生產繁盛,利用河水灌溉河邊的田土使畝產增加,糧食生產發達,也為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物質基礎。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有很大的發展,通過修築堤堰,飲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北宋也有所發展,擴大耕地面積,種植水稻,茶,棉花等經濟作物。農業的總體發展水平比以前的朝代有較大的提高。

3.手工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的進步,各種手工作坊、規模以及內部分工相對細膩,生產技術,發展數量,質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加和改進。北宋的瓷器遍佈全國各地所造成的各具特色,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和哥窯是北宋的五大名窯。

4.採礦業和造船業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採礦業和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北宋定都開封,東南的漕運非常需要運輸工具,迫切需要造船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海外貿易的形成。更值得指出的是,指南針當時已經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雕版印刷和造紙業以及絲織業在北宋的時候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因為商業的高度發展,出現了白銀和交子,最早的紙幣也出現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



5.宋朝的商業和貿易高度發達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商業稅首次超過農業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最好的反應。因為對外貿易的高度發展,在廣州設立了市舶司。這個市舶司就相當於今天的海關,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當時海外貿易的發達。

以上我們通過宋朝時期人口、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貿易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情況瞭解,可以知道,對宋朝概括為積貧積弱是非常不準確的。由於先天不足和推行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國防和軍事比較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