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確,世界那麼大,不知道有多少美麗的風景我們未曾見過,不知道有多少心中的執念不曾放下。小編也想辭掉工作去丈量一下地球,到從未去過的地方體驗從未見過的風景。

但是有一種觀點,說我們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整個世界都是虛擬的。科學家說,意識決定了自我的存在,讓大腦對客觀世界作出反應。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感知這個世界的真實。

意識與潛意識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舉個例子:新手開車總是處處小心,一不留神就會跌跌撞撞,這時候是大腦的意識狀態;車開了一陣子以後,對車子的性能有了熟練的把握,雖然還是會緊張,但是稍加註意就可以控制,這時候是大腦意識向潛意識轉變的過程;開了十幾年的車,每天下班途中都會想著公司裡沒做完的事,想著想著就開到了家門口,路上什麼時候踩過油門,什麼時候踩過剎車全忘了,這時候就是大腦的潛意識了。

意識是人在接觸事或者物後,信息傳遞給大腦最直接的反應。如果多次遇到相同的情況,大腦中與此有關的神經元就會反覆被刺激,形成固定的神經迴路。這條固定的神經迴路就是潛意識,也可以被稱為“習慣”。神經元被刺激的次數越多,神經迴路就越強大,反應速度就越快。就拿考試做例子,常做練習題的同學剛讀完題目,答案就已經出現在腦海,就是這個原因。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科學家表示,當一個人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大腦在7秒鐘前就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也就是“7秒決定原則”。我們通常認為,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先有了做這件事的想法,然後再付諸行動。而實際上卻是我們的大腦在潛意識裡已經做出了決定,然後我們才有了這個想法,最後做出了行動。

當小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自己也在想,是什麼驅動著自己寫這篇文章。到底是自己想寫,還是大腦讓自己寫後,再告訴自己需要寫出這篇文章。我們以為自己是控制大腦的主人,但實際上卻是大腦通過意識控制了我們。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是誰控制了我們的大腦?

大腦和意識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大腦就像一個黑盒子,裡面有800到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這些神經細胞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蜂窩狀網絡,這裡也是我們意識產生的源泉。意識是我們瞭解和參與世界的能力,事實上許多世紀以來科學家都在試圖理解意識,但它至今都是現代科學的未解謎題之一。

瞭解大腦並不困難,早在很多年前科學家就通過顯微鏡瞭解大腦的結構。但研究意識卻不容易,即使讓所有人同時看同一張圖片,我們也無法知道每個人的體驗是否一樣,除非他告訴你。有研究機構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被研究者觀看多張不同的圖片,並用核磁共振技術顯示出大腦活動成像。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在大腦中都會出現不同的圖像,並且這些圖像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好比我們的指紋,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具有相同的指紋。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這些特殊的圖像就像一組組特殊的密碼,如果能找到破譯它們的方法,或許就能讀懂其中的內容。有人試圖通過計算機來識別這些大腦成像,他們將大腦成像的圖案輸入計算機,讓計算機程序去分析總結,並匹配出相關的數據。通過成千上萬次的預算,人們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判斷一個人正在觀看哪一張圖片,正確率達到了90%以上。

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隨機性和跳躍性非常強,這也是現在的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腦的原因。所以,即使是使用現在最強大的計算機,也不可能通過大腦成像的信號圖來判斷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但科學家也表示,如果擁有計算能力更強的量子計算機,未來我們或許能夠辦到。

意識和世界

意識是什麼,可能全世界都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意識存在於大腦之類,並觀察著整個世界。那麼現在就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了,世界又是什麼呢?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出生不久的寶寶表示,世界就是自己眼前一米內能看清的東西,並且自己會用嘴去記住它們是軟的還是硬的,酸的還是甜的。所以世界就是我們能看到和摸到的東西。當寶寶慢慢長大,他的眼睛會跟著感興趣的東西移動,從大人的左手倒到右手。隨著能看到的距離越來越遠,就是看不到的東西他們也可以爬過去看看,玩很久都樂此不疲。

但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我們身在這個世界當中,卻覺得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小編看過一個紀錄片說: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體之間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接觸。因為原子絕大部分質量的原子核永遠保持著距離,我們所感覺到的接觸只不過是電子之間的互相推拒而已。所以,我們跟沙發有距離,跟電視有距離,跟你面前的那堵牆有距離,跟整個世界都是“觸不到的戀人”。

有人說我們所看到的距離其實是意識的一種幻想,因為從量子力學來看,它本身就是一堆數字。在量子世界裡,世界是由量子組成,在沒有人觀察的時候,它們全是“幾率波”。這些“幾率波”按一定幾率分佈於所有的空間中,整個世界就成了由數字組成的“混沌”。

誰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當我們自以為是主人時,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我們知道,現代醫學將人的死亡分為三個階段:瀕死期(人體器官衰竭,死亡將要發生),臨床死亡期(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瞳孔放大,但身體組織有微弱代謝)和生理死亡期(體內各器官停止代謝,細胞也開始發生死亡)。

但是科學家卻發現,無論是在死亡的哪個階段,人死後的腦電波都不會馬上消失,甚至會持續一個多小時。也就是說,這時候的人是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但什麼也做不了。有瀕死體驗者表示,他們會感覺到自己脫離了自己的肉體,然後看到自己的身體以及搶救自己的醫務人員。

早在幾千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在他的《理想國》中記載了這種現象,而今天瀕死體驗更是全球範圍內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研究表明,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遍佈世界各地。

世界是不是虛擬的我們無法確定,因為我們的世界看上去是那樣的真實。其實,不管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我們都要生活;不管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我們都無法改變……

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關注和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