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人生第一輛車,你會買國產品牌嗎?

十萬閱讀量


題主,你好!本人從事汽車行業分析多年,親身見證過國產汽車品牌從幾十萬輛的市場規模發展壯大到近千萬的市場規模,雖然這其中有很多二三線國產品牌貢獻了一部分銷量,但整體來看,頭部國產汽車品牌的強勢崛起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了,並且也已經壯大到大眾這樣的全球化汽車集團都必須正視國產汽車品牌的崛起,並因此在中國汽車市場專門推出廉價品牌捷達與之抗衡的戰略重視;因此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是人生中的第一輛車完全可以選擇國產汽車品牌,當然這裡說的國產汽車品牌指的是吉利、長安、長城、廣汽、上汽、奇瑞、比亞迪這七大自主品牌;理由如下:

首先,國產汽車的性價比更高;首購用戶往往預算非常有限,絕大部分的消費者購買第一輛車的預算都在10萬元以內,如果根據這個預算去選擇合資品牌的話,選擇的車型非常有限,要知道像朗逸、卡羅拉、軒逸這一類的合資主力緊湊型轎車的裸車價格也在10萬元以上,全部落地的話就達到12萬元了,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要想10萬元落地的話,性價比最高的就只有國產汽車了,可選擇性也非常多,轎車中像帝豪、帝豪GL、繽瑞、逸動、傳祺GA4、榮威i5、榮威i6、奇瑞艾瑞澤GX等一系列國產主銷轎車基本都可以選擇,SUV也有遠景X6、哈弗F5、哈弗H6、哈弗M6、長安CS35、CS55、奇瑞瑞虎7、比亞迪宋Pro等主銷緊湊型SUV可選,並且這些車型無論是在顏值、空間、乘坐舒適性、操控性能等方面都不輸於同級別的合資車型,因此對於預算非常有限的首購用戶來說,國產汽車的確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選擇。

其次,國產汽車在整車設計上更關注中國汽車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一方面,國產汽車在立項前都會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和消費需求分析,以便在產品設計上更懂消費者的需求;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國產汽車品牌在產品開發過程會專門針對意向消費者發起調研問卷,以便診斷消費者對座椅舒適度的實際需求和購買慾望,進而將座椅填充物的厚度控制在合理的範圍,確保消費者的乘坐舒適性;相對而言,很多合資車型就很難做得這一點,很多時候他們之間將全球車型引入國內市場,在人體工程學設計上就很能兼顧東方人的形體需求;另一方面,不管國產車型怎麼簡配,其整車的安全性也要比同級別或者同價位的合資車型高很多,這是因為在國人消費觀念中安全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一個汽車品牌被安全性能差砸壞了口碑那這個品牌基本就廢掉了,因此你可以看到售價僅為6萬元的奇瑞艾瑞澤5其車身整體設計結構和高強度鋼的用料比例要比售價高達12萬元的軒逸要高很多,要知道全新一代軒逸進入中國市場前也僅僅是拉了十幾臺車去做了一批碰撞試驗後就投入了批產,另外最近比較火的帕薩特側碰試驗結果也能很明顯的體現這一點。

最後,國產車在維修保養成本上也更有優勢,雖然同級別的國產車相比合資車在油耗等經濟性上要差一點,以緊湊型轎車為例,國產緊湊型轎車的實際平均油耗大約在7.5L左右,而同級別的合資緊湊型轎車的實際平均油耗在6L左右,這在平常使用中會造成合資車更經濟節油,國產車油耗高更費油的真實說法,但如果考慮到維修保養上的成本差異,國產車實際上在使用成本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只是用於城市代步的消費者來說,再結合購車成本上還有很大價格優勢,在全生命週期內,國產車的綜合費用都是要低很多的,這也給預算和收入都比較有限的消費者省了很大一筆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產車在保值性能上要差很多,國產車的五年保值率基本在三四成,而熱銷的合資車五年保值率可以達到六七成。

另外,很多人會覺得開國產車很沒有面子,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國產車的認可,當前一些國產車的高端品牌比如紅旗、領克、魏派等其品牌力已經遠遠超過了韓系、法系車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車在品牌力上能夠與本田、豐田、大眾等一系列全球性汽車集團相抗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