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憶京城——我的南小街

憶京城——我的南小街

憶京城——我的南小街

站在北京站口北望,看著街兩側的高樓,心潮澎湃,這還是那時的南小街嗎?

生在這兒、長在這兒、又從這裡走出去,還是那個繁忙熱鬧、擁擠狹窄、親切溫和的故地嗎?期盼著,邁開雙腳,去搜尋舊日的記憶,穿越時空,攜著歷史的記憶去尋找我那別夢依稀的兒時伊甸園。

朝陽門內南小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南北朝向,南自北京站口,北到小街北口,全長約兩公里;這條街上雲集著眾多店鋪、學堂、名人故居,與百姓的吃、穿、住、行息息相關。僅糧店就有三家,依次還有藥鋪、裁縫鋪、理髮館、肉鋪,隔十來米就是一家店鋪。

南小街的路東,鱗次櫛比幾乎都是門臉兒商家. 規模挺大的裕源紙店,後叫裕源文具店,專門賣紙和孩子們學習用的本和鉛筆之類的。緊挨著是東總部衚衕工商銀行,起源於唐朝的、皇帝開科取士的貢院就在衚衕深處。對面是祥源齋點心鋪,再往前有四友藥店、回民的牛羊肉店、丁家的油鹽店、仁壽堂藥店、 姓單的人家、原日本澡堂子、國營的銀成理髮館。

信步走到菸袋衚衕,旁邊就是我的家,我家門口原來是個小酒館,小時候爺爺經常在那裡打上二兩燒酒,來一盤煮花生,消磨時光。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祿米倉衚衕是明、清兩朝存儲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屬鑲白旗,衚衕東口北側有智化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明代古剎,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智化寺屬於禪寺,經過嚴格訓練的樂僧使智化寺音樂得以較為完整的流傳到今天;成為智化寺京音樂。祿米倉西口對面是乾麵衚衕,據傳此衚衕是去祿米倉運輸皇糧之必經之路,車馬行走塵土飛揚,被百姓稱為下乾麵,就此得名。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乾麵衚衕北面是史家衚衕,史家衚衕原為一史姓大家族的住地,因為房屋建的好,成為很多名將、名家的駐地首選,史家衚衕斜對面有個副食商店叫二店,再往北是海豐副食店、五店。

二店旁邊原為兵局子,就是皇上囤兵的地方,後來成了小人書鋪,看小人書一分錢一本;記得小時候因為看小人書而忘了時間,經常被媽媽揪著耳朵趕回家,隨後就是一頓揍。再往南是元魁理髮館,後成了印字社.緊挨著是最有錢的、開銀行的李家。

我家斜對面有個老道廟,叫“宣真觀”,後來是一董姓人家居住。董家的太爺在宮裡做過太醫,不是假冒。說是懸絲疹脈,到宮裡看病,不能直接給女性號脈,用一根絲線,拴在病人的手腕上。別人都傳董太醫揪住一頭就能根據脈相開出藥方,這是聽董太爺的重孫子說的,我不信,他也不信,脈搏怎會跳到絲線上呢,一定是治不好也治不死人,開點常規草藥,小病不用治養幾天也好了.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以前總聽老人調侃:抬槓的比打番的掙的多,後來才知道抬槓的是給槓房裡給喪家抬棺材到墳地的夥計。小油坊衚衕口是南小街唯一一家棺材鋪,我同學的父親李xx就是槓房掌櫃的。他年輕的時候,漂亮,瀟灑。有一次替人抬棺材送死人到墳地,讓南苑的土匪鍾二毛子給圍住了。鍾二毛子正預備劫一筆財,說著要打起來,正不可開交的時候,他一下看見李xx了。小夥子年輕,漂亮,靈機一動,決定讓李xx娶自己的女兒為妻,女兒鍾小惠找到這樣人家就不用跟自己居無定所了。李xx哪能願意?鍾二毛子提出李家必得娶鍾小惠,否則把這撥人全殺了。沒辦法,李家只好答應。後來鍾二毛子幫李家開了這家棺材鋪,(這是同學講給我的,沒有考證)在舊社會開槓房可不是小買賣家。棺材鋪對面是林泰服裝店,再往北的牌樓館衚衕口是西鶴齡堂藥店, 西鶴齡堂藥店有近二百年曆史了,在南小街一帶很有名氣。掌櫃的姓劉,中醫世家,祖上是太醫院的太醫。內務部街口是劉秉乾的祖傳骨科疹所 。因為劉丙乾的女兒是我小學和中學的同學,小時候我幾乎每天都長在診所裡。劉丙乾是北京四九城聞名的骨科名醫,那時每天前來就醫的患者真的是門庭若市、絡繹不絕。現在北京重點中學二中赫然屹立在衚衕中間。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名人云集,是南小街的又一顯著特點。1965年李宗仁毅然從美國回國後,攜夫人郭德傑女士住在南小街內西總布衚衕口。小學時上學習小組,在大雅寶衚衕一座深宅大院裡,經常看到同學的父親在案前揮毫,那些帶著墨跡的、被揉皺了的宣紙,時常被我們捉迷藏的時候踩在腳下,都不以為意。後來才知道,原來同學的父親就是著名的國畫大師李可染,我們腳下的那些宣紙,就是他的風格深厚凝重的山水畫,體現著他的“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美學思想。從同學家回來就路過著名的散文作家楊朔的門前,於是他的《荔枝蜜》那蘊蓄著以情寄物的迷人空氣,連同著那些像夢幻一般的美妙語言,便不自覺地沁入心脾、湧上腦際。穿過馬路,遂安伯衚衕5號院是鄧拓的家,這位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歷史學家,在文革中慘遭迫害,含恨而死。現改成大名鼎鼎、雍容華貴的金寶街,再穿出去就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家的二層小樓。

昔日車水馬龍的南小街,是北京最熱鬧,人口最多的街區之一.,也是文化街區之一。 從記事起我知道周邊有五所中學:有重點中學二中、二十四中、外交部街中學、八十五中、七十二中。幾乎每條衚衕都有小學,史家衚衕小學為當今世界科教文重點小學。

老字號的永興齋門釘肉餅把守在南小街的最北頭,和人民出版社遙遙相望。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更多的歷代名人真是數都數不清:禮士衚衕的劉羅鍋、大方家衚衕桂公府橫空出世的慈禧和隆裕兩代皇太后。宋慶齡、梁思成、蔡元培、馬寅初、史良、班禪、蒙古王后裔大資本家金百萬和他的子女們.

我家搬來南小街已經解放了,上面說的店鋪基本都有,雖然有的店鋪經公私合營,已經面目皆非,然舊的建築物沒變,他們的後代還在。

過去的南小街,熟人多,見面都點頭致意,街很窄,沒有自行車道,上下各一條車道,抬腳就進商店,出這家進那家,街上的人永遠川流不息……

此時,我漫步走在兩公里的南小街,感慨萬千,那寬敞的馬路,兩旁的高樓讓我目不暇接,昔日的店鋪已沒了蹤影,很多人家都搬到遠郊區,老街坊已廖廖無幾。少年的夥伴更是漸行漸遠漸無音,那遙遠的記憶也變得模糊,我似乎找不到回家的路。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改造後的南小街已沒有了舊日的親切、熱鬧和喧譁。脫去了貧民的外衣,多了幾分奢華。僅存不多的平房、四合院,無奈的仰視著高樓,嘆逢隙中的陽光已偏心,勢利眼的鑽進了高樓裡。可惜了啊,可惜。

改革開放後的祖國,面貌日新月異。身居海外的華人,為之驕傲自豪。月是故鄉明,北京城最美,而讓我終身難以忘懷的,還是朝陽門內的南小街。

我的南小街,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她應該在歷史的進程中變得更好,我期待著。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