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站在北京站口北望,看着街两侧的高楼,心潮澎湃,这还是那时的南小街吗?

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又从这里走出去,还是那个繁忙热闹、拥挤狭窄、亲切温和的故地吗?期盼着,迈开双脚,去搜寻旧日的记忆,穿越时空,携着历史的记忆去寻找我那别梦依稀的儿时伊甸园。

朝阳门内南小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北朝向,南自北京站口,北到小街北口,全长约两公里;这条街上云集着众多店铺、学堂、名人故居,与百姓的吃、穿、住、行息息相关。仅粮店就有三家,依次还有药铺、裁缝铺、理发馆、肉铺,隔十来米就是一家店铺。

南小街的路东,鳞次栉比几乎都是门脸儿商家. 规模挺大的裕源纸店,后叫裕源文具店,专门卖纸和孩子们学习用的本和铅笔之类的。紧挨着是东总部胡同工商银行,起源于唐朝的、皇帝开科取士的贡院就在胡同深处。对面是祥源斋点心铺,再往前有四友药店、回民的牛羊肉店、丁家的油盐店、仁寿堂药店、 姓单的人家、原日本澡堂子、国营的银成理发馆。

信步走到烟袋胡同,旁边就是我的家,我家门口原来是个小酒馆,小时候爷爷经常在那里打上二两烧酒,来一盘煮花生,消磨时光。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禄米仓胡同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属镶白旗,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明代古刹,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智化寺属于禅寺,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以较为完整的流传到今天;成为智化寺京音乐。禄米仓西口对面是干面胡同,据传此胡同是去禄米仓运输皇粮之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被百姓称为下干面,就此得名。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干面胡同北面是史家胡同,史家胡同原为一史姓大家族的住地,因为房屋建的好,成为很多名将、名家的驻地首选,史家胡同斜对面有个副食商店叫二店,再往北是海丰副食店、五店。

二店旁边原为兵局子,就是皇上囤兵的地方,后来成了小人书铺,看小人书一分钱一本;记得小时候因为看小人书而忘了时间,经常被妈妈揪着耳朵赶回家,随后就是一顿揍。再往南是元魁理发馆,后成了印字社.紧挨着是最有钱的、开银行的李家。

我家斜对面有个老道庙,叫“宣真观”,后来是一董姓人家居住。董家的太爷在宫里做过太医,不是假冒。说是悬丝疹脉,到宫里看病,不能直接给女性号脉,用一根丝线,拴在病人的手腕上。别人都传董太医揪住一头就能根据脉相开出药方,这是听董太爷的重孙子说的,我不信,他也不信,脉搏怎会跳到丝线上呢,一定是治不好也治不死人,开点常规草药,小病不用治养几天也好了.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以前总听老人调侃:抬杠的比打番的挣的多,后来才知道抬杠的是给杠房里给丧家抬棺材到坟地的伙计。小油坊胡同口是南小街唯一一家棺材铺,我同学的父亲李xx就是杠房掌柜的。他年轻的时候,漂亮,潇洒。有一次替人抬棺材送死人到坟地,让南苑的土匪钟二毛子给围住了。钟二毛子正预备劫一笔财,说着要打起来,正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一下看见李xx了。小伙子年轻,漂亮,灵机一动,决定让李xx娶自己的女儿为妻,女儿钟小惠找到这样人家就不用跟自己居无定所了。李xx哪能愿意?钟二毛子提出李家必得娶钟小惠,否则把这拨人全杀了。没办法,李家只好答应。后来钟二毛子帮李家开了这家棺材铺,(这是同学讲给我的,没有考证)在旧社会开杠房可不是小买卖家。棺材铺对面是林泰服装店,再往北的牌楼馆胡同口是西鹤龄堂药店, 西鹤龄堂药店有近二百年历史了,在南小街一带很有名气。掌柜的姓刘,中医世家,祖上是太医院的太医。内务部街口是刘秉乾的祖传骨科疹所 。因为刘丙乾的女儿是我小学和中学的同学,小时候我几乎每天都长在诊所里。刘丙乾是北京四九城闻名的骨科名医,那时每天前来就医的患者真的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二中赫然屹立在胡同中间。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名人云集,是南小街的又一显著特点。1965年李宗仁毅然从美国回国后,携夫人郭德杰女士住在南小街内西总布胡同口。小学时上学习小组,在大雅宝胡同一座深宅大院里,经常看到同学的父亲在案前挥毫,那些带着墨迹的、被揉皱了的宣纸,时常被我们捉迷藏的时候踩在脚下,都不以为意。后来才知道,原来同学的父亲就是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我们脚下的那些宣纸,就是他的风格深厚凝重的山水画,体现着他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美学思想。从同学家回来就路过著名的散文作家杨朔的门前,于是他的《荔枝蜜》那蕴蓄着以情寄物的迷人空气,连同着那些像梦幻一般的美妙语言,便不自觉地沁入心脾、涌上脑际。穿过马路,遂安伯胡同5号院是邓拓的家,这位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在文革中惨遭迫害,含恨而死。现改成大名鼎鼎、雍容华贵的金宝街,再穿出去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家的二层小楼。

昔日车水马龙的南小街,是北京最热闹,人口最多的街区之一.,也是文化街区之一。 从记事起我知道周边有五所中学:有重点中学二中、二十四中、外交部街中学、八十五中、七十二中。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小学,史家胡同小学为当今世界科教文重点小学。

老字号的永兴斋门钉肉饼把守在南小街的最北头,和人民出版社遥遥相望。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更多的历代名人真是数都数不清:礼士胡同的刘罗锅、大方家胡同桂公府横空出世的慈禧和隆裕两代皇太后。宋庆龄、梁思成、蔡元培、马寅初、史良、班禅、蒙古王后裔大资本家金百万和他的子女们.

我家搬来南小街已经解放了,上面说的店铺基本都有,虽然有的店铺经公私合营,已经面目皆非,然旧的建筑物没变,他们的后代还在。

过去的南小街,熟人多,见面都点头致意,街很窄,没有自行车道,上下各一条车道,抬脚就进商店,出这家进那家,街上的人永远川流不息……

此时,我漫步走在两公里的南小街,感慨万千,那宽敞的马路,两旁的高楼让我目不暇接,昔日的店铺已没了踪影,很多人家都搬到远郊区,老街坊已廖廖无几。少年的伙伴更是渐行渐远渐无音,那遥远的记忆也变得模糊,我似乎找不到回家的路。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改造后的南小街已没有了旧日的亲切、热闹和喧哗。脱去了贫民的外衣,多了几分奢华。仅存不多的平房、四合院,无奈的仰视着高楼,叹逢隙中的阳光已偏心,势利眼的钻进了高楼里。可惜了啊,可惜。

改革开放后的祖国,面貌日新月异。身居海外的华人,为之骄傲自豪。月是故乡明,北京城最美,而让我终身难以忘怀的,还是朝阳门内的南小街。

我的南小街,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她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变得更好,我期待着。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忆京城——我的南小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