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養殖戶成“犧牲品”,肉價未降已有農戶開始虧損!是誰在背後搗鬼

每次豬週期都是資本的盛宴,也是資本壯大的機會。而農民作為生產的主體卻在豬週期之中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功勞最大但是損失更大。在未來的農業發展道路上,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和財富觀還要持續多久?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肉價居高不下和養殖戶虧損帶給我們的反思在最初的時候肉類短缺,隨之而來的是豬仔,雞苗,等等價格的飛漲,有的養殖戶戲稱現在的一個豬仔價格都比以前的一頭豬價格都高了。 養殖成本的不合理上漲,其實就已經為散戶虧損埋下了伏筆。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如果沒有外在的干擾,養殖戶即使賺不到錢也不至於賠錢。

養殖戶成“犧牲品”,肉價未降已有農戶開始虧損!是誰在背後搗鬼

我們在養殖戶和終端消費市場的價格對比中發現,終端銷售價格並沒有回落,而且還因為新年的臨近,肉類價格反而上漲了。只有一些養殖的農戶出現了售賣價格覆蓋不了成本的問題,這其實是極不合理的現象。這種不合理的市場現象,我認為就是市場雙向選擇機制開始失靈,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那麼未來農民虧本賣不掉,市民高價買不起的問題就會越發的嚴重。

養殖戶成“犧牲品”,肉價未降已有農戶開始虧損!是誰在背後搗鬼

養殖業生產環節的細分和剝離讓農戶養殖成為了“陷阱”我們很多都還記得最初的養殖業是什麼樣子的,一開始農民自己配制飼料,自己繁育,自己養殖有些農戶甚至會自己售賣。這其實是最低風險和高收益的養殖模式。但是隨著養殖業的發展,我們養殖業利潤較高,風險較低的,繁育,飼料配置,以及售賣環節被逐漸的剝離出去,只有風險最大資金佔壓最多的養殖環節被保留了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和“師從歐美”有很大的關係,歐美國家發展規模養殖的時間較早,而且在育種方面的技術也是比較先進的。我們於是就開始盲目的學習人家的生產模式,開始極力地推行養殖各個環節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本來各司其職是可以很好地減少損失,增加效益(至少歐美是這樣的)但是到了我們這裡就變了味道,由於養殖戶,企業,銷售終端沒有很好的利益分配機制,最終的結果就是繁育部門和飼料配置等部門的風險轉嫁給了養殖戶,而養殖戶本來可以通過市場的調節機制轉嫁一部分風險給市場,但是卻因為農戶和市場沒有有效的銜接,最終市場的銷售渠道,反而成為了少數的養殖企業和個人的牟利工具。養殖行業徹底成為“陷阱”。

養殖戶成“犧牲品”,肉價未降已有農戶開始虧損!是誰在背後搗鬼

養殖戶成“救火隊員”功勞大,損失同樣大的問題要引起重視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歷年來的肉類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之所以能夠很快的得到解決,都是養殖戶的功勞。這一點大家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同樣每一次受損失的都是這些散戶,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功勞最大的人,付出最多的人,為什麼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很多人都會說農民不懂市場,不懂經營等等各種的藉口,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問題是不是不在農民身上?是不是我們的市場機制分配機制出了問題?否則我們又如何解釋消費者買不起,農戶不賺錢的問題呢?每次我們出現類似於“豬週期”的問題就開始想起農民來了,這時候的農民就像是救火隊員各種技能加身,一旦“火熄滅”了,和農民也就沒關係了,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將來如果沒有農民來救火了,我們怎麼辦?那時候又該“犧牲”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